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明确冻融分离法制备紫色马铃薯全粉汁液副产物腥味物质成分,及其酶解脱腥效果。【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气味活度值法,分析加工中间样品、汁液副产物及γ-淀粉酶酶解汁液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变化。【结果】冻融分离法制备紫色马铃薯全粉过程中样品风味及其挥发性物质成分组成变化明显。从生鲜薯片、熟化薯片、解冻薯泥、分离汁液和酶解分离汁液中分别鉴定出16种(醛类和醇类为主)、27种(醛类、醇类和酚类为主)、18种(醛类和帖烯类为主)、33种(醇类和酚类为主)和39种(醛类、醇类、酮类和酚类为主)挥发性物质。来源于生鲜薯片中的1-辛烯-3-醇是形成汁液土腥味的关键物质,熟化阶段形成的顺-3-壬烯-1-醇和吲哚分别是汁液酸腐气味和刺激性气味的主要成分。γ-淀粉酶酶解处理可有效消除汁液中的3种致腥成分,同时新生成苯乙醛、壬醛、癸醛、月桂醛、大马士酮、香芹酚等关键性呈香物质,以及吡嗪类、噻唑类杂环芳香气成分。【结论】γ-淀粉酶酶解处理可有效脱除紫色马铃薯汁液腥味。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的适宜测定条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的活性。[结果]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最适反应体系为浓度0.10 mol/L pH值5.8的磷酸缓冲液和浓度0.20 mol/L pH值8.0的磷酸缓冲液;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酶液添加量为30μl;最适测定时间为1 min。此外,酶液保存在4℃条件下,脂肪氧化酶的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扁豆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筛选主要风味物质,为其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东北扁豆果荚热加工前后的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从未经热加工的东北扁豆青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醛类10种、醇类6种、酮类及酯类各8种、烃类3种、羧酸类及杂环类各2种、酚类1种;4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壬醇(相对含量为27.46%)、青叶醛(21.75%)、己醛(8.04%)、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4.89%)、反-2-壬烯醛(4.14%)等。从热加工后的东北扁豆熟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25种,其中醛类及酮类各4种、醇类和烃类各5种、酯类6种、杂环类1种;2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辛烯-3-醇(29.90%)、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13.59%)、叶绿醇(10.94%)、9-二十炔(7.22%)及茶香螺烷(6.04%)等。东北扁豆经热加工后,其挥发性成分消失25种、新增10种,同时14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降低。1-壬醇、青叶醛及己醛是东北扁豆青荚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与反-2-,顺-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醇、己酸己酯、2,3-辛二酮、丁香酚、(反,反)-2,4-庚二烯醛、肉豆蔻醛及2-正戊基呋喃等物质共同作用形成扁豆青豆荚的特殊气味。1-辛烯-3-醇是东北扁豆熟荚主要风味物质,其与茶香螺烷、风信子醛、壬醛、二氢猕猴桃内酯、石竹烯、癸醛、β-环柠檬醛及香叶基丙酮等共同作用形成扁豆熟荚的特异香气。【结论】东北扁豆的主要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热加工后扁豆豆荚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2个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主要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变化,为金线莲鉴别、筛选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小叶栽培品系土豪金以及大叶栽培品系大元宝为材料,分析评价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中的挥发性物质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结果】总酚含量以种植18个月大元宝最高(265.07mg·kg-1),总黄酮和可溶性糖均以种植12个月土豪金最高(32.68 mg·g-1、27.71 mg·kg-1),可溶性蛋白则以种植18个月的土豪金最高(600.62 mg·g-1)。通过SPME-GC-MS共检测到6种醇、8种醛、4种酮及2-戊基呋喃,其总量以种植24个月的大元宝最高,而组织培养6个月的土豪金和大元宝挥发性物质含量为栽培苗峰值的22.9%与16.7%。