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菌核净在土壤和烟草中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菌核净在烟草上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研究了菌核净在湖南湘西地区土壤及其烟叶上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以100ga.i./hm2施药,菌核净在土壤中消解较慢,半衰期为14.6d,在烟草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5.6d。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双唑草腈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特性,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积水厌气、好氧和灭菌条件下,双唑草腈在紫色土、水稻土及红壤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好氧条件下,其在紫色土、水稻土及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4、10.1和31.1 d,且降解速率与土壤中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条件下的降解速率依次为积水厌气 > 好氧 > 灭菌,说明双唑草腈在土壤中的降解一定程度上受水解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土壤持水量范围内,双唑草腈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加快。研究表明,双唑草腈在稻田淹水条件下施用降解较快,残留期较短。所得结果可为双唑草腈的合理使用及其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境条件和微生物对灭线磷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环境条件和微生物影响灭线磷在土壤中的降解。随着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增加,灭线磷的降解速度加快;微生物对灭线磷的降解有显著影响,30℃、含水量为40%条件下,未灭菌土中灭线磷的半衰期为16.6 d,灭菌土中灭线磷的半衰期为31.6 d;有机质对灭线磷的降解也有显著影响,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灭线磷的降解;灭线磷在碱性土壤中的降解快于在酸性土壤中;30℃、含水量为40%条件下,灭线磷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为:东北黑土>广东红土>山东砂壤土。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条件下威百亩及异硫氰酸甲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威百亩及其降解产物异硫氰酸甲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威百亩在土壤中的降解与土壤绝对含水量、环境温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密切相关。25 ℃下,威百亩在绝对含水量为0、20%、40%、60%的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0、1.2、4.1和4.3 d,绝对含水量约为20%的土壤最有利于其降解。威百亩的降解速率还随温度的升高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异硫氰酸甲酯的降解趋势与威百亩基本相同。研究结果可为威百亩的田间安全、合理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苦参碱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移动及消解等特性是评价其环境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为评价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对土壤环境的安全性,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探讨了苦参碱在东北黑土、江西红土、关中娄土及河南二合土等典型土壤中的吸附、移动、消解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苦参碱在4类典型土壤中均为中等吸附、易移动,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吸附性呈正相关;在未灭菌条件(25℃,避光)下,苦参碱在4类6种不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1~9.8 d,而在灭菌条件下,半衰期为11.6~13.7 d,均为易降解。研究表明,苦参碱对土壤环境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稻丰散在土壤和水中的降解及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稻丰散的降解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微生物的存在有利于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在20 ℃时,稻丰散在pH为5、7、9的水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66、11.65和6.53 d。3种供试土壤对稻丰散的吸附均符合Freundich方程,且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对稻丰散的吸附越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研究了噻菌茂(2-苯甲酰肼-1,3-二噻茂烷)在不同稻田土壤中的消解规律及其对土著细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和100 mg/kg的噻菌茂在未灭菌处理的淹水及不淹水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6、4.0 d和5.5、7.3 d,而在经灭菌处理未淹水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5和11.0 d,表明微生物是土壤中噻菌茂消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噻菌茂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稻田土壤细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0.2 mg/kg)下,噻菌茂对土壤中细菌生长的影响是暂时性的,7 d后菌群生长即可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而高浓度(100 mg/kg)噻菌茂则对土壤中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持续抑制作用,28 d后菌群生长仍未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毒死蜱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浓度毒死蜱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毒死蜱处理土壤,其降解速率不同。10 mg/kg处理未灭菌土壤时的半衰期为79.2 d,100 mg/kg和1 000 mg/kg处理土壤时,半衰期分别为91.8 d和278 d;而灭菌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未灭菌土的3~4倍,1 000 mg/kg药液处理灭菌土时毒死蜱的半衰期长达672.3 d。  相似文献   

9.
