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2012年夏季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演变等综合分析,得出贝加尔湖冷涡东移加深且移动缓慢是此次局地暴雨的关键;低空急流的存在,对降水量有增幅作用;由于大兴安岭地形阻挡造成迎风坡水汽辐合造成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尹承美  孙长征  李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96-999,10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物理量、FY-2产品、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济南市区2次春季大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大暴雨过程都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尺度系统的生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高能舌前部容易产生较强降雨;θse能量较大时对应出现强降雨,θse大值区与大暴雨的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产生强降雨期间存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但云顶亮温不是太低;回波带有规律的系统性移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点缀强对流云团,降雨量的大小与回波强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4.
齐杰  孙莹  王浩  王焕毅  白华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6-6557
[目的]分析丹东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实时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以及稳定度和动力条件,对2009年6月9日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蒙古气旋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抬升的动力,江淮切变线将南部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副高西侧有江淮切变线,东侧的西南气流叠加形成的西南急流在丹东南部有水汽通量的幅合,使南来的水汽在丹东南部堆积抬升,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致使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从而产生暴雨。[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3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暴雨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且强度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冷空气比较浅薄且偏北,西风槽移速快,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雨强整体上小;低空急流的维持时间较长,将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使得水汽和上升运动中心不断在山东省;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局地西南气流的风速辐合是局地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场的分布与演变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数值预报资料,对2016年7月1日发生在淮北市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形势、环流特征、物理量、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冷涡在东移过程中携带冷空气下滑造成的;沙氏指数、K指数、抬升指数、对流稳定度指数、风暴强度指数等对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也能很好地把握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是目前短时临近预报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探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22年7月5日发生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时段集中、雨强大、局地性明显、南北差异大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特点,低层西南急流维持时间长、明显的湿对流的不稳定结构是此次暴雨的主要降水成因,水汽、动力和不稳定条件等物理量配置有利于此次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4月22日至24日山东半岛东部的一次全区性暴雨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102台风通过925hPa超低空急流对山东半岛春季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低涡与地面倒槽提供了动力条件,下游高压坝的稳定维持保证了降水持续时间比较长。对这次过程数值预报检验发现,各家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降水量的预报明显偏小;中尺度模式对降水量及强降水落区的预报优于全球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ERA5的0.25°×0.2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FY-4卫星云图资料对202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1)贝加尔湖低槽和高原低槽合并增强后东移,与四川盆地700 hPa、850 hPa切变辐合系统、低空急流配合,共同构成了此次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十分有利于暴雨的发生;(2)此次暴雨持续时间短,降雨效率高,低层高比湿、显著的上升运动、深厚的暖云以及中等偏强且呈狭长分布的对流有效位能是降雨效率高的关键原因;(3)低空急流为强降雨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以及显著的上升运动;(4)物理量指标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各个阶段降雨强度变化,对预报有指示意义;(5)过程中云团的初生、发展、移出与降雨实况对应良好,强降雨期间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0.
梁利  陈而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57-20858,20900
利用常规资料,从水汽条件、低空急流对能量的输送、流场配置和历史相似个例分析等角度,对2011年6月7日发生在广西北部的暴雨过程的暴雨落区和大暴雨落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南压至广西北部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落区提供充足的水汽,使得暴雨区能量和不稳定能量增加;地面静止锋和低层能量锋区南移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在有利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下,产生了暴雨;暴雨区主要产生在低层水汽通量密集的区域;对历史资料利用相似离度分析表明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天气现象对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选取了皖西北地区2000-2012年的10次春季暴雨过程,针对春季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到了皖西北地区春季暴雨的典型概念模型和物理量指标,以期能为今后的春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西西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回波特征方面,诊断分析了2014年5月24日08∶00—25日08∶00江西西部局地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暴雨是在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较大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扰动气流的背景下,中低层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为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动力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水汽积聚和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产生较强对流的有利条件、高能量区与中低层湿区和急流配合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热力条件。这次暴雨过程在雷达回波上以对流性回波为特征,出现2个主要降水时段(24日20∶00—25日01∶14、25日01∶24—09∶00),其中第2个降水时段维持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是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3.
陈礼斌  郭林  郑礼新  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2-6555,6633
采用概念模型预报法,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08年6月12和14日厦门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厦门的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因此,预报中要结合多种资料准确把握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 0.5°×0.5°的6h间隔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20日发生在湖北黄石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系统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上干下湿、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垂直分布为暴雨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低涡在东移过程发展、转竖,西南急流的向北发展,促进了能量锋区的北移,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地面暖低压中心发展和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有利于冷空气入侵和较强辐合上升运动产生,触发中尺度对流;在特定流场形势下,黄石特殊的低山丘陵地形对中尺度暴雨的形成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招远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金玲  高峰  丁锡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87-15388
2008年7月19~20日受弱冷空气和7号热带风暴“海鸥”外围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招远市区出现了1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日降水总量接近历史极值。笔者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低压和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是造成此次过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11~13日广西一次秋季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稳定维持,中纬度西风带多波动,高空低槽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强降雨天气的大环流背景;中低层切变线、急流以及冷空气南下影响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正涡度平流、强烈上升运动、良好的热力条件以及水汽条件的共同影响最终导致了此次暴雨。  相似文献   

17.
在常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FY-2 E卫星云图、自动站、雷达回波等非常规资料,结合物理量场,对2015年8月19日铁岭局地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过程发生的可能原因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北抬,在高空冷涡控制下,加之前期持续高温,为此次中尺度飑线系统提供有力的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雷达强度回波中表象明显,为线性排列的对流单体族构成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55 dBZ。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值≥40 kg/m2注意飑线天气,VIL值越大天气现象越强烈;温度总指数TT (TT≥50℃)、深对流指数DCI(DCI>26℃)也反映了热力不稳定和对流潜势,对临近和甚短期预报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军  张晶  姚文  効碧鸿  张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06-16109
利用MICAPS、天气雷达、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等常规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2010年7月12~13日每天4次的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分析等方面对2010年7月13日营口南部到大连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夏季影响营口地区出现暴雨天气的一种常见的天气模型,高空有冷空气加强,低层切变线稳定少变,地面冷锋过境,这种高低空冷暖空气配合形成了此次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9.
邹斌  孙艺 《安徽农业科学》2016,(12):226-228
利用常规天气图、多普勒等效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5年9月1~2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附近的强降水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500 hPa低压中心,700、850 hPa受明显的切变线影响,低压中心周围的风速差较大,产生强烈的气旋性辐合区;半岛北部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上升运动将低层不稳定性向上输送,使对流不稳定性层次增厚,有了形成强降水的动力机制;半岛北部附近存在明显的水汽辐合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以上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是造成强降水的关键.对流不稳定能量不断累积增强,为此次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同时,雷达强降水回波也不断生成;特殊的沿海地形影响对这次强降水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同时也造成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观测资料,从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豫东地区一次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有暖区对流降水造成,范围广,强度大,主要影响系统有副热带高压、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动力条件有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有利于上升运动。西南和东南急流提供充沛水汽,暖云层和湿层厚,层结不稳定,降水效率高,雨强大。云图表现为斜压叶状云系,雷达为多单体涡带状回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