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壤硫肥力与作物硫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我国土壤硫肥力状况与作物硫素营养研究进展 :概括了我国土壤缺硫状况 ,研究了安徽省土壤有效硫现状 ,论述了硫在作物营养平衡中的作用 ,分析了作物缺硫的原因 ,阐明了植物缺硫的症状 ,综合了各地施用硫肥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及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用 ,提出了硫肥有效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土壤硫肥力与作物硫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我国土壤硫肥力状况与作物硫营养研究进展;概括了我国土壤缺硫状况,论述了硫在作物营养平衡中的作用,分析了作物缺硫的原因,阐明了植物缺硫的症状,综述了各地使用硫肥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对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用及硫肥有效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耕地土壤硫素状况及硫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是作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1991~1992年开展的土壤硫素肥力调查,已明确指出贵州省耕地土壤全硫、有效硫的含量情况.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布置21个田间试验,研究了硫肥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贵州土壤平均有效硫与全硫量分别为55 mg*kg-1与419 mg*kg-1,比南方其他各省都高.在21个田间试验中有15个试验施用硫肥作物增产达5%以上.工业副产品磷石膏作为硫源比普钙、石膏、硫酸钾及硫磺粉好.田间试验证明当土壤有效硫含量低于30 mg*kg-1时有较好施硫效果,在贵州有效硫含量30 μg*kg-1或许作为缺硫或潜在性缺硫指标,在贵州大约有1/3土壤低于该值.为了作物高产稳产需求,在贵州缺硫或潜在性缺硫土壤上硫的施用量建议为31.5~60 kg*ha-1.  相似文献   

4.
全球土壤缺硫与硫肥应用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是作物必需元素。但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主要农区土壤缺硫已成为普遍现象。为此,分析了造成土壤缺硫日益严重的原因,分别概括介绍了全球主要农区缺硫状况及硫肥施用效果,并由此证明了合理施用硫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世界农业中硫肥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作物生产中硫肥的研究和经营管理已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由于SO2排放量的降低,高效复合肥作为主要肥料的施用,以及农业生产更加集约化,缺硫已日益成为大多数农业体系中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北美,缺硫常出现在温带地区,因为那里降水和灌水能提供的硫很少,况且黄土和岩浆岩母质发育的土壤本底含硫量就很低.有25%的缺N土壤,也缺S.这些土壤除非配施了S肥,否则,仅施N肥的效果很低.北美在作物施硫效应、土壤测定方法的发展,以及S肥施用的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在加拿大和美国施用硫11~56 kg/ha已在实际生产中广泛采用.在欧洲,由于SO2排放量的降低以及农业集约化经营,包括高效无硫复合肥的施用,使欧洲农业生产走向恶化.欧洲北部农作区的缺硫已成为耕地作物的障碍因子.根据一项采用土壤、大气沉降和气象资料所设计的质量评估模式显示,在英国(UK)有11%的土地处于严重缺硫区,22%属中等缺硫区.如果在该国SO2排放量到2003年降低到1986年排放量的60%,那么,将有23%的农田成为严重缺硫区,27%成为中等缺硫区,这实际上相当于该国的全部可耕地.亚洲农业对硫肥需求量的增加将是最高的.近20年来通过不断增加N肥的用量来加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导致了营养的不平衡,使作物广泛缺硫.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中国主要农作区大约有30%的土壤(大约相当于3000万公顷的面积)是缺硫的.印度在研究土壤S状况和农业中硫肥施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印度有30%的土壤缺硫.40多种大田作物施用硫肥有积极效果;15个州130个地区的5100万公顷(相当于印度16900万公顷耕地的30%)基本上肯定在不同程度上缺硫.对一些州的主要作物,硫肥的特别推荐用量是20~50 kg/ha.施用硫肥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其经济效益一般都超过了硫肥成本.这种产投比的提高,最终增加了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经济收入.1995年全世界通过施肥而进入土壤中的硫仅为910万吨,其中73%是以硫铵和普钙中的S施入的.目前,对每年世界硫亏缺量的估计表明作物生产中硫的需求量增加了730万吨.如果粮食生产继续按现有速度增长,那么,在生产增长和继续需硫的情况下,估计世界硫肥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会是3.7%,到2007年达到1050万吨.  相似文献   

