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田间实测病虫损失和模拟病害损失两种方法,得出粒黑粉病实测损失率和模拟损失率的直线回归式分别为:(?)±1.1878=-8.111+0.4543x和(?)±0.0721=0.0445+1.0533x。模拟损失率较实测损失率高1.5倍左右,原因是模拟处理为健粒,实测处理均为病粒,而田间产量损失则应把病粒视为健粒来估算才更为准确。并初步提出大田制种产量损失估算方法及经济允许损失(L)=S/Y·P·E×100=2%。  相似文献   

2.
 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 Kahn)近年在杂交稻繁殖制种田普遍发生,严重危害.1989~1992 年对该病发生与寄主关系作了试验观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柏来宏 《植物保护》1983,9(6):28-28
稻穗蚜(稻麦长管蚜)在水稻扬花阶段为害稻穗,轻者千粒重下降,不实率增加,减产2—3成;重者则不结实,出现翘穗,减产可达3—6成。我们按每穗不同蚜虫量,对其为害损失率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区稻粒黑粉病病原菌及其致病力情况,于2015年8月从安徽、湖南、江苏、贵州、四川遂宁、四川新津、四川温江7个主要杂交稻制繁种区采集稻粒黑粉病样本,采用冬孢子悬浮液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和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应用柯赫氏法则对不同地区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5株病原菌菌株并无明显形态学差异,冬孢子呈球形或椭圆形,次生小孢子单细胞核,呈线状或弯曲状两种类型,与已报道的黑粉菌属Tilletia horrida形态特征相似;r DNA-ITS序列分析表明,选取的7株病原菌菌株与T.horrida DQ827699同源性达100%,说明所分离菌株为稻粒黑粉病菌;致病性试验表明,7株病原菌菌株侵染水稻稻粒均能产生稻粒黑粉病的典型症状,其中分离自江苏的菌株JS造成的单穗病粒数和产量损失最大,致病力较强,且萌芽率最高,分离自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该7株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光照对其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曲病在我县过去仅零星发生,为害不大;近年来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和为害程度加重,一九八二年晚稻大发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为了明确稻曲病的为害损失,我们在县农科所进行了测定,现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稻粒黑粉病 Tilletia (Neovossia) horrida Tak.是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县该病流行年分制种田病谷率高达50%以上,一般春、夏制种田发病较重。开花期是粒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期,孕穗期也可侵染。 笔者的试验,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江苏建湖农药厂)、3%井岗霉素水剂(福建浦城生化厂),按每亩用①粉锈宁75g;②井岗霉素200ml:⑧粉锈宁75g 井岗霉素200ml,3次重复,分别进行比较;各药剂均兑水50kg均匀喷雾;水稻品种为♀早珍汕A×♂含测64;在母本破口始穗期,加入“920”喷施;在蜡熟后期进行防效调查。  相似文献   

7.
稻粒黑粉病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病穗率一般达60%以上,病粒率10%左右。以往对该病的发病程度常用病穗率或病粒率表示,而对该病的分级,则采用稻曲病的分级标准。病情指数是衡量病害发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病情指数是依据分级标准及调查株数计算,故有必要对此病制定统一的分级标准,以便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粒黑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江西植保》2008,31(1):3-6
本文扼要回顾了我国对水稻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情况,对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侵染、生物学特性,稻粒黑粉病的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 Neovossia horrida(TaR.)Padw.et A.)是真菌性以担孢子在水稻花期侵染为害谷粒的一种病害。以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种子内外越冬。在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先由厚垣孢子萌发菌丝,再从这些菌丝上生成担孢子而扩散传播为害。厚垣孢子为橄榄色,受害的稻谷为暗褐色。一、发生与危害征状据我县双季晚稻田间和室内调查,主要发病品种有籼稻杂交双晚协优64;粳稻徽粳804和当选晚2号等。平均发病粒率0.57%,最高1.45%,最低0.006%。稻粒受害的征状表  相似文献   