此外,通过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反)-2-己烯醛、辛醛、壬醛是土豪金关键挥发性物质,1-辛烯-3-醇、芳樟醇和β-紫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美国大杏仁烘烤和烘烤后贮存过程中香气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为美国大杏仁的加工及贮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氯化钙柱吸附法制备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美国大杏仁烘烤前、后及烘烤后贮存3个月和6个月的风味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美国大杏仁烘烤前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25种,烘烤后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44种,烘烤后贮存过程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50种;美国大杏仁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为芳香醛类、脂肪族醛类、芳香醇类、脂肪族醇类、吡嗪类及其衍生物,苯甲醛是美国大杏仁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结论】纸袋包装的烘烤美国大杏仁在37℃下贮存6个月时已经氧化变质,高含油量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是引起烘烤杏仁变质的主要原因,壬醛、己醛、2-辛烯醛、辛醛及庚醛等脂肪族醛类物质是烘烤美国大杏仁氧化酸败后产生不良气味的主要组分;壬醛和己醛的组分含量可以作为油脂氧化程度及确定烘烤美国大杏仁货架期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臭氧气浮漂洗对鲢鱼糜的除腥效果,以鲢鱼糜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分析传统漂洗和臭氧气浮漂洗后鲢鱼糜的挥发性成分,寻找其腥味来源。结果显示:鲢鱼糜中共检测到24种挥发性物质。与传统漂洗鱼糜相比,经过臭氧气浮漂洗后,鱼糜中挥发性成分减少,己醛、庚醛、壬醛、癸醛、1-辛烯-3-醇等对鱼腥味贡献较大物质的相对含量皆有所降低,而1-甲基-4-硝甲基-哌啶和5-甲基-2-苯基-吲哚等其他化合物并未被检测出。电子鼻的PCA分析结果与HS-SPME-GC-MS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使用臭氧气浮漂洗鱼糜相比传统漂洗可有效减轻鱼糜腥味,漂洗时间应控制在10~15 min。  相似文献   

7.
首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了人工培育的长座线虫草子实体及摇瓶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方式对长座线虫草挥发性物质的数目和含量有较大影响,对挥发性成分的类型影响较大,液体摇瓶菌丝体挥发性物质种类主要有:酮类、醇类、烷烃类、烯烃类、醌类和醚类化合物;子实体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主要有:醇类、醛类和酚类。液体摇瓶菌丝体鉴定出20种挥发性物质,以1-辛烯-3-醇(37.70%)为主,人工培养子实体鉴定出6种挥发性物质,以1-辛烯-3-醇(51.93%)和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38.37%)为主。2种人工培养物挥发性物质的共有成分为共有成分1-辛烯-3-醇、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在菌丝体中占51.66%,在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中占90.30%。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缺失基因控制豆腥味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蒸馏提取法、气相色谱和气 -质联机的方法分析了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缺失体近等位基因系在加工豆制品时所产生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研究结果表明 ,从豆粉和豆浆中都只分离出 2 4种气味成分 ,主要为醛和醇类物质 ;在形成挥发性气味物质和豆腥味物质中 L ox2起主要作用 ,L ox1次之 ,L ox3作用最小 ,但具有降低己醛生成的作用 ;不论缺失 L ox1,还是缺失 L ox2 ,都可极显著地降低挥发性气味物质和豆腥味物质的生成量 ,而缺失 L ox3则会显著增加己醛的生成量 ;缺失基因间存在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一级和二级负互作 ;不同加工条件对缺失基因的缺失平均效应和互作效应有明显的影响。全缺失体类型具有最低的挥发性物质和豆腥味物质的生成量 ,而缺 L ox3类型具有最高的生成量 ,其余的缺失体类型则介于两者之间 ;用己醛作为衡量脂肪氧化酶在形成豆腥味中的重要性和各种缺失体类型控制豆腥味效果的指标是可行的。因此 ,培育出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全缺失的品种将有望成为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脆化养殖尼罗罗非鱼和普通尼罗罗非鱼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采纳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两种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尼罗罗非鱼生肉样品所含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和含量不完全相同,确定了尼罗罗非鱼主体风味物质是:庚醛、辛醛、癸醛、壬醛、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等化合物,且脆化养殖尼罗罗非鱼的主要风味物质如庚醛、辛醛、壬醛和1-辛烯-3-醇较普通尼罗罗非鱼多,而癸醛以及2,3-辛二酮较普通尼罗罗非鱼少,2,4-癸二烯醛无明显差异.脆化养殖尼罗罗非鱼经不同烹饪方法处理后样品之间的风味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所含的比例不同.然而,对两种尼罗罗非鱼鱼肉进行热处理均能降低腥味物质的含量并改变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其中,烤制处理能增加鱼肉的奶油香味和产生清香味物质柠檬烯,赋予鱼肉特殊的香气.探究两种尼罗罗非鱼以及不同热处理对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食品加工及储藏技术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为脆化养殖罗非鱼预制菜的开发,加工工艺选择,产品后续推广提供风味相关的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0.
