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人曾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盈满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道玉,一位普通的女性,正是凭着对这片红土和对农民淳朴而又赤忱的感情,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6年。她用26年的青春,培育出了一个个硕果;用26年的心血,浇灌出了一片充满希望的沃野。“顺口溜”  相似文献   

2.
时下,东明县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快富,请找‘互助组’来帮助”。这些由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自发组成的“互助组”日趋受到乡亲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李光德 《农家科技》2011,(7):114-119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曾是潼南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而这样的顺口溜,却真实地反映出了潼南水利设施缺失的切肤之痛,也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农村生活的苦涩与辛酸。  相似文献   

4.
<正> “种了0.33hm~2田,收入4万元,金坡真能想,叫人真眼馋”。这是乡亲们给我编的一段顺口溜。这段顺口溜缘自我去年种了0.33hm~2的蜜蔗高梁喜获丰收,当年就收入4万多元。为了使那些还未脱贫的朋友们早日过上好日子,我把致富的经过介绍给《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其实,以前我家的生活也特别苦,靠种田养活一家老小,孩子交学费都成了问题。村里许多人认为种地赔钱,纷纷外出打工。而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长期外出打工,只能种田。但我坚信,只要肯钻研,  相似文献   

5.
“农村低保制度好,困难农民得温饱,百姓都夸政策好。”这是现在流传在农村的一句顺口溜。质朴的言语,道出了贫困农民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来的喜悦之情。  相似文献   

6.
素喜面食的关中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吃面、种小偃",这句朴实的顺口溜道出了农民对小偃系列小麦品种情有独钟.作为小偃小麦主要育种人的李璋研究员,在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小麦育种几乎占满了他所有的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1999,(6)
“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这句流行一时看似调侃的顺口溜,曾被认为是当今浙南某些地方的村镇经济发达但规划混乱、环境卫生面貌依旧的写照。然而,最近我们在跑了温州一些地方的村镇以后,觉得这句顺口溜该改一改了;最起码,对我们到过的瑞安市塘下镇邵宅村来说,是不适用了。4月上旬,油菜花黄,熏风拂面。在这宜人的季节,我们来到了瑞安市塘下镇。在镇党委办公室,书记蔡永旺向我们介绍了塘下镇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他特别向我们提议去看看邵宅村。他不无自豪地说:“你们去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云南省一些地方农民看病难问题很突出,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透过农村流传着的“住上1次院,白干1年活”,“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等顺口溜,不难看出广大农民就医时的那份艰辛与无奈。记者在农村采访中发现,导致农民“看病难”、“因病返贫”的原因,有经济困难、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医疗水平低,设备落后,农民就近就医难等。但还存在着农民想少开销就解决大问题,以致到一些看似费用不高、但无行医资格的诊所,或轻信不实宣传等就医选择中的误区,导致了…  相似文献   

9.
<正>"飞沙走石迷人眼,青苗出土被沙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旱涝保收不沾边,姑娘飞出沙湾湾,小伙子成家难上难。"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在敦煌市七里镇秦家湾村的顺口溜,也是当时农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该村七组村民高桂珍说:"我记得小时候,最好的一年我家大小  相似文献   

10.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跟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一次会议上,用这样几句顺口溜说起民生问题。市委书记用顺口溜说民生,让人耳目一新,颇多感慨。记得春上,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也向温总理转述了一个顺口溜:  相似文献   

11.
成功来自《农村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地道的农民,过去很少读书看报,接受新科技少之又少。2000年夏天我在报刊亭偶然发现了《农村新技术》,其中“医疗保健”、“种植园地”和“植物医院”等栏目深深吸引了我。从此《农村新技术》伴随着我一年又一年。我把《农村新技术》介绍给村里几位病友,他们按刊中文章提供的药方,服用一段时间后,病情  相似文献   

12.
早年,农村生产队有一句顺口溜:“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舆论笔尖戳,得罪了保管压秤砣,得罪了刮大粪的三勺合两勺……”权力无所不在,在这样的环境里,处处都得点头哈腰过日子。这就是角落里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假小康的笔谈靠算盘奔小康□晓阳“不用流汗不用慌,不用粮油不用钢。产值都在指头上,全凭算盘奔小康。”这是我在某“小康”村听到的几句顺口溜。虽然是极而言之,对于我们进行小康验收考评,确乎有醍醐灌顶之效。农村小康建设,究竟是靠干,还是靠算?正确的答案人...  相似文献   

14.
项目集粹     
农家婚庆“娶新娘,嫁新娘,婚庆公司来帮忙。”眼下,在河南夏邑县的一些农村盛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婚庆公司在这个古老的小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着,并且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青年对自己的婚礼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既不铺张浪费又有情调,能时尚一点,浪漫一点。一些商家发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5.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在河南省内乡流传了多年的顺口溜.如今有了新说法,“红薯粉,红薯丝,红薯产品大增值!”一句顺口溜的改变,道出了红薯由最不值钱转化为“抢手货”的事实。问起原因,当地人说:“这全是‘光友’惹的‘祸’!”  相似文献   

16.
“乡村妇女文化站,王芳带头来44办,有胆有识有远见,不怕出力与流汗:上网能知天下事,联系实际搞经济,产品销到国外去,美元兑成人民币……”这是桃阳村村民们自编的“妇女农村网络文化站”的顺口溜。2006年底,“山西省第一家妇女农村网络文化站”在榆社县云竹镇桃阳村成立。农家女王芳担当起了网络文化站站长,不到3个月,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9,(23):48-48
“养育千金是福气,生个儿子养不起。”这句话是鲁中地区一些农村近年来流行的新顺口溜。因为在部分男方家庭,他们的父母在为其婚前定亲时,深刻地体会到了昂贵彩礼“三家一起发”的无奈。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这叫各活一路。在我家附近的市场上有一位卖烤红薯的大爷,卖红薯有一招鲜,别人的红薯摆一天还得剩下,而他的红薯去晚了你还真买不着。每次途经他的摊前,听到他的吆喝,人们不禁都放慢了脚步。你听:“这位大哥你过来,买卖不成仁义在,我送你二斤拿回去,品尝品尝下次来。我的红薯不好吃,你骂我来我一声都不吱。”买红薯的被他的顺口溜逗笑了,他也笑着说:“你这个同志是干部,叫俺羡慕又嫉妒,我祖辈是官没为民做主,罚我今天来这儿卖红薯。”“我鸡叫二遍就起床,二十里地用腿量,我的红薯吃着美,如果不香您扇我的嘴!”…  相似文献   

19.
《当代农业》2009,(23):48-48
“养育千金是福气,生个儿子养不起。”这句话是鲁中地区一些农村近年来流行的新顺口溜。因为在部分男方家庭,他们的父母在为其婚前定亲时,深刻地体会到了昂贵彩礼“三家一起发”的无奈。  相似文献   

20.
“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乡农民编草鞋“编”出来的顺口溜。从今年6月份开始,这个乡的150户农民坐在自己的家里编草鞋,产品出口到韩国,一般情况下,一个劳动力一天可编10多双,每双纯赚1.2元钱,一天下来挣10多元。乡里与韩国方面签订了年加工工艺草鞋240万双的协议,仅此一项,即可为这个乡的农民增加收入280多万元。宁阳县是农业大县,根据当地农民技术、场地、资金的情况以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现实,发展一些短、平、快的“傻瓜项目”是明智的选择。在宁阳县,像乡饮乡草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