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减小压裂返排液对储层的损害,对陕北油田3种不同配方体系的压裂返排液样品中的悬浮物及其浓度、粒径大小与分布对储层的损害程度进行评价,通过过筛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评价处理后压裂返排液对储层的损害情况,并对处理前后的压裂返排液损害储层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3种体系的压裂返排液中,胍胶体系L41中悬浮物颗粒中值粒径最大,胍胶滑溜水混合体系AP189悬浮物颗粒中值粒径最小,滑溜水体系AP183悬浮物颗粒中值粒径居中;当压裂返排液流入岩心时,悬浮物的浓度及其颗粒粒径与岩样孔喉大小关系将直接决定是在岩心端面形成外滤饼还是直接侵入岩心内部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冬小麦为材料,探究了小麦3个不同关键生育期(播种期、分蘖期、抽穗期)施入压裂返排液对小麦生长及旗叶、根部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返排液浓度升高,小麦株高、生物量、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播种期、分蘖期、抽穗期施入返排液浓度分别为≥50、50、150 g·kg^-1时,小麦株高显著降低;返排液浓度分别为≥200、150、200 g·kg^-1时小麦生物量明显降低;返排液浓度分别为≥200、150、100 g·kg^-1时,小麦产量、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研究表明,高含量的有机物及盐分离子是压裂返排液中的主要污染物。在播种期、分蘖期、抽穗期返排液泄漏进入农田土壤的浓度分别为≥200、150、100 g·kg^-1时,返排液通过诱导小麦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及植物生长,其中返排液于抽穗期进入土壤对小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压裂返排液对储层支撑裂缝的损害,对长庆油田目前使用的压裂液类型如胍胶体系、生物胶体系、滑溜水体系及滑溜水-胍胶体系开展了压裂返排液对储层支撑裂缝损害的研究。首先在室内测定了4种压裂返排液体系的pH值、密度、固相含量、颗粒粒径;然后对4种压裂返排液进行了预处理,评价了压裂返排液对岩心基质渗透率损害程度;最后探讨了4种压裂返排液中悬浮物粒径、悬浮物浓度与支撑裂缝损害之间的关系。评价结果表明,胍胶和生物胶对支撑裂缝的损害程度较小,滑溜水和滑溜水-胍胶混合液对支撑裂缝的损害程度较大;随着悬浮物颗粒粒径以及质量浓度的减小,压裂返排液对支撑裂缝损害也随之减弱;压裂返排液对地层岩心基质损害率较小,可以实现压裂返排液体系的再利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絮凝剂毒性、提高絮体的分离效果,以无机矿物材料蒙脱石(MTS)为原料,通过酸改性,制备蒙脱石絮凝剂(MTSF),对比聚合氯化铝(PAC)絮凝剂来处理模拟废水。实验结果表明,MTS没有絮凝作用,但经过酸改性后的MTSF具有很好的絮凝效果,最大浊度去除率为96.73%,在絮体沉降速度及体积上,MTSF远优于PAC。MTSF絮凝机理是吸附-电中和,絮凝过程是固体颗粒和可溶性盐两者的协同作用,MTSF显示出较好的沉降性能和压缩性能,絮体达到沉降平衡后,其体积不足PAC的三分之一。MTSF与PAC絮凝剂复合使用,可有效地减少絮体体积,提高絮体沉降性能。总之,MTSF具有与PAC相同的絮凝效果,但是絮体的沉淀压缩性能远优于PA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越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岭土悬浊液法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絮凝活性的菌株,通过测定其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研究发现,该菌不仅能分泌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而且菌体自身具有一定的絮凝能力;在培养48 h能达到最大絮凝活性为79.16%,最大絮凝活性可持续到发酵后96 h。Ca2+是该菌最好的助凝剂,终浓度为300 mg/L时,絮凝效果最好。在pH为8时,该菌絮凝率高达89.80%,并在pH 5~10时能保持较高絮凝率。  相似文献   

6.
从浓缩污泥中筛选到1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初步探讨了培养基不同碳源和氮源、不同接种量、培养时间对絮凝活性的影响,并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絮凝活性分布、替代培养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为87.14%;革兰氏阳性杆状细菌,属于固氮菌;微生物絮凝剂主要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且絮凝效果优于0.1%聚丙烯酰胺;该菌能在沼液中生长,且发酵液絮凝率为76.82%。  相似文献   

7.