定量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剖面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和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分及含量,并详细阐明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呈香特征,为定量卤制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羽肉鸡鸡腿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测定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中4个阶段(滚揉、烤制1、蒸制、烤制2)与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含量,通过挥发性风味物质在水中的气味阈值计算其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定量卤制过程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主体风味物质和修饰风味物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对各挥发性化合物的OAV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定量卤制加工过程4个阶段中分别鉴定出54、60、60、6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均高于原料肉的9种和传统卤制的44种。定量分析发现,滚揉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来自于香辛料液。烤制1阶段鸡腿肉中开始产生特征风味物质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等,蒸制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最高,此阶段鸡腿肉经蒸制成熟,为风味形成最主要阶段;烤制2阶段定量卤制鸡腿肉中的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远高于传统卤制,说明在风味呈现上,定量卤制比传统卤制更加浓厚。定量卤制鸡腿过程中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为己醛、正辛醛、壬醛、反-2-壬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苯乙醛、桉叶油醇和月桂烯,其OAV值均显著高于原料肉和传统卤制。主体风味物质为OAV﹥1的正辛醛、反-2-癸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芳樟醇;修饰风味物质为酮类、酯类和部分醇类物质。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的4个阶段和传统卤制的风味轮廓差异显著,且在PC1和PC2构建的平面上区分度较好;主体风味物质可聚为4类,且每类都含有代表定量卤制过程中特征性活性物质。【结论】基于气味活性值剖面分析的方法,阐明了卤制鸡肉风味活性物质的构成及发育规律;与传统卤制相比,定量卤制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呈现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从采集到的污水样品中分离得到1株高效降解2-甲基异茨醇(2-methylisoborneol,2-MIB)的菌株Z5,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该菌在以2-MIB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代谢。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该菌对2-MIB的降解率高达89.7%。同时,测定了Z5在不同质量浓度2-MIB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当2-MIB质量浓度为16μg/L时,其生长状况与在LB中最为接近。为了克隆降解2-MIB关键酶的编码基因并进一步研究其降解途径,本研究构建了E.cloacaeZ5的全基因组BAC文库,该文库覆盖了大约8倍的基因组,共计810个转化子,外源片段平均大小为40 kb。  相似文献   

12.
-甲基异茨醇(2-methylisoborneol, 2-MIB)是由多种放线菌土壤生物、蓝细菌等产生的一种挥发性有机物,在水体中广泛存在。2-MIB除了导致鱼类土腥味以外,是否对鱼类造成其它影响尚不得而知。本研究将斑马鱼饲养在2-MIB浓度为42ng/L的水中24h后,进行鳃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2-MIB处理组中有163个基因显著上调,565个基因显著下调。KEGG通路富集显示氧化磷酸化相关的生化过程上调,而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发生下调, RT-qPCR进一步显示,2-MIB显著上调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ndufb7、mt-cyb、mt-nd4、mt-nd6、mt-co2和mt-atp6的表达,而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相关免疫基因rela、cd40、ikbkb、mapk8b、mapk3、ripk1l显著下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MIB暴露后,鳃和肝脏组织中的SOD升高。本研究表明水体中的2-MIB会提高鱼体内活性氧水平,引起细胞损伤,还可能导致相关免疫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13.
徐多多  郑炜  高阳  高其品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058-4059,4062
[目的]分析荔枝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5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0.54%。[结论]荔枝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酯、烯、萘等成分。  相似文献   

14.
