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主要蠹害林区,采集松纵坑切梢小蠹异常虫体76号,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致病测定后,到林间接种试验。筛选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致病性强的本色镰刀菌FusariumconcolrReinr,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Basls)Vuil.粘孢白僵菌BeauveriavelataSamsonetEvans,青霉菌Penicilium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sp.等5种寄生真菌。经林间蛀干实验,小蠹带菌在干内死亡率分别为85.6%,82.1%,80.5%,81.5%,82.1%,90.1%。 相似文献
3.
4.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寄生真菌种类调查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主要蠹害林区,采集松纵坑切梢小蠹异常虫体76号,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致病测定后,到林间接种试验,筛选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致病性强的本色镰刀菌,球孢白僵菌粘孢白僵菌,青霉菌,拟青霉菌等5种寄生真菌,经林间蛀干实验,小蠹带菌在干内死亡率分别为85.6%,82.1%,80.5%,81.5%,82.1%,90.1%。 相似文献
5.
6.
7.
8.
阐述祥云县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和治理现状.分析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群防群治的积极性不高,防治经费不足,防治措施单一,蠹害木清理不规范,营林措施滞后等问题.提出明析林地产权,明确防治主体,增加防治经费投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规范清理虫害木,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 piniperda L.)是云南松林内中次期性树干害虫的主要种类。在我省大范围内猖獗成灾,使大面积的云南松濒临死亡。据近几年的防治研究,现已取得可喜的防治效果。对该虫的防治主要采取营林防治措施,即在被害率较低时采取伐除被害木的卫生伐手段;在被害率大时采取皆伐、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10.
1992~1995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遭受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334hm2云南松林,进行了营林防治技术、害虫种群防治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示范和研究。通过4年的综合治理,示范林被害株率由防治前的62.67%下降到3.72%,下降率94.06%;蠹害指数由33.30下降到1.29,下降率为96.1%;对照林地34hm2的被害株率由39.03%,上升到90.47%,上升56.85%;蠹害指数由20.10上升到47.22,上升率为57.43%。挽回经济损失30.79万元,提高了云南松林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中,蠹害木的清理是一重要环节。依据在轻、中、重受蠹害云南松林区进行的蠹害木清理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对轻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以下,蠹害指数在5以下,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对中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50%,蠹害指数在5~15,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0%左右;重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50%以上,蠹害指数在15以上,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20.00%左右。在重度受害区,除清理蠹害木外,还需辅以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控制蠹害。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16.
1992~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成虫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方法,即应用有效虫口基数法测报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准确率达85%以上。并初步建立了小蠹发生量的曲线回归测报模型:Y=0.129408864X0.987916542,相关因子为云南松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成虫发生量;多元回归测报模型:Y=-79.0526+0.4504X1+5.3367X2+0.1718X3±0.25,相关因子是越冬虫口基数,4月上旬温度、雨量,用于测报下一代成虫发生量:二元回归测报模型:Y=-0.6282+0.0415X1+0.1192X2±1.5,相关因子是林木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上述模型准确率均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为进行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