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单宁含量差异明显的2份黄瓜材料DE843(P1)、EP326(P2)及其配组获得的F1、BC1、BC2、F2等6个世代,设置露地和温室2种栽培环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数量性状遗传模型方法研究黄瓜果实单宁含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黄瓜果实单宁含量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第1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较大,多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大于第2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在露地栽培条件下,BC1、BC2和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465%、32.271%和40.41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7.407%、23.787%和43.350%,环境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的26.567%、30.105%和13.940%;在钢架大棚栽培条件下,BC1、BC2和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748%、36.596%和41.81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9.940%、19.753%和41.451%,环境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的26.818%、31.172%和14.639%。在品质育种中,F2主基因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辣椒果实硬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软果自交系830( P1)和硬果自交系832(P2)为双亲,构建P1、F1、P2、B1、B2和F2共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辣椒果实硬度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0.159,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负向效应.且在分离世代中,多基因的遗传率均比主基因的遗传率高,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占很高比重,即环境对果实硬度的遗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黄瓜把长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娟  司龙亭  田友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0):161-165
以2个性状稳定的华北型黄瓜自交系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1、B2、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把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把长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模型)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负向效应,且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在分离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均比多基因的遗传率高,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占有一定比重,即环境对把长的遗传影响较大,对于这个性状适于高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低温处理黄瓜幼苗,对耐寒性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取在低温弱光条件下生长速度不同的2份材料9507、9517及其配制的BC1、BC2、F1、F2等6个世代,进行低温处理,每天光照处理7.5 h,强度为30 µmol•m-2•s-1,约合2 klx,昼/夜温度为12/8℃,共处理14 d。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研究生长速度的遗传规律,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生长速度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同,显性效应略有不同,总加性效应很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占非常大的优势,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很小。【结论】生长速度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小,适于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花皮菜瓜’(低糖越瓜自交系)和‘XLH’(高糖厚皮甜瓜自交系)为亲本构建P_1、P_2、F_1、F_2、B_1、B_2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6个世代遗传群体甜瓜果实糖含量,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甜瓜果实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总糖含量进行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甜瓜果实果糖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1模型);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均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以负向增效为主,遗传主基因间普遍存在互作效应,控制果糖、葡萄糖和总糖含量的2对主基因间显性×显性互作效应最强,而控制蔗糖含量的主基因间显性×加性互作效应最强,控制蔗糖和总糖含量的多基因负向加性效应较明显;控制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的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分别为85.7%、86.2%、92.7%和85.0%,且受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在甜瓜育种过程中对糖组分含量性状的定向选择宜在早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6.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万寿菊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叶黄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8.47%,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6.86%、多基因遗传率11.77%,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60.82%、多基因遗传率38.42%。可见,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遗传变异中主基因作用大于多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芥酸含量是油菜非常重要的品质性状,研究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组合1141B×垦C1的5个世代——亲本P1,P2,F1,F2和F2﹕3家系材料芥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分离世代F2及F2﹕3家系芥酸含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特征;E-1模型为芥酸含量的最适合性模型,即芥酸含量遗传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26和-2.83,表明亲本1141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芥酸含量,而亲本垦C1中的等位基因增加芥酸含量。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93和-4.71,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绝对值均高于第二对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因此,2对主基因控制芥酸含量,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该组合2对主基因间互作效应明显,加性与加性效应互作值(i)为-1.21,显性与显性互作值(l)为-3.27。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二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ab)为5.70,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一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ba)为-7.25。其芥酸含量还受多基因控制,多基因加性效应([a])值为-0.08,多基因显性效应([d])值为2.32;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0.00%和16.62%;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9.70%和6.01%。【结论】芥酸含量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中在F2﹕3家系进行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中国南瓜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规律,选用中国南瓜杂交组合89-1×93-5的P1、P2、F1、F2、BCP1、BCP2的6个世代为研究对象,应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群体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068 4,均使第1雌花节位升高;显性效应分别为-4.826 5和-0.905 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3.008 5和-1.566 8。其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74.34%、68.17%、89.84%,多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均为0;说明主基因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以在早期世代对第1雌花节位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8087 × 8108的P1、P2、F1、B1、B2和F2 等6个世代种子油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组合油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2)该杂交组合的B1、B2和F2群体油酸含量主基因遗传力为43.83 %~94.71%,多基因遗传力为0.65 %~30.85 %,表明该组合油酸含量是由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共同控制的,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3)油酸含量以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比较小.  相似文献   

10.
