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2009年内江地区的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弄清内江地区旱涝变化规律,为该地区干旱监测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采用Z指数分析方法,对1971-2009年内江地区的旱涝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9年来,内江地区以旱灾占优势,洪涝灾害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大气干旱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从不同季节看,春季旱灾严重,夏季多洪涝,秋季旱涝灾害较少,冬季旱灾极为严重;从月变化看,偏旱月多于偏涝月,在偏旱月和偏涝月中,重旱与重涝出现的几率均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沙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及其满足度与干旱风险度,为沙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运用水平衡及旱涝指数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需水与降水的平衡关系,以及农作物生长季旱、涝特征。【结果】沙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倾向率为4.972 mm/10 a;水平衡呈增加趋势;旱涝指数呈增大趋势,气候湿润程度朝着湿润方向发展。播种期—苗期中旱、大旱出现频率达40.0%,成熟期中旱、重旱出现频率达62.0%;旺长期以涝为主,中涝、重涝出现频率达30.0%;农作物生长季中涝、重涝出现频率为10.0%,中旱、重旱概率为14.0%。【结论】沙河地区旱、涝灾害同时存在,旱灾存在减弱的趋势,但干旱对农业生产仍然影响较大,应加强完善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糊分类法构建鄱阳湖流域旱涝文献代用资料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搜集整理江西省49种地方志中有关气象灾害的记录,制定了旱涝等级判断标准;采用模糊分类法,评判每条记录所反映的旱涝等级,构建了鄱阳湖流域在公元48~1950年的旱涝灾害代用资料序列;将洪涝、干旱灾害各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个等级,对旱涝等级序列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洪涝发生频率高于干旱,约"三年一涝、四年一旱";在旱、涝资料序列中均以中度等级频率最高,其次是重度等级,以轻度等级频率最低,且旱涝序列均呈偏态分布的特征;赣江下游在不同时期均为洪涝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环鄱阳湖区则为干旱灾害频率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搜集整理江西省49种地方志中有关气象灾害的记录,制定了旱涝等级判断标准;采用模糊分类法,评判每条记录所反映的旱涝等级,构建了鄱阳湖流域在公元481950年的旱涝灾害代用资料序列;将洪涝、干旱灾害各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个等级,对旱涝等级序列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洪涝发生频率高于干旱,约"三年一涝、四年一旱";在旱、涝资料序列中均以中度等级频率最高,其次是重度等级,以轻度等级频率最低,且旱涝序列均呈偏态分布的特征;赣江下游在不同时期均为洪涝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环鄱阳湖区则为干旱灾害频率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蒋丽娟  吴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05-1907,2167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500hPa高度场在广西春季和夏季旱涝年的气候差异,找出了前期500hPa高度场与春夏季旱涝关系密切的关键区。分析结果表明,前一年9月大西洋副高活动区域和波弗特海地区是次年广西春季旱涝的关键区,前一年9月大西洋副高偏强,则次年广西春季偏旱,反之则偏涝;波弗特海地区位势高度大,则次年春季桂北偏涝桂南偏旱,反之则桂北偏旱桂南偏涝;前一年10月东西伯利亚海和大西洋低纬地区是次年广西夏季旱涝的关键区,这两个地区位势高度小,则来年夏季广西少雨,容易造成干旱,反之多雨,易造成洪涝。  相似文献   

6.
通过论述广西崇左市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崇左市2009-2010年的旱涝灾害特征,提出相应的旱涝灾害的减灾对策,以期为该地灾害预防提供参考,为地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旱涝灾害对濮阳夏玉米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翀  李汉浸 《农学学报》2014,4(2):21-24
濮阳市夏玉米生育期间,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为了研究濮阳夏玉米生育期间的旱、涝等气象灾害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旱、涝灾害的预防措施,对濮阳1953—2012年近60年干旱、涝灾等气象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程度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危害较大,往往会影响到夏玉米产量的丰、欠。濮阳1953—2012年60年间玉米产量典型气候欠年共19年,其中受干旱影响而减产的年份有12年,受涝灾影响的年份有7年。结论认为,濮阳夏玉米“旱、涝”灾害的缓解防御技术主要是对灾害的“避、抗、减、补”。不但要选优质品种,还应采用适时早播种、垄作栽培、中耕松土等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以便延长玉米生长期,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增加光照时数,从而减少灾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旱涝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防御,为确保夏玉米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气象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巨大,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民众更好做好应急响应、防灾减灾工作迫切而重要。本文对晋中市11个县市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灾害资料的干旱、暴雨、冰雹、寒潮、霜冻、高温等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晋中市旱涝具有“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旱涝急转”的气候特点。干旱是我市的主要灾害之一,影响范围广,历时长,灾难重,平均每年因干旱使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25%,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严重干旱年一般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或春夏秋连旱。夏季出现的暴雨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波、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伴随夏季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冰雹对农作物、经济林果易造成减产或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暴雨、冰雹时空分布不均,东山明显多于平川,年降雹日数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基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一天当中,冰雹多发生于下午至傍晚。寒潮短时间内剧烈降温,春、秋季伴随着霜冻的发生,造成农作物、经济林果遭受冻害。平川地区地势低,温度高,比东山地区初霜冻出现迟,终霜冻结束早。灾害程度初霜冻东山重于平川,终霜冻平川重于东山。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市极端气温明显升高,灵石、榆次、昔阳形成强增温中心,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9.
