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井茶加工机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井茶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名茶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依赖于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功效低,炒制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于控制,加之龙井茶的生产季节性强,故广大茶区对龙井茶炒制机械化要求迫切.  相似文献   

2.
1993年浙江省从安徽引进名优茶多功能加工机械,并作了一些重大技术改进,其核心内容是配置圆柱形加压软棒,制茶时向锅槽中投入软棒以压扁茶叶,使多功能机开始用于龙井茶生产。改进后的多功能机使茶叶杀青、理条和压扁工序在同一机器上完成,一机多用,适应性强,深受广大茶农的欢迎,在生产上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机制龙井茶色泽偏暗、条索狭长、外形粗糙少光泽,以及机械噪声大等。这些问题除了与机制工艺技术有关外,还与机械结构和性能密切相关。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机械结构…  相似文献   

3.
谈谈西湖龙井茶的色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再 《中国茶叶》1994,16(1):42-42
数百年来,杭州西湖龙井茶一直以色绿、香高、味甘、形美的“四绝”著称于世,而这“四绝”中又以“色”(俗称色气)最为重要,因为香气、滋味、形状三者无一不与色气相关。正宗高级西湖龙井茶的色气,干看是亮泽的“金尖绿叶”,湿看(或称开汤看)是明亮的“清汤绿叶”。西湖龙井茶这种色气的形成,与其鲜叶原料和特有的炒制工艺有关。高级龙井茶是选用龙井品种茶树早春的细嫩芽叶为原料,且要求芽长于叶。这种鲜叶原料,其芽为金黄色,叶为黄绿色,通过高超独特的制作工艺,炒制成绿叶包着金芽的,形状扁、平、光、直的(俗称“碗钉形”),具有“金芽绿叶”色气的龙井茶。  相似文献   

4.
色绿”是龙井茶品质超群的“四绝”之一.近年来,新昌县发展“浙江龙井”的势头迅猛,产品的做工也有很大提高,外形可达到“扁、平、光、滑”的要求,但色泽尚不太理想,带乌条(色泽发暗)、夹杂和叶柄叶缘红变等弊病者时有出现,影响了龙井茶的品质.笔者现将龙井茶产生乌条、红变弊病的原因及改进办法作一浅析.一、乌条龙井茶产生乌条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个因素.1.摊青不足现以1993年早春的采制情况为例,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雨水又多,有的上午采回的鲜叶下午就炒制,下午采的晚上炒制,摊青时间不足4小时,鲜叶失水少,减重率低,达不到轻萎凋的程度,鲜叶仍然“鲜活”,致使在杀青过程中炒制时间过长,叶温提高较慢,水汽散失缓慢,导致成品色泽发暗,乌条增多.有的摊放鲜叶太厚,造成上燥下潮,即上层叶失水过多,下层叶仍处于“鲜活”状态,这种厚摊的鲜叶,在炒制青锅  相似文献   

5.
周竹定 《中国茶叶》2006,28(5):36-36,41
近几年来,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发展迅速,并已逐步向全国扁形茶产区推广。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的推广与使用,无疑是扁形茶加工业的一大革命,代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茶叶加工的发展厅向,对扁形茶特别是龙井茶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其推广使用中所存在的机械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加工工艺不规范致使茶叶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是不言而喻的,须引起茶叶生产者的审视。  相似文献   

