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茶配比对新颖袋泡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茶为原料,探讨了绿茶配比对新颖袋泡茶品质的影响,从生化成分以及感官审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袋泡茶的茶叶配比以龙井:炒青=40:60为最好,滋味具有龙井香气。  相似文献   

2.
米胚芽营养成分丰富,富含生理活性物质。以米胚芽和红茶为原料制成新型袋泡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加工条件和冲泡条件。结果表明,米胚芽袋泡红茶的最适加工条件为:焙烤温度150℃、时间2.5 h、粒度0.42mm。单因素试验表明,冲泡条件显著影响袋泡茶的感官品质,以90~100℃、120 m L的水冲泡5 min为宜,以第1次冲泡效果最佳,茶汤香气浓郁,并具有独特米胚芽焦香,色泽清澈金黄,滋味纯正。  相似文献   

3.
杜仲复合袋泡茶配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杜仲茶为主料,研制成复合袋泡茶;结果表明杜仲茶、炒青、绞股蓝茶三者的配比(重量比)熏香气品质以90押20押1为佳,汤色品质以90押15押1为佳,滋味品质以90押20押1为佳,综合品质以90押20押1为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原料颗粒大小、浸泡时间以及冲泡次数对新颖袋泡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袋泡茶选择40~60目的颗粒原料最佳,汤色黄绿、浸出率高,冲泡5min、冲泡3次为最佳,3次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浸出率分别占到总量的96.74%、96.24%、95.76%。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取芦笋中总黄酮并分析芦笋保健茶活性成分的动态溶出情况,促进芦笋茶的推广与发展。[方法]以新鲜芦笋为原料,采用超声乙醇提取法提取芦笋总黄酮并测定它们在芦笋不同部位的含量。制作芦笋袋泡茶,从分子水平对芦笋袋泡茶活性成分的溶出进行动态分析。通过设定不同浸泡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以及不同芦笋袋泡茶投料量,测定浸出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芦笋茶的最佳冲泡条件。[结果]在芦笋的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有差异,从芦笋顶端到根部逐渐递减;芦笋袋泡茶的最佳冲泡条件为芦笋袋泡茶投料量4.0 g,浸泡水温90℃,浸泡时间25 min。[结论]研究表明,今后可根据所需要的成分对芦笋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可为芦笋茶的科学冲泡及芦笋类饮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91-4392
用山楂、枸杞子、红茶混合制成的袋泡茶,既具有山楂、枸杞的保健功效,又具有红茶的香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复方袋泡茶的最佳泡制条件,将成品用350 ml 100℃的水冲泡10 min,产品的色泽、香气、滋味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朝鲜蓟是一种集药、食和观赏三用于一体的植物。开发以朝鲜蓟为主料,将其与茉莉花、杭菊进行配伍,研制朝鲜蓟复合保健袋泡茶。通过正交、感官评价、感官评分筛选出最佳配比量。结果表明:最优配比量为朝鲜蓟85 g、茉莉花20 g、杭菊2 g。  相似文献   

8.
荷叶玉米须复方袋泡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荷叶和玉米须为基料,以甘草和菊花提取物为辅料加工成复方袋泡茶的生产工艺及其配方。结果表明,荷叶、玉米须的用量比例以3:2最好,甘草和菊花提取物最佳用量分别为1.5%和2%。该配方可掩盖荷叶的苦涩味,茶汤清爽可口,具有多种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乌龙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通过分析复方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结合感官审评,研制出保健乌龙茶。结果表明,乌龙茶中添加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后,复方乌龙茶组合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均显著增加,结合产品感官品质审评,复方保健乌龙茶最佳组合为乌龙茶3.0 g、杭白菊1.0 g、山楂1.0 g、荷叶1.0 g、决明子0.6 g;该保健茶具备口感柔和、营养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微波、超声波浸提对茶汤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L9(3^4)正交试验,得到微波最佳浸提工艺参数:时间3.5min,茶样粉碎度24~40目,茶水比1:100;超声波最佳浸提工艺参数:功率250W,温度60℃,时间40min。研究了不同浸提方式对茶汤香气品质和键合态糖苷类香气前体浸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和超声波浸提茶汤中香气精油总量和香气组分均高于常规浸提茶汤,分别为18.828、17.085、16.343和60、52、40种,香气指数分别达到常规浸提法的1.67倍和1.80倍;微波和超声波浸提可提高茶叶中键合态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浸出量。感官评审表明,微波与超声波浸提茶汤的香气品质比常规浸提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