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明确于1999年在江西省宜黄县发现的"宜黄野生稻"的植物分类学地位。【方法】对"宜黄野生稻"的植物学特征进行了分属、分种检索,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外稃乳突结构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和颗粒野生稻(O.granulata)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分属检索结果表明,"宜黄野生稻"不属稻属(Oryza L.)、水禾属(Hygroryza Nees)和山涧草属(Chikusichloa Koidz.),而属假稻属(Leersia Soland.Ex Swartz.)植物;分种检索结果表明,"宜黄野生稻"不是李氏禾(L. hexandra Swartz.)和假稻(L.japonica (Makino) Honda),也不同于蓉草(L.oryzoides (L.) Swartz.),而是秕壳草(L. sayanuka Ohwi)。外稃乳突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宜黄野生稻"的外稃乳突结构不同于中国现存的3种野生稻和颗粒野生稻,乳突结构属嵌硅双峰乳突类,与假稻属的细线粒野稻(L. tisseranti)相似,这为上述植物学分类检索结果提供了辅证。【结论】"宜黄野生稻"并非稻属野生稻种植物,其植物分类学地位应是假稻属的秕壳草。  相似文献   

2.
将脂肪酸转化成脂肪酸甲酯后通过气相色谱法(GC)来测定,具有快速、高效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种、亚种或群落间的相似性和多样性分析.采用该技术对来源于亚洲(亚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非洲(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斑点野生稻)、澳洲(澳洲野生稻)和美洲(高秆野生稻)的稻属相关种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图谱能够在种及种以下的亚种或品种水平显示各水稻样品或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种质资源多样性.可以作为水稻品质育种的筛选指标,或示踪水稻种质的来源,为稻米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野生稻对潜根线虫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水稻分蘖期和乳熟期,调查了9份野生稻及4份栽培稻对潜根线虫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根内线虫量栽培稻大于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大于其他类型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受多种潜根线虫侵染,药用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上仅发现水稻潜根线虫(Hirschnanniella oryzae),表明野生稻对潜根线虫种间存在选择抗性.  相似文献   

4.
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进行观察,看到外稃尖的两侧各个一个突起或折痕。根据其形状不同,将21个稻种的外稃尖分为“乳突型”、“钝角型”、“折痕型”和“融合型”4种型。  相似文献   

5.
野生稻抗稻白叶枯病性(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87-1992年用水稻白叶枯病3个菌系HB84-17、T1和P1,用人工剪叶法鉴定了来自我国江西、湖南、云南、福建、广东、广西6个省(区)及国际水稻研究所、泰国、孟加拉、上沃尔特的13个野生稻种共871份材料的抗性。参试的12份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全部高抗,斑点(O.punctata)、阔叶(O.latifolia)、小粒(O.minuta)、药用(O.officinalis)、长雄蕊(O.longistaminata)、高秆(O.alt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等8个种内也有许多编号的抗性颇佳。如药用和长雄蕊野生稻的高抗材料分别占其参试总数的49.8%和38.9%,而普通野生稻中的高抗材料很少。在重复测定的61份包括药用、长雄蕊和普通野生稻3个种中,发现22份材料高抗栽培稻都不能抵御的一个广谱致病菌系P6,其中很可能存在栽培稻所缺乏的新的抗性基因。至于普通野生稻的抗性则表现多种多样,除少数有一致和较稳定的全生育期抗性外,许多材料表现同一编号不同株的 抗感反应各异和同株同生育期抗性异型。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染色体组的野生稻种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稻属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5个方面综述了中国稻属研究的主要进展,即稻属遗传资源与野生稻的种类;稻属种间关系;普通野生稻的进化生物学;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的遗传多样性;稻种基因库的遗传侵蚀与保护。最后,提出了我国稻属研究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自然条件下不同生长期怀集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中花11的农艺性状及叶茎根中抗氧化酶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挖掘药用野生稻的有利抗性基因及培育抗性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饱满的怀集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中花11种子进行常规催芽及营养液种植培养,培养至3叶期时进行移栽定植,测定农艺性状指标;继续用木村B营养液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于移栽后第30 d和抽穗期后第10 d对叶茎根取样,测定叶茎根中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怀集药用野生稻的发芽率(45.83%)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97.65%)(P< 0.05,下同),且生长至3叶期的时间显著长于栽培稻中花11;怀集药用野生稻的株高和地上高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但其根长、地上重和根重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不同生长期怀集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中花11的植株生长表型差异明显,表现为怀集药用野生稻叶面宽大、叶长较长、叶倾角大,植株分蘖数少、根系欠发达,植株穗数少、穗上着粒少、籽粒灌浆慢。在抗氧化酶活性方面,怀集药用野生稻叶片和茎的SOD活性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而根SOD活性在移栽后第30 d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叶片和茎的POD活性均在移栽后第30 d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抽穗后第10 d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根POD活性在2个不同生长期均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叶片CAT活性在移栽后第30 d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茎CAT活性在2个不同生长期均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根CAT活性则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结论】怀集药用野生稻的种子存在深休眠性,萌发困难,其植株农艺性状及生长表型与栽培稻中花11差异显著,且在关键营养生长期具有较高的POD和CAT活性,即怀集药用野生稻具备高光效叶片生长特点及优良抗氧化特性,可作为今后有利抗性基因高效筛选和利用的优质野生稻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栽培稻、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基因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栽培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AA)自身、斑点野生稻(BB)以及药用野生稻(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并以斑点野生稻总DNA为探针,对自身和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以此研究A、B、C 3个基因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B、C基因组之间都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其中AA与CC之间的信号最强,BB基因组与AA基因组次之,BB基因组与CC基因组的信号最弱.说明A、B、C 3个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A与C最近,B与C最远.  相似文献   

