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进行观察,看到外稃尖的两侧各个一个突起或折痕。根据其形状不同,将21个稻种的外稃尖分为“乳突型”、“钝角型”、“折痕型”和“融合型”4种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明确于1999年在江西省宜黄县发现的"宜黄野生稻"的植物分类学地位。【方法】对"宜黄野生稻"的植物学特征进行了分属、分种检索,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外稃乳突结构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和颗粒野生稻(O.granulata)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分属检索结果表明,"宜黄野生稻"不属稻属(Oryza L.)、水禾属(Hygroryza Nees)和山涧草属(Chikusichloa Koidz.),而属假稻属(Leersia Soland.Ex Swartz.)植物;分种检索结果表明,"宜黄野生稻"不是李氏禾(L. hexandra Swartz.)和假稻(L.japonica (Makino) Honda),也不同于蓉草(L.oryzoides (L.) Swartz.),而是秕壳草(L. sayanuka Ohwi)。外稃乳突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宜黄野生稻"的外稃乳突结构不同于中国现存的3种野生稻和颗粒野生稻,乳突结构属嵌硅双峰乳突类,与假稻属的细线粒野稻(L. tisseranti)相似,这为上述植物学分类检索结果提供了辅证。【结论】"宜黄野生稻"并非稻属野生稻种植物,其植物分类学地位应是假稻属的秕壳草。  相似文献   

3.
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印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缺乏古稻谷的情况下,稻壳印痕也不失一种鉴别古稻的方法,用此方法对100片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研究,确认石峡古稻是一个处于籼、粳分化,属性模糊的杂合种群,是古稻演化历史阶段的反映.石峡古稻所呈现的籼、粳模糊性和分化状态特征,表明石峡古稻是我国栽培稻起源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稻属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稻属(OryzaL.)植物的种类组成、小穗的形态名词和分类研究的历史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对稻属植物各种的中文名称命名的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稻属(Oryza L.)植物的中文名称初步命名原则,并给以22种稻属植物中文名称。  相似文献   

6.
对稻属的合理分类和种间关系的澄清不仅对稻属遗传资源的高效利用至关重要,而且也与稻属资源的合理保护密切相关。故本文概述了稻属植物的分类、基因组型及基因组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蝎子草属3种植物叶腹面的微形态 电镜扫描结果显示;3种植物叶腹面钟乳体和螯毛在形态及数量上差异明显,可以作为种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镜研究稻属内种,亚种和品种叶片和叶鞘的气孔特征,观察到籼稻具有多气孔性和小气孔性,有叶片的气孔边缘效应优势;水稻粳具有大气孔性和多蜡质乳突性,有叶鞘的气孔边缘效应优势,表明籼,粳属两种不同的演化类型。综合的气孔边缘效应是籼稻>水稻粳>陆稻粳>野生稻。  相似文献   

9.
中国稻属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5个方面综述了中国稻属研究的主要进展,即稻属遗传资源与野生稻的种类;稻属种间关系;普通野生稻的进化生物学;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的遗传多样性;稻种基因库的遗传侵蚀与保护。最后,提出了我国稻属研究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11.
用扫描电镜研究稻属内种、亚种和品种叶片和叶鞘的气孔特征,观察到籼稻具有多气孔性和小气孔性,有叶片的气孔边缘效应优势;水稻梗具有大气孔性和多蜡质乳突性,有叶鞘的气孔边缘效应优势,表明籼、粳属两种不同的演化类型。综合的气孔边缘效应是籼稻>水稻梗>陆稻粳>野生稻。  相似文献   