6.
农业增产要重视硫肥的施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硫是作物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之一。我国在缺硫地区施硫肥,一般可以使作物增产15%-20%,且能改善作物品质。试验表明:柑桔、大豆、甘蔗、花生、红薯、茶叶等作物施硫增产显著,一般在10%以上。作物缺硫的原因各有不同。一是土壤本身缺硫。如南方大部分红壤土,硫的含量偏低,一般在0.03%以下,而有效磷仅16-30ppm。在生产上因氮、硫比例失调而引起作物缺硫现象极为普遍。随着氮肥的大量施用,相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硫现象。二是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硫肥及其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在农业生产中,增施肥料不失为一个作物增产的战略措施.硫和N、P、K一样,是植物不可缺乏的营养元素.近年来在中国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已了解到缺硫正越来越成为农业持续增产中的限制因子之一.1994年以来,已经在17个省进行了110个田间硫肥试验.为了查清土壤硫肥力状况,已对10000多个农田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大约有30%土壤缺硫.特别是安徽、黑龙江、河南、江西、吉林、辽宁、陕西和云南等省,土壤缺硫面积较大.农业土壤的缺硫不仅仅由于土壤本身性质(如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所决定,而且与施肥和种植制度也密切相关.在中国,施用硫肥已明显地提高了稻、麦、玉米、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菜、棉花、蕃茄、茶叶、甘蔗和甜菜等主要作物的产量.从总的情况来看,旱地作物,如花生、大豆、玉米、烟草、油料和糖料作物施硫效果更好.硫肥的施用也改进了作物品质,增加了它们的市场价值.这一点对油菜、甘蔗和茶叶来说,意义尤为重要.对中国S平衡的分析表明,1995年S亏缺量为9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27%.到2010年,S亏缺量增加到230万吨.这些分析指出,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和无硫高效肥料的继续施用,中国农业中严重缺硫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因此,只有从有效地提供S肥的战略高度出发,才能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据推测,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的硫肥使用将会显著增加,包括S在内的平衡施肥,将对中国农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农村科技》2003,(12):28-28
硫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中量营养元素,随着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植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硫相继增加,在大量施用氮、磷、钾等化肥而硫的补充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作物缺硫,从而影响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本文就棉花与硫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  相似文献   

9.
<正>硫是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占干物质的0.1%~0.5%,平均为0.25%。中国是亚洲需硫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缺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该区高温多雨,土壤硫易分解流失。在北方和西南部也有部分缺硫的报道。油菜是需硫量较多、对缺硫敏感的作物之一。近年来,油菜缺硫现象时有报道缺硫已成为农作物生产的问题之一。为了摸清全市土壤缺硫状况,准确把握较为合理的硫肥施用量,依托雅安市2010、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打捆项目,在全市估计缺硫的土壤上取了95个土样进行硫的含量分析,同时在油菜、蔬  相似文献   

10.
<正>硫是作物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之一。我国在缺硫地区施硫肥,一般可以使作物增产15%-20%,且能改善作物品质。试验表明:柑桔、大豆、甘蔗、花生、红薯、茶叶等作物施硫增产显著,一般在10%以上。作物缺硫的原因各有不同:一是土壤本身缺硫。如南方大部分红壤土,硫的含量偏低,一般在0.03%以下,而有效磷仅16-30ppm。在生产上因氮、硫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了解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原理为依据,建立了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体系,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即生产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花生、烟叶、果用瓜在河南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芝麻、棉花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玉米和蔬菜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水稻、谷子、高粱、大豆、薯类、油菜籽、糖料则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建议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小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压缩没有比较优势的水稻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副产物75%以上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而,非常有必要开展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健康对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作物对肠道的非预期效应研究是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热点。介绍了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体内的潜在消解和转移规律,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形态结构和微生态平衡非预期效应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吴文江  王磊  孟海军  揭波  陈国秀 《农学学报》2021,11(12):109-117
为全面了解中国作物富硒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和SCI-E数据库收录的中国作物富硒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2—2020年中国作物富硒研究总发文量1085篇,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2020年发文量占67.0%,SCI文献逐年增多。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较强。中国作物富硒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包括硒对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研究,作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及分配研究,硒对作物吸收镉、铅和汞等有害元素的拮抗作用研究,硒对作物的抗氧化效应研究,硒对作物光合特性效应研究,富硒作物的硒种类和含量研究,硒与锌、钼和硫等元素的相互作用研究,作物富硒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国作物富硒研究SCI文献逐年增多,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作物富硒研究已由生理生化水平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发展我国杂粮生产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凡兰兴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121-1124
杂粮营养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日益升级,人们对杂粮特别是优质杂粮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分析我国发展杂粮生产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发展杂粮生产的基本原则及政策选择。我国发展杂粮生产是增加粮食供给、发挥资源优势及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发展杂粮生产应遵循不占用主粮耕地、不破坏生态环境及不违背农民意愿的原则,并不断扩大杂粮种植户的规模及企业参与范围、转变政府支持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的管理体制、试点选择、试验过程控制、区域试验评价、区域试验权威性以及与品种权保护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完善我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作物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最大的成果就是转基因作物,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几个问题出发,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的利用价值及其安全性的分析,认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可持续发展及其食品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国内外转Bt基因作物在土壤中降解特性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土壤有机、无机组分与毒素蛋白的关系,阐明了转基因毒素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与影响因素,揭示了转Bt基因作物在土壤中降解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了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抽样检验,分析了2002-2007年度南京市种子市场农作物种子质量概况.结果表明,大田作物种子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含量等3个质量指标的变异程度均小于蔬菜作物种子各质量指标的变异程度,其合格率明显高于蔬菜作物种子各指标的合格率,因此大田作物种子质量相对较好;不同大田作物种子质量有明显的差异,以小麦和油菜的种子质量较好,籼稻、梗稻、玉米和棉花种子质量略差;不同蔬菜作物种子质量差异较大,其中以萝卜、生菜、四季豆和大白菜种子质量较好.发芽合格率和水分合格率对种子质量影响较大,水分合格率与种子质量合格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种子生产及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水分含量是提高种子质量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