选用黄瓜总黄酮含量有显著差异的2个品系,即华南型Ma7、华北型M6配制杂交组合(Ma7×M6),并构建杂交组合的6世代群体(P1、P2、F1、B1、B2和F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瓜总黄酮含量,探索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次数分布显示的B1、B2和F2分离群体均呈现连续分布且出现多峰或单峰偏态,表现为主基因+多基因的数量遗传特征.多世代联合分析表明:黄瓜总黄酮含量遗传模式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O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2.12%~65.89%,多基因遗传率为0~46.72%,B2和F2群体主基因的遗传率比多基因的遗传率高,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占有一定比重,即环境对总黄酮含量的遗传影响较大,对于这个性状适于高代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番茄果实的硬度遗传规律。[方法]选择2个番茄果实硬度显著不同的番茄品系,通过P1、P2、F1、F2、B1和B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研究番茄硬度的遗传规律。[结果]番茄硬度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模型,主基因加性、显性及显性度分别为:d=17.37,h=-7.96,h/d=-0.46,加性效应为增效,显性效应为负向不完全显性;主基因效应在B1、B2和F23个世代的遗传率分别为88.59%、45.81%和85.62%。[结论]番茄硬度遗传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且具有明显的加性、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爆裂玉米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爆裂玉米淀粉含量的遗传方式,为爆裂玉米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淀粉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爆裂玉米淀粉含量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的B1∶2、B2∶2和F2∶3群体淀粉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为13.86%~82.55%,多基因遗传率为2.91%~70.51%。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0.0643,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8.6371,显性效应为-5.1797。【结论】爆裂玉米在早代可以加强淀粉含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果皮厚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模式,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皮厚度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果皮厚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D-2,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大于相应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B1、B2、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65%,55.17%和65.2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7.84%,41.40%和32.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27.186 4,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289 5,显性效应值为5.742 3。【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中既要重视利用主基因,也要考虑多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模式分析,为品质改良奠定基础。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乌塌菜’和‘二青’为亲本配制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对不结球白菜中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模式分析。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2011年,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9.59,显性效应为1.17,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2.86%、41.65%、61.24%,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9.18%、36.08%、24.30%。2013年,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4.48,显性效应为2.09,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66%、38.51%、26.29%,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是64.99%、22.93%、52.08%。结论: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还受环境变异的影响。在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的群体改良中,可考虑对高叶绿素含量的单株进行定向选择或轮回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5.
爆裂玉米膨胀倍数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爆裂玉米膨胀倍数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膨胀倍数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存在加性效应,加性效应为负值(h=-0.2868)。该组合的膨胀倍数不存在杂种优势,多基因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为负,多基因效应使F1代的膨胀倍数减少。该杂交组合的B1:2、B2:2、F2:3群体的膨胀倍数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27.5%、2.6%、19.0%。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黄瓜瓜长的遗传机制,以2个性状稳定的华北型黄瓜自交系(Ma1×Mj-5)为亲本,构建6个世代(P1、P2、F1、B1、B2、F2)联合群体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瓜条长度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瓜条长度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2.28%、18.04%、67.2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90%、35.93%和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37.82%、46.03%、32.80%。环境因素对黄瓜瓜条长度的影响较大,该性状适宜高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对番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番茄的甜度、酸度和风味,因此培育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番茄是育种家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利用含有高可溶性固形物基因的材料TA1218和LA1563,采取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探讨TA1218×TMFbg-1-0-0(组合I)和LA1563×TMFbg-1-0-0(组合II)的P1、P2、F1和F23个世代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在组合I中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中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的两对主基因均存在加性负效应,组合Ⅰ中两对主基因均具有显性负效应,而组合Ⅱ中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均为正值;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6.540%、85.596%,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4.418 9%、7.895 2%。可见可溶性固形物性状主要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的5个果实性状(果柄长、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 ×20-4组合果柄长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0%、29.47%和17.92%;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陛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0%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筹的比例分别足34.76%,37.19%和21.11%;单果质量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凶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与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宜在分离晚世代进行选择;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可在分离早世代进行选择;且宜对5个果实性状进行综合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9.
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受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存在显性效应,显性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棉花苗期耐盐性遗传规律,以2个耐盐性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系)NY1和中棉所12,以及NY1×中棉所12衍生的F1、F2和F2∶3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以盐害级别为鉴定指标,对棉花苗期耐盐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盐害级别的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以负向加性效应为主,呈不完全负显性,在F2和F2∶3代的遗传率分别为64.006%和40.847%,明显高于多基因遗传率。说明棉花苗期耐盐性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在育种中可以通过杂交方法转移主效基因并在F2世代进行单株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