稗草生长明显降低了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向其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显著提高了大豆茎、叶、籽含氮量及氮素向其茎、叶中的分配比例。这种影响在座荚期渍涝和鼓粒期干旱条件下最为突出;稗草对大豆粒蛋白质生产的危害在幼苗期一开花期的渍涝条件下显著减轻,而在任一时期的干旱条件下均明显加重,且在座荚期的渍涝处理中比在幼苗期一开花期的溃涝处理中大。不同时期、不同旱涝胁迫处理对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的降低程度不同,其中旱害远大于涝害,后期旱害大于前期旱害,先涝后旱的危害大于先旱后涝的危害;开花期大豆最不耐涝,鼓粒期最不耐旱。  相似文献   

10.
依据1962-2015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分析、突变检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等方法,探讨了聊城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聊城地区年平均降水呈现不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中,春季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各季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聊城市旱涝交替发生,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962-1970年、1981-1990年、2011-2015年以干旱为主,1971-1981年、2001-2010年以雨涝为主,经历了旱-涝-旱涝-旱的变化过程。3个区域旱涝变化与全区总体上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于苗期进行了"不旱不涝"(NDNF)、"重旱不涝"(SDNF)、"不旱轻涝"(NDLF)、"重旱重涝急转"(SDSFAA)、"重旱轻涝急转"(SDLFAA)、"轻旱重涝急转"(LDSFAA)等处理,考查了株高,叶龄,茎宽,白根数,干物质量等秧苗素质指标及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涝"或"旱涝急转"胁迫处理后,短期内不同程度降低秧苗素质;随着胁迫的解除及生育推进,各处理秧苗素质指标与对照"不旱不涝"间的差距均不同程度缩小;其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旱处理,恢复供水后有利于秧苗白根数的形成及干物质积累,提高秧苗素质,旱后复水存在生长补偿效应;旱后任何程度的淹涝处理均不利于壮苗的形成,其中旱后重涝急转处理下秧苗徒长,白根数大幅度下降及干物质积累减少,旱后重涝急转叠加损伤效应明显;"涝"或"旱涝急转"胁迫处理后短期内均不同程度提高倒二叶ABA及IAA含量,降低GA_3及ZR含量;随着胁迫的解除及生育的推进,"重旱重涝急转"GA_3、ZR及IAA含量在所有处理中下降幅度最大,而ABA含量下降幅度最小,旱涝急转不利于生长促进类激素形成,但造成生长抑制类激素的积累;所有不同类型旱涝急转处理结束初期均大幅度降低倒二叶(IAA+GA_3+ZR)/ABA值,但随着生育推进将反超"不旱轻涝"。  相似文献   

12.
