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稻田农作制度的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湖南省稻田农作制度的发展历程,提出湖南省农作制度存在冬闲田面积增加、稻田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指出了湖南省农作制度要走高产稳产型农作制、用养结合型农作制、循环利用生态型农作制、区域特色型农作制、高效种养型农作制和现代高效型农作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不断深入发展,对传统农作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资源、生产、技术、市场为一体的新型农作制度,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作制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原理、现代农作制度的内涵,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作制度的关系;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农作制度内涵;提出了农作制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南省农作制度的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对于指导该区域农作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近60多年来的年鉴统计数据,对湖南省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主体模式及布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对策。首先,介绍了湖南省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农作物种类、人均耕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近60多年来农作制度的变化过程。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减少,林、牧、渔业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下降,非粮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重快速上升;水稻单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于湖南省农作制特点,可划分为湘北商品型、湘中湘东城郊型、湘南外向型和湘西特色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其次,阐明了湖南省发展稻田现代农作制所面临的问题,如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全省人均耕地仅为0.06 hm2;冬闲田面积增加,冬闲田面积在133万hm2以上,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从强化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协调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稻田多熟制、提升稻田现代农作制科学技术体系等发展对策。通过提出稻田现代农作制的战略调整,建立科学的现代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可为提升湖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文回顾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革命和可持续农业等国际农业思潮的演进。介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义、概念以及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向可持发展技术变化的新动向。阐述了农作制度概念及其技术体系内容与特点。在江苏农业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建立现代型高产高效持农作制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相应提出农作制度技术体系设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节水农作制度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有区域特色的节水农作制度,将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与集成,提高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当前国内外节水农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本研究重点对节水农作制度的概念、基本特征、研究框架等进行了探讨,总结分析了国外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模式、技术、政策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和问题,提出了我国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1)从区域多样化出发,构建区域节水型和适水型的农业生产结构;2)加强节水技术标准规范化、技术模式多样化及区域性的综合节水农作制配套技术体系等关键技术研究;3)进一步深化缺水条件下作物需耗水量特征及节水优化灌溉指标体系与模式研究以及区域主导性节水优化种植模式评价与筛选等共性理论问题研究;4)加强研究农民参与的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模式,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措施,制定区域节水农作制度预案.  相似文献   

7.
4月24——26日,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承办的“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在江苏无锡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200人,收到会议论文200余篇。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无锡市政府领导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8.
湖南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湖南省农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有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对现有稻田、旱地、棉田高效农作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农作技术体系,发展多熟农作种植模式;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大力推广早地多熟种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集成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增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现代农作制种植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集约持续农作制度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集约持续农作制度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作者指出,农作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系统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作制度是人类利用农业系统实现生产目的的桥梁,在农作制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偏隍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综合研究,以促进持续、高产的农业系统发展,对生态经济位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试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优化现代农作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贯彻"节约、保护、利用、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我国南方红壤山地综合开发与主要农作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优化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路与若干对策.即要在南方丘陵山地创立并完善以提高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现代农作制度的优化与统筹;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种养结合型农作制度、以物质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利用型农作制度、以开发优质产品与绿色农业为目标的综合拓展型农作制度;实现山区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方稻田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稻田农作制度对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回顾了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发展历程,分析了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南方未来稻田农作制度研究和调整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世界农作制度创新与后现代农业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农作制度以种植制度为核心,以土壤管理为保证,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正是后现代农业所提倡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式。通过对世界各地农作制度与创新的介绍,提出中国以农作制度创新手段的后现代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厂服务中心组织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汤阴县农业局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田节水专家和土肥专家,齐聚郑州,会商“948”节水农作制度关键技术与创新项目.根据河南省豫北地区夏玉米灌溉制度、土壤墒情及节水技术现状.提出夏玉米水肥管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省各地遵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迎合优质、生态、安全的消费需求,大力推进新一轮农作制度创新,组织实施一大批试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高效、生态、低耗的新型农作模式,有力推动了我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作制度改革与创新可有效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农业高产、良性循环、持续增收。通过对缙云县稳粮增效的几种新型种植模式及其效益的分析,探讨农作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亚洲水稻农作制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记亚洲水稻农作制度网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过益先—、亚洲农作制度研究的兴起农作制度(FarmingSystems)研究在过去的20年中,尽管在概念、方法、活动与目标上还不很明确,科学家间还有这样、那样的理解与认...  相似文献   

17.
立足特殊的喀斯特环境 发展贵州的特色农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农业生产环境,面对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提出该地区改革农作制度,挖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建立特色农作制度的"四个方向",即以优质水稻为主的粮经型多熟农作制度;以玉米、油菜和烤烟为主的粮经药蔬立体种植农作制度;以蔬菜、水果为主的设施型农作制度;以果树、药材为主的生态型农作制度.而建立贵州特色农作制度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增强相关科研力度;重视农作制度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这次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全省创新农作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研究探讨深化农作制度创新的对策和措施,着力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农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干扰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系统论述撂荒制、休闲制、轮作制、集约制4种农作制度在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机理,并对不同阶段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缙云县地处浙中南丘陵山区,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中的耕地面积27.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42%,目前人口43.6万,其中农业人口39.76万,占91.0%,人均耕地面积仅0.41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农作制度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和创新,出现了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如茭鱼、果鸡共育、香菇与稻轮作、幼龄果套种蔬菜等新型农作模式,对有效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并可持续增加经、饲、禽、鱼、食用菌产品数量,保证质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