金振国  冀玉良  姚焕英  李丹青  陈凤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44-17245,17270
[目的]测定白花曼陀罗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从白花曼陀罗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烟草赤星菌(Alternaria alternata)、苹果干腐病菌(Botryosphae riadothidea)、棉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茄腐皮病镰孢霉(Fusarium solani(Mart.)和草燕麦镰孢霉(Fusarium avenaceum)为供试靶标菌进行离体抑菌活性试验.[结果]鉴定出1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66%,其中白花曼陀罗挥发油中6-戊基-5,6-二氢(化)吡喃-2-酮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含量的44.28%;白花曼陀罗挥发油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作用的大小顺序为苹果干腐病菌〉草燕麦镰孢霉〉茄腐皮病镰孢霉〉棉立枯病菌〉烟草赤星菌。[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白花曼陀罗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不同醇化阶段复烤片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醇化阶段烤烟片烟化学成分、香气成分和感官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醇化的进行,总植物碱、总挥发碱、pH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总挥发酸则持续增加,而总氮、氮碱比在整个醇化阶段无明显变化,总挥发酸和pH值在醇化结束时与醇化前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②香气成分除新植二烯外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美拉德反应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在不同醇化阶段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③不同醇化阶段片烟感官质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醇化12~15个月时,评吸总分达到最高,随着醇化的继续进行,评吸总分逐渐降低。④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醇化阶段片烟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与感官质量之间关系密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危晴  王晓杰  陈亮  邱博涵  彭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16-5217,5393
[目的]采用GC-MS分析法测定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霞草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含量。[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霞草中的挥发油,然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萃取物,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性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霞草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乙基异丙基醚(12.446 5%)、3-甲基-2-环氧基甲醇(11.878 5%)和2-甲基萘(9.358 6%)是构成霞草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结论]该研究为霞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炮制后安徽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进样对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炮制后安徽枳壳中分离出26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6.50%.[结论]GC-MS适用于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可作为枳壳饮片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复序橐吾和全缘橐吾叶片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复序橐吾(Ligularia jaluensis Kom.)和全缘橐吾(L.mongolica(Turcz.)DC.)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首次从2种橐吾中鉴定22种化合物,复序橐吾15种,全缘橐吾11种,分别占总挥发油的94.75%和87.08%。其中复序橐吾主要化学成分为4-蒈烯(27.09%),其次是金合欢醇乙酸酯,β-蒎烯,D-柠檬烯及顺-2-甲基-5-(1-甲基乙烯基)-2-环己烯-1-醇,其单萜和倍半萜类各4种,占总挥发油的43.80%和10.25%,酯类和醇类分别占16.03%和13.76%;全缘橐吾的主要成分为z-9-十八烷烯醛(23.93%),其次是α-法呢烯,α-金合欢烯,石竹烯,[1aα-[1aα-4aα,7β,7αβ,7bα]]1,1,4,7-四甲基-1H-十氢环丙奥-4-醇及α-杜松醇,其4种倍半萜类占35.8%,醇占22.9%。挥发油中萜类、醇类及酯类决定了2种橐吾食疗价值和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9.
赵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53-9654
[目的]对蓼子朴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蓼子朴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GC-MS对所提取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蓼子朴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0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8-亚异丙基二环[4.3.0]-2-壬酮(13.92%)、二乙醇缩乙醛(10.38%)、二乙二醇缩乙二醛(10.30%)、邻丙酰基苯甲酸甲酯(10.08%)、肉豆蔻酸(8.03%)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7.38%)等。[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蓼子朴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汪洋  房存金  毕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25-6426
[目的] 探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运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川芎油,用GC-MS计算联用技术对其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所提挥发油有16个成分相同,各占其相对含量的79.87%、89.42%和71.32%,其中分别有10、8和5个成分是各自特有的,各占其相对含量的2.51%、3.03%和6.90%。这3种工艺均能提取挥发油主要成分内酯类化合物,其中以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样品所含组分最多,整个操作过程耗时短、效率高。[结论] 该研究为开发川芎药用资源和选择加工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