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对螟虫长距茧蜂的研究概况,包括该寄生蜂的主要生物学习性、对玉米螟自然寄生率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等。 相似文献
2.
螟虫长距茧蜂对棉田玉米螟发生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3.
4.
5.
6.
两种松梢斑螟的重要天敌—长距茧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和果梢斑螟D. pryeri是我国马尾松、油松、黄山松和华山松等松树的重要钻梢蛀果害虫,引起梢枯干折,树冠畸形,果空籽瘪,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成材,并造成种子园种子产量歉收。林间害虫种群观测和室内害虫饲育发现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sp.(膜翅目、茧蜂科Bracodidae)是这两种松梢斑螟的重要寄生昆虫,种群数量较多,繁殖较强。该蜂幼虫寄生两种松梢斑螟幼虫体内。林间,微红梢斑螟越冬代幼虫寄生率为9.2%;果梢斑螟第一代幼虫寄生率为7.8%。在两种松梢斑螟幼虫种群数量增长中,该蜂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是许多双翅目实蝇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繁育寄主,系统观测了前裂长管茧蜂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发育历期。观察结果表明,前裂长管茧蜂整个生活史由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组成。其幼虫可划分为四个龄期,一龄幼虫具几质丁的坚硬头壳和镰刀状的颚,形态特征与行为习性与二、三、四龄幼虫完全不同。前裂长管茧蜂约需20天完成世代发育。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及四龄幼虫的历期依次为1.91、2.02、1.75、2.04和2.31d;蛹的历期介于8~10d,雌性个体发育时间长于雄性。前裂长管茧蜂通常比未被寄生的寄主迟3~5d羽化,雌、雄蜂在羽化后即能交配、产卵,被寄生的桔小实蝇幼虫体表上会留下明显的深褐色产卵孔,寄主化蛹后产卵孔仍保留在其蛹壳上。 相似文献
8.
麦蛾茧蜂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麦蛾茧蜂Bracon hebetor,属世界性分布。寄生于干果斑螟cadra cautella、印度谷螟Plodiainterpunctella、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等的幼虫中。笔者在仓库害虫调查中,发现此蜂对上述仓虫的发生、为害有一定控制作用,为此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现将1982~1984年研究的初步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9.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ss)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长距茧蜂亚科。是大丰县玉米螟的主要天敌之一。近年来作者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自然寄生率调查据几年来的观察,螟虫长距茧蜂对玉米螟幼虫寄生率为20~40%,个别田块高达87%以上(见表1)。一般比玉米螟厉寄蝇和黄眶离缘姬蜂的寄生率高5~20倍,对玉米螟的发生发展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本地玉米螟幼虫天敌的优势种。我们于1974年以来,对其进行观察和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一) 年生活史该蜂在栖霞地区常年发生2~3代(见图1)。个别情况下寄生于4~5龄寄主幼虫,可发生4~5代。以卵或幼虫在玉米螟幼虫体内越冬,翌年6月 相似文献
11.
室内试验,用微粒子虫Nosema furnacalis(Nf)和N.pyrausta(Np)系列浓度孢子接种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每头虫吞食15个孢子,绝大部分虫均可感染。Nf和Np对亚洲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1255和29015孢子/头。LT50随Nf的接种剂量由1.5×10~5增至1.5×10~6孢子/头,而由7.4天减至5.2天。但在同样剂量下,Np对亚洲玉米螟的LT50要比Nf的长2.2至3.5倍。由此认为Np较Nf更适于作为玉米螟虫口的长效控制因子,特别是在Nf难以在亚洲玉米螟种群中持续的2~3代区。 相似文献
12.
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进行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亩施菌量相等条件下,用可湿性粉剂喷雾,粉剂喷粉和手撒颗粒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用2.5×10~4亿孢子/亩剂量,在玉米心叶期防治一次,玉米螟幼虫可减少90.5~91.6%。用同上剂量和剂型,在两个乡镇1.2万亩玉米上大面积防治示范,三种施药方法玉米螟话虫数分别减少86.9%、80.7%和78.5%。其中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效果和防治工效均较高,防治费用较低,无粉尘污染,菌剂便于运输及贮存,且适合于超低量喷雾,有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相似文献
17.
18.
玉米螟白僵菌147号和9号菌株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利用玉米螟白僵菌菌株147号(法国菌株)和9号(中国菌株)制成颗粒剂,在吉林省白城进行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施用一次,使用孢子量6×10~(13)/公顷,对防治1~2两代玉米螟的效果,依次降低虫量为96.62—95.2%和84.28~75.55%,提高田间僵虫率依次为72.77~83.6%和29.21~50.70%。147号菌株防治第一代王米螟效果高于9号菌株,可能是残效期较短,不适应异地气候条件之故。两个菌株混合使用增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