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根据原油凝点与油温或地温的关系分析管道的流动保障安全性是常用方法,然而,在实际管道输送中,原油凝点会有一定波动,但现行SY/T5536-2004《原油管道运行规程》没有明确凝点的取值方法,故当凝点波动幅度较大时,难以直接采用该技术规范。为此,提出基于凝点的均值和标准差两个统计特征值,结合现行技术规范,综合分析凝点均值及“均值加1~3倍标准差”与油温或地温的关系,判断管道流动保障安全性的方法。针对管输原油凝点波动很大的某长输管道,分析了其常温输送的可行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2.
李昕 《油气储运》2013,32(4):343-348
碳捕集与封存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成为全球研究热点,管道运输是该技术得以实施的关键环节。当CO2处于超临界或密相状态时,其具有液体的密度、气体的粘性和压缩性,对于管道运输是最有效率的。由于管输CO2的特殊性质,CO2输送管道与碳氢化合物输送管道存在不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CO2海上输送管道与陆地输送管道存在不同。系统总结了实现CO2管道输送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着重介绍了CO2输送管道流动保障和延性断裂扩展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CCS作为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选项,开展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十分迫切。(图3,参44)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易凝高粘原油管道流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指出管道流动安全管理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油管道流动保障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于可靠性的流动安全评价为核心,以保证管道安全运行下经济节能输送为目的,建立了原油管道流动安全管理体系的业务流程和体系构架,论述了各业务流程的作业目的、执行程序及标准依据,给出了不同工况下原油管道的流动保障措施,为实现管道流动安全的可控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易凝高黏原油管道在运行中存在初凝、凝管及蜡堵等流动安全风险,传统研究方法和现场经验方法由于忽略影响流动安全各主要因素(原油物性、流变性、管道周围环境、气象因素及运行参数等)的波动性,取统计平均值的方法来确定计算参数,因而无法综合评价和预测各参数变化的协同效应对管道流动安全的影响。为此,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借鉴"基于可靠性的极限状态方法"在其他行业和技术领域的尝试和应用,首次将该理念和方法引入对陆上长距离易凝高黏原油管道的流动安全性评价上,建立了评价体系,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平台,实现了对中国主要原油管道的流动安全评价,推动了储运工艺研究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管道科学研究院输油工艺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连生 《油气储运》1996,15(12):1-6
管道科学研究院针对我国原油特点,为解决管道输油工艺问题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含蜡原油流变学的研究和实验测量技术是管输工艺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概述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含蜡原油热处理输送工艺、降凝剂研制与应用、输油新工艺的研究成果。成功地研制了GY系列降凝剂,可替代进口同类产品,在输油管道上得到广泛应用。原油加剂综合处理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东部和西部管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国情客观地分析了我们在密闭输送、液环输送、优化运行、管道保温技术、原油热处理及常温输送、化学助剂、乳化和磁处理等原油管输工艺技术的研究和进展情况。指出,为适应我国石油开发新布局,应加快化学助剂、海洋管道和西北沙漠管道输送工艺的研究。加强新技术领域和应用理论的研究是石油储运科技人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管道工业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为代表的第三代管道技术体系,以管道输送为策源的整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第一方阵。通过系统总结中国管道输送工程设计施工、材料装备、输送储存、安全维护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驱动下油气储运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传统油气储运技术升级、数字化转型、新能源储运以及非常规管道技术等发展方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管道企业应在保障石油天然气安全高效输送的同时,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完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参20)  相似文献   

8.
鲁宁管道输送胜利原油与进口原油的混合油,其具有高黏易凝的特点。2022年2月,该管道因焊缝破裂泄漏停输近30 h,启输后,站间距147.1 km的宁阳—滕州段出现在最高允许出站压力下流量和出站温度持续下降的初凝趋势,通过在其沿线注入热柴油,成功处置了此次初凝事件,约6天后管道流量恢复正常。鲁宁管道初凝事件及应急处置为大口径、长站间距加热输送管道安全积累了宝贵经验:(1)管道出现初凝趋势而出站压力趋近允许高限时,及时提升管道流量是关键;(2)优先向后半段及“瓶颈”段注入热稀油,疏通关键段及节点;(3)初期热稀油注入比例适当高于理论值,随运行工况趋稳适当调减比例;(4)通过站内热油循环保证加热设施正常运行,以便提高管输原油出站温度。最后提出建议:(1)热输原油管道设置站内循环流程是极其必要的;(2)深入研究鲁宁管道管输油品性质、管输运行规律及流动保障技术;(3)基于运行数据挖掘明确、细化管道初凝应急预案。(图11,表2,参21)  相似文献   

9.