庾琴  秦曙  王霞  乔雄梧 《农药学学报》2006,8(2):147-151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啶虫脒、吡虫啉在温度、光照和生物因子作用下在油菜叶面的消解趋势。结果表明:在14、25、35℃下啶虫脒在油菜叶面消解的半衰期分别为19.3、6.6和5.2 d,同一条件下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7、3.8和2.9 d, 两者的消解速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消解趋势有所不同;在光照强度为500、3 000、6 000 lx条件下,啶虫脒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9.1、10.4 和6.6 d,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9、6.2和3.7 d,两者消解速度均随光强的增加而加快,但光强变化对啶虫脒消解影响更为明显。25℃时,自然叶面、消毒处理叶面啶虫脒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6 和 8.1 d,吡虫啉为3.8和3.5 d,表明叶面微生物稍加快了啶虫脒的消解,而对吡虫啉的消解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为3.39~5.42d,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6年定位试验,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对土壤保水作用的影响,以期为塿土区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田间试验于2011年开始,设4个生物炭施用梯度:对照,不施生物炭(B0);5 t·hm-2(B5);10 t·hm-2(B10);20 t·hm-2(B20)。在2017年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和水分累积蒸发量等。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显著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且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各指标变化幅度也增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容重减少了8.28%,毛管孔隙度增加了20.17%,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2.17%和14.86%;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9.00%,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了11.34%和9.61%;生物炭还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B10和B20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分别比B0处理减少了7.45%和10.18%。结合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发现,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是其促进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原因。土壤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影响土壤毛管持水量的主要因子为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毛管孔隙度,而毛管孔隙度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解释了绝大部分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生物炭施用可以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塿土持水性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甘肃省酒泉市连作制种玉米8 a的土壤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营养型改土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蓄水量及制种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营养型改土剂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田间持水量、蓄水量在增加,而土壤容重降低; 营养型改土剂用量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 随着营养型改土剂施用量的增加,制种玉米产量增加,但每公斤营养型改土剂的增产量则随着营养型改土剂施用量的增加而递减。经回归统计分析,营养型改土剂最佳施用量为1 349.96 kg·hm-2,此施用量下,玉米的理论产量为7 080.00 kg·hm-2,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与田间小区试验处理4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水氮打顶配合对烤烟化学品质及产值产量的影响,以烤烟红花大金元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土壤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打顶时间采取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案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打顶时间配合对烤烟化学品质影响显著;当土壤田间持水量为65%、施氮量为5 kg·666.7 m~(-2)与烤烟打顶时间为初花后7天时,各烟叶化学成分综合评分均达到最高值,上部烟叶的可用性增加,对改善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具有显著效果;(2)水氮打顶配合条件下,可以实现最优的产量配合处理为A2B3C1,产量达到145.51 kg·666.7 m~(-2);最优的产值配合处理为A2B2C2,产值为1 924.95元·666.7 m~(-2),其中水氮配合对烟叶的产量产生极显著性影响,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打顶时间的配合对烤烟产值具有显著的影响;产值最大时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评分最高,印证了烟草品质与产值的关系。因此,适宜土壤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适时的打顶时间配合,将改善烟叶的化学成分,提高烟叶的品质,增大烤烟产值。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无灌溉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问题,以岩棉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模拟结合野外林地试验,研究了岩棉对不同质地土壤的增水潜力、岩棉水分扩散能力、岩棉材料对不同坡位土壤水分保蓄能力以及对山核桃林地土壤水分保蓄和油菜生长的影响,以期探索出一种新型实用的土壤水分保蓄技术。