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凤凰的古代记载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态据《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孟子·公孙丑上》:“凤凰之飞鸟”《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诗经  相似文献   

2.
《尔雅·释木》“·苦茶”。郭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按茶读为茶。下同。)这段注文历来被征引作为茶的释义,但是关于“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则有不同意见。陆玑《毛诗疏》说“蜀人作荼,吴人作茗。”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荼(读为茶)、茗,其实一也。”并引张楫《杂字》云:“,茗之别名。”魏王《花木志》说“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顾野王《玉篇》也说“,茶叶老者。”“茗,茶芽也。”面对众说纷纭,有必要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4.
在秦汉文献中,曾屡屡出现“种树”一词。例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之书”。《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论语》注本甚多,究竟孰优孰劣,已难以缕述。王肃注“子不语怪力乱神”,见于《论语》的最早注本——何晏《论语集解》。王肃认为,“怪力乱神”系四件事情。“怪”是“怪异”,“乱”是“臣弑君,子弑父”,“神”是“鬼神之事”,这是大体正确的。然而,他将“力”解释为“若奡荡舟、乌获举千斤之属”则有待商榷,从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应该将“力”理解为“武力和暴力”。  相似文献   

6.
毛文锡《茶谱》辑考复旦大学陈尚君上编《茶谱》辑存1、[荆州]当阳县青溪山,仙人掌茶。李白有诗。(《事类赋注》卷一七)按:《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引《茶谱》云:“绵州尤安县生松岭关者,与荆州同。”2、峡州:碧涧、明月。(《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八)有小江园、明...  相似文献   

7.
陆羽论水:“山水上、江水次、……”按这种理论标准评天下之水,当以“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第一,是于理不悖的。“杨子江中水”即中泠泉排位第七“也就不足为怪。唐张又新《煎茶水记》引当时高级官员刘伯驺之说,以“中治水为第一泉”。当然评分的标准主要是主观判断,标新立异,原无不可。但中泠是长江在金山附近的水域,并不是这一带的“水”都是“泉水”,据清人张潮永《中泠泉记》真正的中泠泉应在金山郭璞墓前“石窟中”,并且要用特制的汲水工具(形似葫芦的钢瓶)才能取得。因此“天下第一泉”确是难得。爱评泉者也只能“望江兴叹…  相似文献   

8.
胡衍铮 《农业考古》2003,(2):282-285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 ,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 ,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 ,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 :“毛诗云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注 :荼 ,苦菜也。周礼掌荼 ,以供丧事 ,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 :‘周诗记荼苦 ,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 ,议论纷纭之处 ,实是多如河沙。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 ,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  相似文献   

9.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10.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1.
冯洪钱 《农业考古》2002,(1):325-331,340
27.黄药子 性凉,治马心肺热疾(引自《大明本草》。《本草纲目》卷十八草部。1036页)。 [考注]考《痊骥通玄论》中有“治马心脏热,鼻内出血,用黄芡散:黄药子、款冬花、黄芩、贝母、栀子、蔚金、白药子、黄柏、秦艽、黄连、大黄、甘草。各等份为末。蜂蜜为引,同调灌之”的记载。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龙眼史话     
南方珍果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系无患子科龙眼属唯一广为栽培的常绿果树。自古以来,龙眼与荔枝蜚声齐名。《后汉书》记:“龙眼之见珍,自汉已然”。《南方草木状》载:“魏文帝(公元200—226年)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吟曰:“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桔,未易相  相似文献   

13.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这是女诗人冼玉清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潮州“工夫茶”是对我国古代品茶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古代“品茶”习俗作了生动的描写:“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妨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爵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潮州志》引《苜蓿集》诗注说:“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和今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均对“工夫茶”作了专门论述。翁氏的论述尤为周详。潮俗中有“茶三酒四游玩二”之说,认为喝茶最好是三个挚友一起喝,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也只配三只茶杯。“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之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品评和烹法之从容有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伟大的农学家王祯说过:“收获者农事之终,为农者可不趋时致力以成其终而自废其前功乎?”(《农书·卷四收获篇》)确实,收获作业作为田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环节,以其季节性强、劳动量大、直接决定收成好坏等特点,一直受到人类特殊的关心。这种关心不独见于世界各国千百年来流传的各种农业论著中,更反映在人们的农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1 产生冬春枇杷的背景1 1 冬春枇杷的由来所谓冬春枇杷 ,就是指果实在 2 4节气中的“冬至”到次年“立春”前后成熟的枇杷。在中国西南地区 ,受北半球西风带南支急流笼罩的区域 ,地处低纬度一定海拔高度 (130 0~16 0 0m)的地带 ,由于地理位置与大气环流的原因 ,冬半年温暖如  相似文献   

16.
<正> “廉政”亦同“廉正”,意为廉洁正直。郑玄注:“正,行无倾邪也。”《后汉书·四十下》:“嗜欲之源灭,廉正之心生。”《晏子春秋·向下四》“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这些都是“廉政”的初始  相似文献   

17.
从渴乌到撞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渴乌到撞井山东济宁农机所周昕《后汉书》卷一0八《张让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灵帝时……令毕岚……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弗。”唐·李贤注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宋·杨侃...  相似文献   

18.
二、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气象】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使用夏历《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颁夏时于邦国。”【水利】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禹治水,创造沟洫《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昬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史记·夏本纪》卷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  相似文献   

19.
沟洫这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中重要的水利设施,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最初的用途和意义若何?又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究竟占着何等的地位?古今学者的探索是不乏其人的。它的起源,有人根据春秋末年,我们著名的思想家孔丘说:夏“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和禹的自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沟洫)距川”(《尚书·益稷》)等记载,认为“夏禹是原始灌溉工程的发明者”。至于沟洫的用途,向来也是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农田灌溉系统,但也有人说是除水害防涝的排水工程。意见颇不一致。由于沟洫有灌溉之利:有人联想到它与古代中国“井田制”的关系,从而认为“井田制”的产生是在夏代,据说在夏的“少康时期业已存在”了。对于这些千百年来史家的看法和探索未决之问题。我虽不敢妄说,但也不敢贸然苟同。感到还  相似文献   

20.
张鑫  李建平 《农业考古》2012,(4):262-264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晋杜预注:"堤防间地不得方正如井田,别为小顷町。"唐孔颖达疏引汉贾逵注云:"原防之地,九夫为町,三町而当一井也。"[1]据孔疏所引汉贾逵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大型语文辞书"町"字条下均收录了"古代地积单位"这一义项,如《汉语大词典·田部》义项3:"古代地积单位名。"书证即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