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水稻生产氮肥用量一直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但是单位面积产量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不仅会增加成本,同时还浪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稻效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有效利用简单的农艺措施,可以减少高氮投入的产量和减少氮肥投入,现阶段水稻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要求水稻生产向高产、低耗的路线迈进。所以,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水稻的产量,设计出一套合理、正确的氮肥高效施肥技术方案,使水稻能够稳定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稻高产栽培作业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水稻稻田杂草的综合防控在水稻高产栽培工作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水稻高产栽培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若不及时综合防控杂草,水稻稻田中多样化的杂草就会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大大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低海拔稻区是贵州省水稻主产区之一,黔东南州70%左右的稻田分布在低海拔。属于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光、热、水同季,为一季中稻区。近几年来,随着水稻超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和超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熟化,低海拔稻区的天柱、三穗、从江、施秉、黄平、凯里等县(市)多地点、多品种实现了800kg/667m^2以上产量的典型田块。 相似文献
4.
化肥是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增收的基础条件,随着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化肥用量和改善施肥方法,有效提升农业产量和质量。从实践角度来看,在水稻增产的过程中,化肥产生的影响作用占50%,但化肥过量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威胁,因此要重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本研究在了解目前我国水稻种植化肥施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奠定基础,助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1.缺镁症状水稻缺镁症状首先发生在下部老叶上,叶尖、叶缘出现色泽褪淡变黄,叶片下垂,脉间出现黄褐色斑点,随后向叶片中间或基部扩展。杂交水稻病叶叶缘呈紫红色或灰紫色;严重时,下位叶常于叶枕处折垂,叶缘微卷;穗枝梗基部不实粒增加,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6.
1.缺锰症状水稻植株缺锰时,通常表现为新生叶片失绿并出现杂色斑点,而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变薄易呈下披状;植株黄化,生长发育停滞,分蘖减少。缺锰土壤上的稻株易早衰,易诱发胡麻叶斑病。2.发生原因一般的土壤中含锰量较多,只是在酸性土壤上施用大量生石灰以后,土壤中有效锰含量显著降低,才会出现缺锰现象。虽然水稻需锰量不多,但氮、钾会妨碍锰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安溪县茶园肥力状况与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做好茶园耕地的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指导广大茶农科学合理施肥。笔者通过采集具代表性茶园耕地土壤进行化验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根据186个土样测定结果评价安溪县茶园耕地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全县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土壤养分失衡,钾、镁、硼缺乏较严重。因此,建议加强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矫正土壤养分失衡状况;做好茶园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发展生态茶园,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鱼与氮密互作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稻田养鱼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杂交中稻新品种‘内6优106’为材料,在3个鱼-氮处理(CK:不养鱼+不施氮、F:养鱼+不施氮、FN:养鱼+施氮150 kg/hm2)和4个本田栽秧密度下,研究稻田养鱼与氮密耦合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养鱼后的有机质显著提高、氮素能维持平衡、磷钾素则显著下降。鱼氮处理水稻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磷、钾累积的总体趋势表现为FN>F>CK,FN与F分别比CK显著增产22.98%和13.43%。栽秧密度在9.0万~22.5万穴/hm2范围内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干物质和氮累积影响随密增加而增加。每1000 kg稻谷的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素的需要量分别为10.24~16.74、1.31~2.72、34.38~56.49 kg/hm2。中高产养鱼稻田在施肥管理上应控制氮肥和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对豆芽工厂化生产过程回收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无机物的去除效果,及不同水质对豆芽品质的影响,模拟豆芽工厂化生产工艺,用不同水样进行发芽试验,对不同水质及豆芽品质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处理工艺对总磷、COD、总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50.90%、60.19%、67.51%,对无机盐铁、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80.68%、22.84%、55.17%、21.46%、42.67%。豆芽的产量、下胚轴长、下胚轴粗及根长与水中总磷、COD、总有机碳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可有效去除工厂化豆芽生产回收水中的有机物、部分无机物,净化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回收水及净化出水均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豆芽的品质,不同水质对豆芽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11.
水稻蚕豆轮作条件下长期定位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水稻蚕豆轮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在云南省通海县碧溪村通过15年的定位施肥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制度对水稻和蚕豆的增产效应和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水稻平均产量OM+NPK〉NPK〉OM〉CK,蚕豆平均产量OM+NPK〉OM〉NPK〉CK;农家肥和化肥配施(OM+NPK)、氮磷钾配施(NPK)和只施用农家肥(OM)3种施肥结构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5.37%,33.12%和30.76%,对蚕豆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2.79%,38.14%和39.47%;农家肥化肥配施有利于水稻蚕豆轮作体系作物高产、稳产,农家肥完全替代化肥时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减少,但后茬蚕豆产量有所提高;从蚕豆实际产量分析,只在前茬水稻进行施肥不能满足后茬蚕豆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要实现蚕豆高产、稳产需要适当施用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2.