江苏旱涝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及承灾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江苏旱涝灾害的4种类型和成灾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江苏1990年以来旱涝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态势。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农业旱涝承灾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江苏农业经济系统的旱涝灾害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服务"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采用大连市1951-2013年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水平衡及旱涝指数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4-10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降水有所增加,夏秋季则减少;农业需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旱涝指数呈减小趋势,气候湿润度下降。春季、秋季以干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28.6%、42.9%;夏季以涝为主,重涝频率为23.8%;农作物生长季中旱、重旱频率为23.8%,中涝、重涝频率为14.3%。大连市旱涝灾害同时存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及信息共享平台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将合肥市近55年的年、汛期以及四季的降水量资料处理成相对应的Z指数序列,并由此分析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与涝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与涝的发生频率均在30%以上,年、汛期、夏、秋季节旱多于涝,冬、春季节涝明显多于旱,合肥市旱涝灾害比较频繁。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年、汛期以及夏、秋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亦很显著,但是冬春季节则为5~6年的周期所取代。近年来合肥市的旱涝变化趋势是:对于春季而言,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处于偏涝阶段,年、汛期以及夏秋冬季节在长时间尺度上处于偏涝阶段,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则处于干旱时期。并诊断出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旱涝转换突变年。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当前特大干旱和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稻无水栽插、旱作面积扩大的生产形势,为确保今年大春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尽最大努力弥补秋、冬马铃薯受灾损失,现提出马铃薯抗旱减灾技术措施,请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实施。1今年马铃薯生产形势1.1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可能偏重我省去年秋、冬及今春相继连旱,今年全年可能出现前旱后涝、旱涝并存的灾害性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水稻对旱涝交替的响应机制,采用测坑试验设计研究旱涝交替胁迫条件下稻田水位对水稻生理生长与水分利用规律及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并对水稻株高动态变化、需水量动态规律、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受涝可促进株高增长,受旱则抑制株高增长;旱涝交替胁迫过程均不同程度地降低水稻需水量,在分蘖期尤为显著;先旱后涝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整体低于先涝后旱处理,拔节孕穗期先旱后涝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研究结论可为合理制定灌溉方案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有效、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搜集和归纳商洛地区14302000年旱涝灾害的相关史籍材料,运用11年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商洛地区在这570年间旱涝灾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商洛地区近570年间,发生旱涝灾害的年份有340年,占59.6%,平均每1.68年发生1次旱涝灾害,商洛地区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2)近570年可分3个明显的阶段:14302000年旱涝灾害的相关史籍材料,运用11年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商洛地区在这570年间旱涝灾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商洛地区近570年间,发生旱涝灾害的年份有340年,占59.6%,平均每1.68年发生1次旱涝灾害,商洛地区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2)近570年可分3个明显的阶段:14301640年的偏旱阶段、16401640年的偏旱阶段、16401920年的旱涝相对均衡阶段、19201920年的旱涝相对均衡阶段、19202000年涝灾较多阶段,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7个偏涝或偏旱时期;(3)商洛地区的旱涝灾害还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主周期为1752000年涝灾较多阶段,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7个偏涝或偏旱时期;(3)商洛地区的旱涝灾害还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主周期为175205年,并且另外还有77205年,并且另外还有7789年和17889年和178205年周期,基本与太阳活动的80年和178年周期相对应,这表明商洛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对商洛地区制定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近50年旱涝灾害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1960-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旱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资料,在当地常用旱涝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全省性的旱涝指数,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变化特征以及旱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与旱涝气象灾害指数、水稻种植百分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8月是湖北省的主汛期,85%以上中涝、90%以上的大涝均发生在这一时期;干旱每月都有可能出现,但4-9月干旱对湖北省农业的影响最大;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近50年大涝出现的频率为3年一遇,大旱为4年一遇,旱涝指数随年际的变化加强或减弱的趋势并不明显.洪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以及干旱成灾率加重趋势较为显著,其原因一方面是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耐涝性能较强的水稻种植面积的大量减少,而旱地面积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水利设施设备老化,河道淤积,排洪灌溉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94-195
利用河南省1981—2010年30年间受到旱涝灾害影响的土地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受灾百分比、绝收百分比相关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旱涝灾害的年际差异和分布情况,并对干旱、洪涝这2种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发展具有周期性,干旱和洪涝周期变化的频率越来越高;河南省干旱灾害的分布主要呈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的态势,虽然从整体来看降水很少,但由于其集中在小的范围和短时间内,常常会出现局部的暴雨洪水;河南省灾害的发生往往在一段时间和地区集中出现,在灾害的相对频发期,常见的几种灾害会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寒秋 《河南农业》2014,(17):55-55
<正>泌阳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全县有耕地面积9.67万hm2,适应多种农作物种植。全年平均气温14.6℃,历年最高气温40.4℃,最低气温17.6℃,无霜期218d。年平均降水量921.3mm,1年内往往先旱后涝,旱涝交替,旱灾比较突出,旱灾发生率在56%左右,大旱3~4年1遇,涝灾5年2遇,在全省属半干旱地区。影响种植业的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风雹、霜冻、病虫草害等,病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