李云仙  付惠  曾珍  赵宁  雷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26-16028
[目的]研究改性木薯淀粉絮凝剂的制备与结构表征及其絮凝性能。[方法]在氮气保护下,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NH4)2S2O8-NaHSO3]为引发体系,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木薯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絮凝剂的条件,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该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结果]改性木薯淀粉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40℃,合成时间3h,引发剂用量为5mmol/L,淀粉与单体质量比为1∶2.5;该絮凝剂适合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使用。[结论]该絮凝剂投药量少,沉降速度快,受pH值影响小,是一种较理想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简易高效收集能源微藻的技术体系。[方法]以埃氏小球藻(Chlorella emersonii)为目标藻株,选取金属盐类(氯化铁、硫酸铁、氯化铝、硫酸铝钾,)、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类(聚丙烯酰胺、壳聚糖)为絮凝剂比较分析其在小球藻采收时絮凝效率和相应的絮凝条件。[结果]综合考虑絮凝效果和絮凝剂用量,这8种絮凝剂里硫酸铁、硫酸铝钾,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可以有效地絮凝小球藻,具体结果为:静置80min,硫酸铁浓度为0.3g·L-1,絮凝效率为95%;硫酸铝钾浓度为0.7g·L-1,絮凝效率95%;氢氧化钙浓度为0.5g·L-1,絮凝效率97%;氢氧化钠浓度为0.9g·L-1,絮凝效率93%。[结论]综合成本、絮凝效率、环境影响等因素,氢氧化钙是最佳的采收小球藻的絮凝剂,其最佳絮凝条件为藻液pH=8,OD680=1.2,搅拌速率150r·min-1,搅拌时间2min。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造纸厂排污口底泥中采样,富集培养后分离得到5株有絮凝活性的细菌,其中菌株E1的絮凝除浊性能较强、稳定性最好。对E1絮凝活性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絮凝剂的适宜投加量为2.0%,Ca2+的助凝效果较好,且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通过测定菌株E1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发现其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达到90.32%,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pH8.0,温度40℃,180r/min摇床培养72h。  相似文献   

10.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种产生高絮凝活性的菌株,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可提高絮凝效果.对乙醇法、丙酮法和CTAB法3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确定其最优化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5,培养时间66 h,培养温度30 ℃,160 r/min.最优条件下,以CTAB提取法得到絮凝剂的絮凝活性达71.8 %,且无需添加CaCl2助凝剂,产率为1.33 g/L.  相似文献   

11.
王兆慧  常燕  徐磊  叶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7-17332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絮凝条件。[方法]采用常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其培养条件、絮凝条件和絮凝活性。[结果]分离到的菌株B2经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其产絮凝刺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NH4)2SO4 1.2g/L,KH2PO4 4.0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1。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为48h。用高岭土悬浊液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培养液最佳絮凝pH值为7.0,发酵液投加量为2ml,添加Ca^2+、Zn^2+能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B2菌株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的发酵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和生活污水的絮凝率均在85%以上。[结论]菌株B2絮凝活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6株产絮凝剂的菌株,经复筛,有3株絮凝活性保持在80%以上。研究了其中一株生长能力强、絮凝活性高的M08菌株的絮凝特性,该菌种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碳源为甘油、氮源为酵母膏、磷酸盐为K2HPO4·3H2O(5g/L)、C/N比为15、起始pH值为6、接种量为3%(v/v)、发酵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以120r/min摇床培养72h,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高于90%。活性分布表明,该菌的絮凝有效成分主要为分泌到胞外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3.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14.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絮凝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养殖水体的生物絮团中分离鉴定产絮菌,并对其絮凝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生物絮团样品,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以4g/L高岭土悬浊液为絮凝率测定系统,根据目标菌株的形态特征、API系统鉴定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以鉴定其种属,建立生长曲线以得到絮凝活性最佳培养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H、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和絮凝条件(高岭土悬浊液pH、发酵液投加量、助凝剂)等进行优化。【结果】分离筛选得到1株絮凝菌菌株G201441,该菌属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GenBank登录号为KP747687);培养48h后其发酵液絮凝效果最好;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r/min;最佳絮凝条件为:高岭土悬浊液pH值7.0,发酵液投加量8%(体积分数),助凝剂为Ca2+。【结论】筛迭得到的产絮菌G201441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最适条件下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15.