6.
不同等级龙井茶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等级龙井茶香气成分的GC—MS定性和GC定量后发现:香叶醇、苯乙醇、α—萜品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萜品烯、吲哚、2,6,6—三甲基—2—羟基环已酮、2,6,6—三甲基环已—2—烯—1,4—二酮、β—紫罗酮、醋酸—α—萜品酯、香豆素、正十八烷醇、吡嗪类、内酯类、紫罗酮类、倍半萜醇、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等物质的含量随茶叶级档的下降而下降;而正庚醛、丙酸、正已醛、青叶醇、正已醇、反—2—戊烯—2—酮等低分子量物质的含量随茶叶级档的下降而增加。前者往往具有令人喜欢的香型,而后者往往令人厌恶。不同等级的鲜叶因具有的成香反应的基质成分的含量、种类不同而使成茶带有不同感官反应的香气。青锅为龙井茶香气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辉锅阶段温和的外界条件,使茶叶中的Maillard反应、酯化反应、环化反应、异构化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一系列成香反应顺利进行,进一步发展了茶叶香气。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还与鲜叶采摘的老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梁婷婷 《福建茶叶》2016,(3):226-227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发展模式,是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实现减量化、无污染、无危害与可循环的四大目标。当前市场下,龙井茶包装在包装材料、包装结构与包装印刷上均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包装文化内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龙井茶包装的优化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浅谈龙井茶色泽偏黄与干度不足的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杨昌云 《茶叶》2000,16(3):156-157
根据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浙农发(2000)22号文件精神,我们组织专门人员,于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就本市龙井茶原产地域情况作了专题调查.在广泛查阅历史文献、走访有关当事人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萧山是名副其实的龙井茶原产地域.  相似文献   

11.
福宁龙井茶     
福宁龙井茶是霞浦县茶场应用杭州龙井茶炒制工艺,研制成功的新名茶。该茶色泽黄绿,外形扁平光滑,汤色碧绿明亮,香馥如兰,滋味甘醇鲜巍。以比杭州龙井茶上市早近一个月,成本低一半的优势,畅销国内茶叶市场。1993年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省优质荣。  相似文献   

12.
炒茶用油,尤其是手工炒制名优茶需要用油,这是茶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对于炒茶用油这一问题,在作为茶故乡的中国,不仅教科书中未曾涉及,而且,长期以来也很少为人注意,一直停留在习惯经验上,直到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成功“制茶专用油”,这才使制茶用油问题向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杭州市西湖区是举世闻名的龙井茶产地,全区有5个主产茶乡(镇),2万余亩生产茶园,年产干茶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2014,(4):1-1
本刊讯4月6日上午,清明时节,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及其夫人来到杭州云栖的西湖本山茶庄品茗。并在西湖龙井茶叶博物馆馆长倪建财陪同下参观了西湖龙井茶叶博物馆。马云在博物馆炒茶中心的炒茶锅前一显身手,炒起龙井茶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2008,(5):41-41
以夏秋茶为原料,对传统龙井茶加工工艺中的摊放叶含水量控制、杀青投叶量以及干燥温度等加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筛选出比较理想的加工工艺流程:鲜叶采后摊放至含水量为10%、杀青投叶量为0.5kg/锅、做形温度控制在220%为佳。  相似文献   

15.
徐乾治 《茶叶》1989,(3):42-43
“浙江龙井”是吸取“西湖龙井”的精湛炒制技术制成的一种扁形优质茶。富阳县自1983年引进该茶炒制技术,经多次试制获得成功。产品于1986年通过县级技术鉴定,认为,"外形扁平,色泽绿润,香味清鲜,汤色、叶底  相似文献   

16.
龙井茶机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学文 《中国茶叶》2001,23(3):8-10
一、原料选择 选用适制龙井茶的品种,按标准采摘鲜叶.机制高档茶,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的夹角小,芽长于叶,长度2.5~3.0cm;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长基本相等,长3.0~3.5cm;低档茶采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鲜叶,叶长于芽,长度3.0~3.9cm.  相似文献   

17.
姚国坤 《茶报》2002,(4):39-41
  相似文献   

18.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工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一项重要作业,也是栽培与制茶间的交接工序。随着社会的进步,长期沿用的手工采摘已越来越不适应茶叶生产的需要,必然逐渐为机械采摘所代替。现就我省推行机械采茶的有关问题,浅析如下:一、手工采茶的弊端手工采摘虽然对茶树芽叶个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20.
龙井茶游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质是茶叶的品质成分之一,茶叶中脂质的差异及变化对品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茶叶在加工中的香气形成及在贮存中的陈味产生,都与茶叶中脂质的脂肪酸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茶叶脂肪酸的研究已成为研究茶叶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龙井茶是我国最著名的名茶,炒制工艺不同于一般大宗绿茶,在炒制过程中习惯使用油脂。因此对龙井茶脂质脂肪酸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项研究,主要探讨龙井茶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