土壤耕作和水分管理对水稻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对水稻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以金优253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耕、免耕二种土壤耕作方式,浅水层灌溉、交替灌溉、水气平衡灌溉三种水分管理方式,然后在水稻成熟期测定分析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以浅水层灌溉最高,水气平衡灌溉次之,交替灌溉的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水气平衡灌溉、交替灌溉、浅水层灌溉;土壤速效钾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交替灌溉、水气平衡灌溉、浅水层灌溉;土壤有机质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水气平衡灌溉、浅水层灌溉、交替灌溉;土壤pH值从高到低分别为水气平衡灌溉、交替灌溉、浅水层灌溉。三种灌溉方式下常耕稻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含量高于免耕稻田,免耕稻田pH值、土壤速效钾含量却高于常耕稻田。水分管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比耕作方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紫云英结荚翻耕还田对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紫云英盛花后不同时期翻耕的干物质量和植株含氮量关系,及比较结荚期不同翻耕量对稻田土壤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盛花期至结荚成熟期紫云英氮素含量逐渐降低,盛花期后鲜产量也逐渐降低,而对应单位面积干物重在盛花期后则呈现上升趋势。采用紫云英结荚成熟期翻耕技术,氮素虽比盛花期还田有一定损失,但与单季稻茬口衔接,可减少翻耕成本、节省播种种子及用工成本;结荚期紫云英翻耕能提高稻田有机质含量,实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减量施肥造成北方寒地水稻肥料供给不足和产量低的问题,以纳米碳增效剂为材料,采用仪器快速检测和植株常规测定分析方法,研究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模式(SM-A)、减施氮肥10%(SM-B)和减施氮肥20%(SM-C)对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以SM-B增幅最大,SM-A次之,SM-C最小;SM-A、SM-B和SM-C增加经济效益分别为563.56、1374.20和-1391.08元/hm2,以SM-B增效值最高。本研究表明,SM-B能改善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植株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减量施肥安全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控释氮肥运筹对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适宜的控释氮肥运筹。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高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BC)、与尿素分蘖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the tillering stage, BC+TU)、与尿素穗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panicle initiation, BC+PU)三种运筹模式,以尿素分次施肥(conventional high-yield fertilization,SU)和不施氮肥(0N)为对照,研究控释氮肥运筹对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阶段释放基蘖肥:穗肥比例为7∶3,较传统优化氮肥运筹SU (6∶4)整体表现基蘖肥冗余,穗肥不足,因而BC和BC+TU处理显著降低了钵苗摆... 相似文献
17.
低纬高原湖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各种导致水体污染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总体水污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农业也逐渐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源,其主要的污染物质是氮、磷营养元素,由于其具有随机性、污染物排放及污染途径的不确定性、污染负荷的时空差异性大等特征,长期以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作者从氮、磷的流失方式、途径、形态和流失特征,影响氮、磷流失的主要因素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三个方面,重点综述了低纬高原湖泊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科研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比例氮肥施用对稻田蟹生长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稻田围隔法,系统地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技术中不同有机和无机氮肥比例施用量在稻田养蟹条件下对河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状况、营养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方式(FP)和测土推荐施肥方式(OPT)相比,A1配方施肥对河蟹的生长及产量、品质均有较好的效果,河蟹收获时蟹肉可食部分中蛋白质、脂肪、水分含量分别为20.3%、6.3%和72.0%;同时水稻产量也较高,达到10530.5kg/hm2,A1处理的成活率也较高,为 66.7%,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而OPT处理只对水稻产量反应较好,对河蟹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规施氮量减少20%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5、6∶4、7∶3和8∶2四种氮肥运筹比例,研究了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精确运筹。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 7∶3处理产量最高, 2年达11,134.80~11,280.19 kg hm–2,较CK增产1.23%~2.54%,但差异不显著; 7∶3处理群体高产,在于能获得充足的群体颖花量、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均以7∶3处理最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通过增加前期施氮肥比例(7∶3),能确保群体后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小,但显著提升了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高14.10%~... 相似文献
20.
河南植棉区施氮量对麦棉两熟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 响简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河南植棉区麦棉两熟施氮量对两季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籽粒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商丘和内黄试验点小麦最高产量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201.4 kg·hm-2和187.2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63.0 kg·hm-2和134.9 kg·hm-2。施氮也能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和单株成铃数;适量施氮可提高铃重;商丘和内黄试验点棉花最高产量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244.4 kg·hm-2和224.2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25.9 kg·hm-2和207.0 kg·hm-2。小麦氮肥利用率以施氮量180 kg·hm-2最高。麦棉两季氮肥利用率,商丘试验点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内黄试验点以施氮量390 kg·hm-2最高。小麦、棉花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