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江苏农业科学》2019,(23)
现今虽然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解贫困人口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提升扶贫实施效果,优化扶贫政策,基于入户调查的1 047份数据,从家庭属性特征、外围支持特征、干群互动特征、心理感知特征等4个维度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人数量、人均年收入、是否得到产业扶贫、是否有驻村工作队、是否认识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到访次数、饮水质量、生产生活条件是否得到改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得到改善以及是否认可脱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满意度。通过对这些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可知,要提高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满意度须建立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贫困户权益。 相似文献
3.
对新疆福海县牧民的定居状况、模式、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牧民定居的优化方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视角,以建始县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了贫困户对扶贫贷款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贫困户对银行工作人员以及金融扶贫总体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对政策帮扶作用的满意度不理想。最后针对影响贫困户满意度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农商行扶贫小额信贷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农业展望》2021,(3)
定居是牧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从牧民视角出发,评价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探讨定居工程目标的实现和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能够为更好地实现牧民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提取生产生活方式、定居后的生活便利、社会福利以及定居后的感受四类因子综合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为良,其中定居后的生活便利水平最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在牧民由游牧到定居的生计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了牧民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水平,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型,缩短了牧民完成城镇化的时间。最后,提出了推动新疆定居牧民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藏区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它放大了生态不安全、社会不安全之间的累积效应,制约着西部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以甘南州为例,从牧民定居为切入点,逐步改变牧民粗放的经营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并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田小康袁之涵王家帅王充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116-119
以贵州省为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的减缓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移动终端深入贫困地区,使行业运营、服务成本降低,使贫困地区也能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减贫作用明显。未来,相关部门需要改良与创新征信体系,加大力度推进贵州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确定影响新疆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探讨经济主体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以阿勒泰地区牧民总体目标偏好为参照,通过比较富蕴县牧民样本目标偏好的差异,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来确定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影响显著的因素.[结果]牧民教育文化水平和劳均牲畜饲养规模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是负影响;劳均赡养系数、牧户生产生活方式和牧户人均收入对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有显著的正影响.[结论]牧民传统上对草地财富的观念、草地畜牧业存在的风险、牧民规避风险的意识以及牧区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决定了现有的目标偏好等级.因此,以人为本、转变牧区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牧民生活则变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3.
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我国的脱贫任务有着决定性影响。金融扶贫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模式便是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通过信贷、保险等金融手段为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贫困人口提供所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使我国的扶贫工作形成金融扶贫"输血"带动产业扶贫"造血"的模式。食用菌特征与扶贫目标的统一性、食用菌栽培环境与贫困地区的空间匹配性、国家政策的助推性共同显示食用菌产业扶贫合理可行。从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精准化、政府政策的权威导向作用、市场扶贫的"源头活水"作用、智力扶贫的保障作用和监督审查的透明化5个维度探讨了食用菌产业扶贫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民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2008、2009年西部地区牧民家庭的收入与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牧民收入来源单一,以家畜出售为主,抗风险能力差;消费支出中饲草料购置比重最大,且增长迅速,其次是食品、教育、医疗等支出,住房方面政策补贴较多。牧民的收入与消费特点是由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共同决定的,基于此,提出了牧民提高收入、改善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牧民要提高养殖技术,科学养殖,增加收入,且要转变消费观念,适度储蓄,增强抗风险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牧区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强对牧民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投入,提高牧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省内外农垦农场的广泛调研,结合武陵山区贫困农场实际,以湘西自治州国营农场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湘西自治州国营农场存在干部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支柱产业不突出、集体经济基本为空白、生产生活水平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积极抢抓精准扶贫历史机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做文章;讲好品牌故事,打造出具有农垦特色的农产品;加强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利用新型营销平台提升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加强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区17个村镇、19个连队549户贫困户的调研,全面了解了2016与2018年不同类型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认知和帮扶效果满意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挖掘影响不同类型贫困户对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兵团和地方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2018年地方贫困户的知晓率较兵团贫困户高出6. 77%;(2)不同致贫原因贫困户对扶贫政策实施满意度呈现异质性,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户满意度最低,为47. 31%,因学致贫贫困户对扶贫政策非常满意的比重高达92. 01%;(3)影响贫困户对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交织错杂,但2018年贫困户满意度较2016年有明显提升。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劳动力人数、兼业化程度等与贫困户满意度呈正相关,主要收入来源与贫困户满意度呈负相关,特别是以种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满意度较低,帮扶措施可持续、提升干部认可度、双向激发内生动力是提高贫困户满意度的重要推力。因户施策、依类施策,制定配套扶贫政策,是提升精准扶贫效果,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1)
保险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贫困户作为保险扶贫政策的作用对象,其对保险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关系着贫困户战胜贫困的信心,决定着国家扶贫事业的成败。从贫困户角度出发,采用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对来自惠东县多祝镇的100个样本进行分析,探究贫困户对保险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生活质量和政府廉洁度是贫困户对保险扶贫政策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提升贫困户对保险扶贫政策的满意度需要从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完善保险扶贫监管机制,明确资金的使用情况;丰富保险的险种,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改善扶贫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