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表明大垄双行栽培能够改善冀玉19玉米群体结构,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具有明显的不同,能够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能够改善玉米群体结构,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具有明显的不同,能够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青贮专用型玉米种植密度对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2002~2003年对青贮专用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变化的研究,探讨单株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青贮专用型玉米只有保持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即在一定的密度下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方能获得高产稳产.青贮玉米适宜密度为6.75×104~8.25×104株/hm2,青贮玉米营养体产量最高达91 125.0 kg/hm2.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获取高产。本试验通过对春玉米群体高密度合理性的进一步探讨,找出适合我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从而获取最佳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在群体结构上的调节以及玉米产量的形成来自于玉米基因以及它的环境条件一起作用下历经复杂的生理和生化活动以及生化代谢综合过程实现的.我们通过紧凑型玉米和半紧凑型玉米为实验内容,探索在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对玉米的群体结构进行调节、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对复播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北疆地区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研究两个青贮玉米品种新玉15号(XINYU15)、新饲玉10号(XINSIYU10)在麦后复播条件下,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A)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复播青贮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新饲玉10号群体LAI大于新玉15号.群体的最大LAI在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此阶段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结论]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穗数和穗重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干物质产量,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5 000 ~6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玉米品种兴垦3和丰禾1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和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种植方式下,2个株型品种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兴垦3和丰禾1在M1和M2密度下较好。[结论]不同株型玉米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密度试验研究了玉米品种承单1171适宜种植密度,并对密度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群体产量低,而高密度下病虫害发生加剧,影响产量,在河北围场自然气候条件下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 530株/亩。同时明确了不同密度处理对其他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通过3 a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先玉335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单株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则呈上升趋势,叶绿素相对含量和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12 397.5 kg/hm~2,玉米群体和个体产量形状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10.
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密度下宽窄行种植,可以改善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提高其叶面积,增加其干物质积累,为经济产量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试验显示行距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平展型玉米吉单180通过大双直栽培方式可以提高产量14.4%。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2.
为扩大大豆品种合农63的种植面积,对其进行播种密度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合农63播种密度以30万株?hm‐2的表现最好,产量性状、产量均好于其它处理;5月8日播种的产量性状及产量最好,5月21日播种产量最低.说明该品种在中等肥力下播种密度为30万株?hm‐2时,产量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在适宜生长期内应适时播种,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种植密度与多种生长调节剂互作,对夏玉米‘淄单11’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进行试验分析,探讨鲁中地区夏玉米‘淄单11’良种良法推广的合理种植密度及生长调节剂的选择使用。结果表明:‘淄单11’最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会显著降低产量。密度增加不施用生长调节剂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6.75万株/hm2密度‘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成熟期延后可作为储藏玉米果穗生产,但不宜过迟收获;7.5万株/hm2密度‘30%氨酰酯·乙烯利’处理能以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短的成熟期获得相对稳定的产量,且抗倒伏能力最佳,适宜鲁中平原地区‘淄单11’土地集约化模式的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天然长白松种群的生存状况, 采用典型抽样法对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然长白松种群 进行调查, 分析种群数及年龄结构,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中长白松 种群个体数估计为36 293,分布在蒙古栎林、臭冷杉-长白松林、白桦林、白桦-臭冷杉林、红松-长白松林和长白落 叶松-鱼鳞云杉林等6 种植物群落类型中。白桦林群落中的长白松种群个体分异程度明显,年龄结构表现为I、 II、III、IV 和V 龄级个体同时存在, I 龄级个体最多(占64.29%),V 龄级以上个体相对缺乏的组成格局。白桦-臭 冷杉林群落中有少量的I、II 龄级个体,其他4 种植物群落类型中长白松种群均表现出V龄级以上的个体占优势, I、II、III龄级个体缺乏的结构特征;白桦林群落中长白松种群经历30 年或60 年后,II、III 龄级个体有恢复的潜 力,90 年以及150 年后,长白松IV龄级以上个体表现出增加势态,种群稳定发展。其他植物群落类型中长白松种群 随时间推移,呈现出V龄级以上大龄级个体增多,IV龄级以内小龄级个体补充不足的衰退趋势;对长白松种群的保 护,应根据自然保护区中6 种不同植物群落特点及长白松种群结构特征,通过相应措施创造适合各年龄阶段长白 松个体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维持种群的稳定和增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杂交狼尾草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生态生产条件下,以种植密度7株/m2,群体和个体生长最佳,产量最高;杂交狼尾草对氮肥要求大,在本试验施氮范围(470kg/hm2)内,产量随氮水平提高而增加.较高氮水平下,分蘖发生多而快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茎叶蛋白质含量在生育期间变化很大,刈割期迟,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增加氮肥用量可明显改善鲜草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水平下增密对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增密对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为制定大田玉米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合两种玉米品种、两种密度、三种施氮水平,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抗倒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 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品种之间相比,'北青340'在产量、茎粗及抗折力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故'北青340'在产...  相似文献   

17.
油-稻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南方三熟制地区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和丰油730为材料,设置油稻共生期12 d、10 d、7 d、5 d、3 d、0 d(CK)6个处理,于2012-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 d处理最大,与0 d(CK)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共生期显著影响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著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CK,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著。(5)共生期显著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套播处理,CK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结论】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但成苗率和成株率低,造成成熟期密度不足而导致减产,共生期缩短出苗密度小,且因播期晚,个体生长发育较差,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因此本区域内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5 d为最佳,共生期过长或太短均不利于南方三熟制地区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枫香播种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总结了枫香一年生播种苗(1-0)培育中的种子催芽、苗期物候、年生长规律、苗木分级、合理育苗密度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枫香播种苗速生期较长,年生长过程中出现1次高生长高峰,2次地径生长高峰:采用30ml/lH2O2或者5mg/kg三十烷醇水溶液浸种6小时,可提高场圃发芽率60%以上;枫香(1-0)苗木分级标准是Ⅰ级苗地径≥0.9cm,苗高≥87cm,Ⅱ级苗地径0.9~0.5cm,苗高87~75cm,Ⅲ级苗地径<0.5cm,高<75cm;合理育苗密度为65~85株/m2,每公顷产苗量65~85万株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西国有博白林场14年生湿加松进行采脂密度试验,分析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对湿加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不同密度之间生长和产脂量存在较大差异,立地条件对生长及产脂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不同的保留密度试验中,胸径和枝下高的密度效应最明显,树高次之;林分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与树高则是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保留密度为1 125株/hm2林分蓄积最大;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产脂量的差异显著,单株产脂量随胸径增加而增加,林分产脂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900株/hm2密度产脂量最大;综合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松脂产量,林分密度900~1 12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