10.
稻粒黑粉病是水稻花期侵染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过去在吉林省很少发生,六十年代曾有过报道。近年来,由于品种的更换和水肥条件的变化,稻粒黑粉病开始上升。1985年在吉林省许多地区都有发生,为害程度重于常年。作者在东辽对稻粒黑粉病发生情况做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和防治建议简报如下。1.病原与症状稻粒黑粉病 Tilletiahorrida Tak 为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腥黑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稻粒黑粉病在常规稻栽培过程中发生轻微,但在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过程中却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及种子的质量,而直接关系到杂交制种和不育系繁殖工作的成败。据笔者1990~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试验,在常规条件下没有进行综防的田块发...  相似文献   

12.
稻粒黑粉病 Neovossia horrida(Tak.)P.etK.是水稻常见的病害,每年因气候条件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1985年,我县连作晚稻稻粒黑粉病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汕优六号(杂交籼型)病穗率高达13,74,台杂1号(杂交粳型)病穗率度达83,9%,常规粳糯稻穗病率一般为0,38%。一、发生条件稻粒黑粉病茵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种子内外及禽畜粪肥里越冬。第二年,浮在水面或  相似文献   

13.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近几年已成为黑龙江省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大豆等作物的叶子造成减产.当前防治草地螟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为了合理地施用农药控制其为害,提高经济效益,压缩不必要的防治面积,研究制订防治指标已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而明确幼虫食量和为害损失率是制订防治指标的前提。为此,我们进行了草地螟幼虫食量测定,田间剪叶模拟试验和接虫试验。从而初步提出草地螟为害大豆的防治指标,供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粉病,俗称乌米谷、黑谷等,是水稻常见的谷粒病害。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Tak)padw.et A.Kahn 为担子纲、黑粉菌目,齿黑粉属。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籼型杂交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制种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现综合报道如下。一、发生与危害稻粒黑粉病以往在中稻或晚稻上偶有少数病粒出现,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以来,长江中下游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杂交制种田的不育系(母本)受害更为严重。如江苏省赣榆县1980年2600亩杂交稻制种田母本,平均损失40.0%左右,严重田块达80.0%以上,出  相似文献   

15.
稻粒黑粉病药剂防治试验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粒黑粉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其发生为害规律,寻求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国内外稻粒黑粉病的防冶方法,仍然是以药剂防治为主。为确定适宜我省的药剂品种和使用技术,1991~1992年度我们分别在南昌、赣州、宜春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并在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的基础上,1992年进行了18.7%灭黑灵和20%粉锈宁的大面积防治示范,通过了专家的现场评议和验收。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如后。一、材料与方法工.不同药剂对稻粒黑粉病厚垣抱于萌发的抑制作用洪试的15种药剂是灭黑一号EC、灭黑三号EC灭黑八号EC、5%菌…  相似文献   

16.
1980年在大田调查中发现,县农科所的一块南优4号稻田亩施碳铵100多公斤,稻粒黑粉病的病穗率和病粒率高达73.3%和4.87%;宋口村一块泗优6号田的“化肥窝”,病穗率和病粒率高达79.9%和3.30%,而其他地段仅为25.3%和0.31%;1982年  相似文献   

17.
关于稻纵卷叶螟的经济阈值,近十年来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不大一致,低的定为每亩5000头,即每丛稻0.2头;高的如马来西亚定为每亩75000头,我国江苏亦提出杂交稻为每亩75000头(胡建章,1986);有的品种如“661”在生长偏旺的情况下,每亩有虫50000头有增产作用(陆自强1986)。笔者1981—1985年在洞庭湖区连年进行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第二代为害“湘矮早九号”的为害损失率测定及其防治指标研究,现  相似文献   

18.
稻粒黑粉病 Neovossia horrida 是我县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其为害率是检验发病程度、防治质量及估计损失率的主要依据.在调查时,往往对病穗率较易调查,但损失率主要按每穗不同病粒数进行测定,工作量大,且易遗漏,为了提高调查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为褐飞虱为害损失的调查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褐飞虱各种田间受害状都有产量损失,各症状的产量损失率为25.8%~94.0%。以百穗实粒干重为统计标准,F=188.704**,达极显著差异水平。SSR多重比较,不同水稻被害状之间损失梯度明显。产量因素剖析表明,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文中举例说明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87、1988两年作者对我县杂交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发生及防治作了试验和调查,花期气候对发病至关重要,防治工作花期施药为主,辅之以种子处理和改进栽培措施。1988年县良种场8户连片12.02亩S_6制种组合,防治区比对照亩增收种子27.80—35公斤经济效益显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