唐宏科  王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39-1041
[目的]制备新型的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研究其絮凝性能。[方法]以淀粉为原料,丙烯酰胺,乙酸乙烯酯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少量乙醇为互溶剂,甲醛和二甲胺为阳离子化试剂,通过接枝聚合反应获得聚合产物,通过mannich反应进行阳离子化,制备新型的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并测定接枝率和胺化度,最后进行絮凝效果试验。[结果]新型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单体质量比为1∶3,引发剂用量为1.25%(单体),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疏水单体比例为10%;mannich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酰胺-甲醛-二甲胺的比例为1∶1∶1.5,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 h。[结论]该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淑娟  林亲铁  张旭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13-2614,2617
[目的]探讨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及其絮凝效果。[方法]以淀粉、硫酸铝与硫酸亚铁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淀粉基复合絮凝剂。采取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CODCr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为指标,研究了pH、Fe/淀粉(质量比)、Al/淀粉(质量比)3种因子对复合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从CODCr去除效率考虑,复合絮凝剂的最优制备条件:pH为2.5,Fe/淀粉(质量比)为0.35/1、Al/淀粉(质量比)为1.8/1。从色度去除效率考虑,复合絮凝剂的最优制备条件:pH为2.5,Fe/淀粉(质量比)为0.30/1、Al/淀粉(质量比)为1.8/1。[结论]在实际应用该复合絮凝剂时,应根据去除CODCr与色度的具体目的选择优化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马龙  刘伟杰  李宝珍  袁红莉  杨金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882-19884,19900
[目的]对分离自土壤样品中的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W5进行系统鉴定并分析其絮凝特性。[方法]以细菌的16S rDNA通用引物对其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采用单因素法分析培养基的pH值、碳源和氮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功能基团的分析。[结果]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菌株W5与Hymenobacter gelipurpurascens具有98.34%的同源性,为革兰氏阴性,长杆菌。菌株W5生长发酵培养基最佳条件为pH值7.04、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对菌株W5所产的微生物絮凝剂(MBF-W5)进行提取纯化,所得产物微红色絮状物。红外分析结果表明,MBF-W5中主要的功能基团为羟基、羧基和氨基。[结论]在絮凝剂用量为150~500μl,温度为5~65℃,pH值为2~10的范围内均具有85%以上的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方法对玉米淀粉进行了改性,制备出一系列改性淀粉,测定了各产物的粘度、接枝率等性能指标并用高岭土悬浊液对产物做了初步絮凝对照.结果表明在单独用作絮凝剂使用时,氯乙酸接枝胺化淀粉(CGMS)和阳离子改性淀粉(GMS)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产物; 在加入PAM作助凝剂后,马来酸接枝胺化淀粉(MGMS)的絮凝效果明显提高,最佳效果可达88%,絮凝瞬间完成.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单粒精密播种机工作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对自行设计的小麦育种用气吹式排种器进行排种性能的分析与试验,找出了影响排种器排种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工作范围。采用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对其排种性能进行优化试验,建立了各指标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因素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找出了能满足排种性能要求的最佳工况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分离自土壤样品中的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W5进行系统鉴定并分析其絮凝特性。[方法]以细菌的16SrDNA通用引物对其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采用单因素法分析培养基的pH值、碳源和氮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功能基团的分析。[结果]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菌株W5与Hymenobacter gelipurpurascens具有98.34%的同源性,为革兰氏阴性,长杆菌。菌株W5生长发酵培养基最佳条件为pH值7.04、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对菌株W5所产的微生物絮凝剂(MBF-W5)进行提取纯化,所得产物微红色絮状物。红外分析结果表明,MBF-W5中主要的功能基团为羟基、羧基和氨基。[结论]在絮凝剂用量为150~500μl,温度为5~65℃,pH值为2~10的范围内均具有85%以上的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