12.
植硅石研究在植物考古学中尚属新兴分支,如何利用植硅石精确地识别与鉴定植物种属仍是学者们正在努力的课题之一。在吊桶环遗址的研究中,我们共对14份土样做了植桂石的提取和分析,其分别采自遗址的B至O层文化堆积。G层以上各层(除F层之外)出土了丰富的稻属植硅石,例如,从不到10克的G层土样中竟然发现了近一百个各种稻属植硅石个体。然而,在H层以下各层仅零星发现了稻属植硅石。遗址堆积上下两部分出土稻属植硅石在数量上如此鲜明的对比可有两种互相并不抵触的解释。其一,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是吊桶环人的食物结构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3.
广泛用于稻田的除草剂敌稗,之所以不能伤害水稻的机理,在于水稻特有的敌稗水解酶(简称AAI)能将渗入到水稻体内的,具有杀草活性的N-(3,4-二氯苯基)丙酰胺迅速水解,从而起到解毒作用。基于高活性的AAI酶只存在于水稻的事实,笔者对稻属23种102株野生稻的AAI活性进行了普查和定量分析。弄清了敌稗对野生稻的防除效果,确立了AAI在稻属植株中的准确分布,并探讨了AAI酶在稻属植物系统分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稻属植物种在广州自然条件下的光周期反应和分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于1986年,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自然条件下进行,主要结果如下:1.稻属植物20个光周期反应,可分为:钝感型、敏感型和极敏感型。亚洲稻和非洲稻属于敏感型。2.依光周期反应、谷粒长、谷粒长/宽和护颖长度,稻属20个种可分成4个系,即栽培系、小粒野稻系、长粒野稻系和长护颖野稻系。  相似文献   

15.
广东红花荷属植物花期和花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嫁接繁殖栽培试验,对红花荷属Rhodoleia植物的花期和花形态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红花荷属植物的花芽主要在夏梢中进行分化,总花期为12月下旬至次年4月下旬,盛花期为2月,天气对盛花期有较大影响;花序从始花至凋谢时间6~10d,平均长4.2cm,平均宽4.6cm,总花梗平均长1.9cm,不同产地间花序大小差异较大;聚花数4~9朵,总花瓣11~50片,平均每朵花3~7片,且随植株长大,雄蕊数和聚花数呈现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广泛用于稻田的除草剂敌稗之所以不能伤害水稻的机理,在于水稻特有的敌稗水解酶(简称AAI)能将渗入到水稻体内的,具有杀草活性的N-(3,4-二氯苯基)丙酰胺迅速水解,从而起到解毒作用。基于高活性的AAI酶只存在于水稻的事实,笔者对稻属23种102株野生稻的AAI活性进行了普查和定量分析。弄清了敌稗对野生稻的防除效果,确立了AAI在稻属植株中的准确分布,并探讨了AAI酶在稻属植物系统分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薄荷属植物7个种34份材料的9个形态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薄荷属植物种内的形态学性状变异很大,各形态学性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将薄荷属7个种分为3个类型.  相似文献   

18.
蝎子草属(Girardinia)3种2亚种植物花粉微形态光学显微,电镜扫描结果显示:3种2亚种植物花粉在形状,大小,外壁厚度及雕纹特征等方面差异明显,可以作为种及亚种的划分依据,亦可作为生药鉴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杂草稻在稻田呈蔓延趋势,稻田中杂草稻的大量存在对栽培稻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进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指导农民区分杂草稻与栽培稻并及时防治,文章对杂草稻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不完全叶长于松粳系列品种的栽培稻,与龙稻系列和东农系列的栽培稻无差异;有叶舌、叶耳及叶毛,与栽培稻无差异;杂草稻有芒,呈褐色、黄色、紫色,长26~79 mm,栽培稻无芒或芒很短;杂草稻的颖壳色有褐色、稻草色、黄带黑斑等多种颜色,栽培稻的颖壳呈黄色;千粒重较栽培稻轻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镜对薄荷属的薄荷、兴安薄荷、留兰香、皱叶留兰香、假薄荷、灰薄荷、欧薄荷、圆叶薄荷和唇萼薄荷共9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薄荷属植物花粉形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花粉粒为扁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1.25~27.11) μm ×(16.84~27.67) μm,外壁具网状纹饰,萌发孔为多沟型,6~8沟,沟长度不等.薄荷属花粉属于单一型花粉,它在唇形科中是比较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