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岩棉最大容积持水量为64.64%;分析了岩棉应用于松砂土、砂壤土、中壤土和轻粘土等4种不同质地土壤的保水潜力,土壤最大容积有效含水量分别增加54.02%、50.67%、41.41%和50.31%。将吸水饱和岩棉埋入风干土壤中,水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有扩散作用,并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距岩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5 cm处最高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7.89%和20.67%,10 cm处土壤最高含水量分别为13.13%和13.00%,由此建议,岩棉埋设位置距离根系不宜太远。林地试验表明,岩棉对红豆杉林地不同坡位土壤均能充分发挥水分保蓄作用,持续晴天无雨时,红豆杉林地上、下坡位土壤含水量顺序为岩棉附近岩棉地植物根附近无岩棉地(对照)。久旱和雨后山核桃林地岩棉附近土壤含水量比无岩棉地分别提高29.19%和23.39%(P0.05);油菜生长宽度范围为80 cm,岩棉保水影响范围是岩棉自身宽度的5倍之多;与无岩棉对照相比,埋设岩棉处油菜植株(开花期)的地茎、株高、叶面积和单株鲜重等指标分别提高了58.63%、62.85%、65.66%和44.51%(P0.05)。在土壤中合理使用岩棉材料是解决无灌溉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杂粮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深松耕、免耕、传统耕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陕北小杂粮产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小豆、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因素二水平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了砂培条件下磁化处理(分别为0.3T磁场强度处理的磁化蒸馏水和蒸馏水处理)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正常水分处理:田间持水量的80%~85%;干旱处理:田间持水量的40%~45%,于黄瓜4~5叶期维持7 d)黄瓜幼苗生长、水分关系、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水浇灌显著降低黄瓜幼苗的生长和水分利用,其中茎粗、地上部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根体积、根表面积、整株耗水量和整株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6.7%、8.9%、19.1%、9.9%、22.1%、18.5%、6.2%和10.9%;磁化水浇灌导致黄瓜幼苗叶SPAD值降低了3.7%,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分别增加了21.8%和17.5%,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17.7%,但对净光合速率影响不大;磁化水浇灌使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分别降低了5.2%和18.6%,同时增加叶片中K含量。除叶片K含量外,干旱条件下磁化水对黄瓜生长和生理代谢影响不大,表明磁化水的作用依赖于土壤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hiazopyr on two unamended soils and a soil amended annually during 8 years with compost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on soils amended with fresh sewage sludge compost.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fitted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well and a marked sorption increase was found in amended soils. Degradation data followed first‐order kinetics and thiazopyr had a half‐life of about 75 days at 25 °C and 60%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soil. The addition of fresh compost markedly decreased the rate of thiazopyr degradation, whereas the compost mineralised in the field after annual additions had only a small influence. Incubation studies with sterile soils showed a very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degradation rate, indicating that degradation by micro‐organisms was the main pathway of thiazopyr degradation in the soils studied. © 200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采用小型机具进行耕作,导致农田耕层变浅、犁底层向上移动,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为了明确不同深松方法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和生产能力,本研究通过3 a定位试验,以春季旋耕为对照(CK),研究了秋季全方位深松(BS)、秋季连年垄台深松(RS)、初夏连年垄沟中耕深松(FS)和秋夏年际交替间隔深松(AS)4种深松耕作方式的蓄水和增产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不同耕作处理土壤容重特征表述为:CK为上虚下实型、BS为均匀疏松型、RS为垄虚沟实型、FS为垄实沟虚型(相对RS)、AS为年际疏松交替型。BS、AS、FS和RS不同年份土壤平均贮水量较CK增幅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0.9~23.2 mm、10.9~17.2 mm、9.0~15.7 mm和6.0~8.2 mm,尽管AS的容重在年际间存在更替变化,但对年际间土壤平均贮水量影响较小。总体上BS和AS土壤贮水量高于CK和RS,提高10.9~23.2 mm,能够为不同降水年型下玉米稳产提供保障。尤其相对于其他3种深松方式,AS处理3 a研究数据玉米持续保持着高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产量提高17.22%~28.6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7~0.73 kg·m-3; 2013年较BS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其他两年分别提高1.00%~5.92%,0.06~0.20 kg·m-3;较FS产量提高5.59%~13.50%,2014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其他两年提高0.20~0.43 kg·m-3,因此AS是较为适宜的深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