靖惠原油管道的输送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靖惠(靖安-惠安堡)原油管道在输油设计中存在外部依托条件差、油源分散、进油点及出油点均较多和进油量不确定等不利条件,提出采用多支线原油管道密闭输送自控技术、原油加剂输送及原油自动计量等工艺技术。实践表明,靖惠原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确保了管道一次投运成功,为滚动开发油田原油外输管道设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蜡沉积是含蜡原油在管输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流动保障难题,生产上常采用机械清管的方法清除管壁蜡沉积物。由于目前对蜡层剥离机理认识不足,现场清管作业仍然依赖操作经验,卡球蜡堵事故时有发生。通过对原油管道通球清蜡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分别从蜡层剥离机理、清蜡效率、蜡层破坏力3个方面详细梳理当前原油管道通球清蜡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蜡层强度、清管器前油蜡浆液流变特性和流动规律以及蜡沉积物积聚成塞条件应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原油顺序输送的混油界面跟踪与切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的流程和所输油品的特点,原油在管道顺序输送时产生混油段的机理、以及降低混油量的方法和几种混油界面的跟踪方法,给出了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在顺序输送不同原油时跟踪混油界面的技术和适用于该管道在顺序输送过程中计算混油长度的经验公式,指出了适合该管道所输油品特点的混油段切割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原油流向与输送工艺、原油品种与物性、管道负荷率、管道线路与设备老化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原油管网的现状和特点.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面对东北原油管网输油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包括管道负荷率、原油顺序输送的运行方式、清管周期和清管程度、第三方破坏和服役年限等.分析结论对提高该管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提出了为保证该管网安全、平稳、高效、经济运行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关中原 《油气储运》2012,31(1):1-7,81
系统梳理了我国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其他热点问题。对于油气管道完整性和失效控制技术,强调了失效控制的理念及其与完整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对于热油管道流动保障技术,介绍了蜡沉积、原油流动特性及停输再启动等研究成果;对于冷热原油交替输送技术,介绍了热力影响因素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成果;对于多相混输技术,介绍了各种多相体系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对于成品油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技术,介绍了混油切割方法、混油质量分数模型及混油界面在线跟踪等研究成果;对于腐蚀控制技术,介绍了阴极保护系统数值模拟、杂散电流腐蚀、油流携水等研究成果;对于化学添加剂技术,介绍了复合纳米材料、油品减阻剂、天然气减阻剂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朝鲜原油管道中方段流动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青  衣桂影  徐波  柳建军  王龙  胡森  支树洁 《油气储运》2011,30(4):252-254,233
中国-朝鲜原油管道长期以超低输量间歇输送,并在伴有河流穿越、温降较快的条件下运行,导致频繁的停输再启动,从而使得管道的流动安全性降低,因此有必要对该管道进行全面的流动安全性评价。根据该管道近3年的生产运行数据,对流量、出站温度、地温等影响流动安全性的关键参数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校验,利用自动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的生产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以初凝概率为指标给出了各月份的建议安全输量,并对中朝原油管道现有的允许停输时间进行了校核,给出了新的流动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为中朝原油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有关原油流变性与石油化学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权忠舆 《油气储运》1996,15(10):1-6
含蜡原油综合改性处理输送工艺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低输量管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含蜡原油综合改性处理工艺技术的效能和扩大应用范围,认为选择廉价高效的化学剂是关键,应把原油流变性与石油化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原油与化学剂相互作用的机理出发开展专门研究会取得一些突破。讨论了原油化学类别,原油中蜡的组成形态和结晶习性,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及其与蜡的综合作用,原油中液态烃类对原油流变性和改善原油流动性的影响。指出在科学研究中要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手段,从分析与综合两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以求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6.
含蜡原油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蜡沉积问题突出,严重威胁管道的流动安全。从蜡沉积机理、蜡沉积试验装置及蜡沉积模型角度,介绍了国内外蜡沉积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蜡沉积厚度测量的新方法,着重分析了原油温度和流速对蜡沉积厚度和沉积层含蜡量的影响,并介绍了蜡沉积模型的研究进展。根据相关研究现状,提出输油管道蜡沉积问题研究应从蜡沉积机理入手,结合环道试验装置,分析蜡沉积试验特性,同时应该考虑原油析蜡后表现出的非牛顿特性对蜡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解决输油管道蜡沉积问题,保障含蜡原油管道的输送安全,提高输送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低粘液环输送高凝、高粘原油的理论基础,并在试验管道上成功地实现了高凝原油的低粘液环输送。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液环流动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输油管道的技术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20世纪70年代是国内原油管道建设第一次高潮,并由此奠定了我国原油管道设计、建设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了缩小与国际先进管道技术的差距,引进了德、英、日、美、加拿大等9个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于1990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用SCADA技术控制运行的东黄复线,此后东部地区的一些原油管道也先后进行了改造。根据东部地区输油管道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探讨了适合该地区原油管道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完善的原油输送设施是美国非常规原油成功开发的关键因素,为了梳理出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对美国为保障非常规原油开发采取的做法进行了调研,包括:加强原油管道建设投资、在无管道或管道运能不足的非常规油区采用铁路和水路输送原油、建立灵活的输油设施运营市场、制定保护国内运营商的政策法规等。此外,分析了当前中国在相关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加大原油输送设施投资、增强运营市场竞争、完善政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油气储运行业规模逐年扩大,技术及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回溯了国内外油气管道行业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目前中国油气储运行业在易凝高黏原油输送、油气管网集中调控、材料与装备国产化、管道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方面的诸多技术成就。分析了当前全球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结构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变化,剖析了这些变化对油气储运行业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挑战。针对油气储运行业当前面临的设施安全、系统可靠性及大数据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