9.
杂草稻穗部形态及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被认为是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型,由于与栽培稻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对除草剂的反应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很难进行化学防除,同时现代轻型栽培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杂草稻的危害在我国水稻主产区逐年加重.本研究对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的发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对杂草稻的穗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穗型多为中等或开放,颖果中型或长型,有或无稻草色的芒,内外稃稻草色,黑色,具褐色沟纹或斑点,果皮红色或白色.各种群杂草稻种子在30 d内发芽率为2%~98%,对未发芽种子用TTC检测活力,并综合评价了各种群休眠性,本试验的初步研究结果将为杂草稻的防除及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份小粒野生稻和4份不同类型栽培稻为材料,探讨不同杂交方式、去雄和授粉方法对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杂种幼胚获得率的影响以及不同胚拯救技术(灭菌剂20%NaClO或0.1%HgCl2、接种材料、培养基种类和幼胚胚龄)对杂种幼胚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栽培稻作母本、小粒野生稻为父本,人工剪颖去雄,连续3d授粉的杂种幼胚获得率较高。取授粉后10~12d的幼胚,用0.1%HgCl2进行10min灭菌处理,以部分子房为培养材料,在1/4MS培养基上进行胚拯救,其杂种幼胚发芽率较高,并获得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植株,说明该方法在非AA基因组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中可以应用,且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1.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进行接虫试验和自然鉴定,研究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抗虫稳定性。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亲本Pc和种间杂交后代品系Ac鄄1、Ac鄄3对稻纵卷叶螟表现较高抗虫性,可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稻基因组文库日本晴的基因组VDAC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6种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稻(BB、CC、BBCC及CCDD)和2种栽培稻(AA)的基因组DNA的VDAC基因片段.所有分别代表8个VDAC基因的8对引物中,除引物VDAC3外,其它7对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条带,其中一些片段是所有试验材料共有的,而另一些则具有明显的基因组或种的特异性.AA、BB、CC基因组均具有VDAC1、VDAC4、VDAC7和VDAC8引物的扩增位点,而DD基因组则不能确定.VDAC6的引物位点是AA基因组所特有.VDAC2引物的扩增位点存在于基因组AA、BB、DD,而CC基因组中则无此位点.而VDAC5则可区分同为CCDD的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栽培稻种与野生稻种基因组相比能扩增出更多的VDAC基因片段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稻属中VDAC基因的起源及进化关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接第11期第29页)中佳早2 9(湘审稻2015005)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常规中熟早稻。在湖南省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09.3天。株高80.7厘米,株型紧散适中,剑叶中长直立。叶鞘绿色,稃尖秆黄色,无芒,叶下禾,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熟期落色好。每667平方米有效穗21.2万穗,每穗总粒数129.4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4.8克。中感叶瘟、稻瘟病,感穗颈瘟、白叶枯  相似文献   

14.
稻分类地位的SSR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937-942
(禾鲁)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 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禾鲁)稻与2 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稽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稽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稽稻与安徽塘稻遗传距离最近,与太湖栽培粳稻明显不同.认为稽稻是保留较多普通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较原始亚洲栽培稻种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15.
(禾鲁)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 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禾鲁)稻与2 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稽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稽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稽稻与安徽塘稻遗传距离最近,与太湖栽培粳稻明显不同.认为稽稻是保留较多普通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较原始亚洲栽培稻种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16.
用扫描电镜对普通野稻和普通栽培稻的籼粳两亚种外稃表面双峰乳突的结构作了比较观察。根据双峰距、垭深度、峰角度等特征,把双峰乳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籼稻为锐型,粳稻为钝型,普通野稻为中间型。  相似文献   

17.
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这些基因对改良栽培稻和培育新种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通过综述了国内外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在抗病性、抗虫性以及稻米品质方面具有优良性状,目前对这些优异基因的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单片段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及单个基因材料的获得,但在利用过程中仍存在遗传学背景不清楚、常规育种效率不高两方面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通过建立药用野生稻全基因组基因嵌入突变体库,利用可转化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和转基因技术,将大片段克隆导入栽培稻中,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可将药用野生稻的优良基因转入栽培稻,并已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基因与种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野生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选择的共同作用,拥有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藏着许多优良特性,如抗病虫害、高蛋白含量、雄性不育等,是水稻育种重要的基因库。通过野生稻与栽培稻种间杂交,可以把野生稻的优异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提高栽培稻的育种和生产水平。本文综述了稻属种间杂交在育种上的成就、利用的主要途径、杂交的困难、解决方法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转基因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及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以明确两者之间不亲和性发生的阶段,为判断其能否发生基因漂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栽培稻(Y003和99t)的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率均比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的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速度较慢,且分别在到达花柱中部(Y003)或花柱基部(99t)时停止生长,顶端异常膨大,杂交子房逐渐萎缩,结实率为0。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是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能进入胚囊完成受精,在自然条件下转基因栽培稻中的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20.
《湖南农业》2015,(1):28
Y两优8188(湘审稻2014005,见第24页图3)由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选育的两系杂交迟熟中稻。全生育期140.5天。株高110.1厘米,株型适中,叶姿直立,生长势强。叶鞘绿色,稃尖秆黄色,短顶芒,叶下禾,后期落色好。每667平方米有效穗17.6万穗,每穗总粒数163.8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7克。感叶瘟、穗颈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感稻曲病,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