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康乐蚌的来源康乐蚌是上海水产大学和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珍珠养殖场2000年至2006年历经7年时间共同培育而成,2007年1月被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的优良杂交种,它是以池蝶蚌选育群体为母本,三角帆蚌鄱阳湖选育群体为父本,杂交而获得。母本池蝶蚌从日本引进,取回后吊养于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珍珠养殖场的池塘进行保种,并进行群体选育,培育杂交配套系;父本三角帆蚌选用鄱阳湖群体,并进行群体选育,培育杂交配套系。鄱阳  相似文献   

2.
韩庆  杨品红  黎伟  王文彬  罗玉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17-17319
[目的]为池蝶蚌的人工繁殖、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显微技术研究了洞庭湖区引种条件下池蝶蚌的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在16~24℃的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约11d,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2~25℃;池蝶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结论]通过池蝶蚌外鳃的特征可初步判断胚胎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池蝶蚌及杂交F1代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使用三角帆蚌、池蝶蚌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了4群体F1。对实施手术无核插片手术后1年、2年、3年的4群体F1的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年龄组育珠性能方面,反交F1>池蝶蚌>正交F1>三角帆蚌,且反交F1具有显著杂交优势;正交F1在壳长、成活率方面具有一定杂交优势,其它方面指标均低于池蝶蚌,略高于三角帆蚌。实施插片手术3年的反交F1较同龄的三角帆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31.96%,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2.71倍,成活率提高20.14%;较同龄的池蝶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14.95%,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54.01%,成活率提高10.14%。  相似文献   

4.
使用三角帆蚌、池蝶蚌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了4群体F1。对实施手术无核插片手术后1年、2年、3年的4群体F1的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年龄组育珠性能方面,反交F1>池蝶蚌>正交F1>三角帆蚌,且反交F1具有显著杂交优势;正交F1在壳长、成活率方面具有一定杂交优势,其它方面指标均低于池蝶蚌,略高于三角帆蚌。实施插片手术3年的反交F1较同龄的三角帆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31.96%,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2.71倍,成活率提高20.14%;较同龄的池蝶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14.95%,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54.01%,成活率提高10.14%。  相似文献   

5.
池蝶蚌与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对池蝶蚌和三角帆蚌两个种群的4个年龄段和4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肝脏和鳃)中的两种同工酶(EST、MD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贝类的同工酶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池蝶蚌种群丰富。  相似文献   

6.
《江西农业学报》2022,(6):132-134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对池蝶蚌和三角帆蚌两个种群的4个年龄段和4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肝脏和鳃)中的两种同工酶(EST、MD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贝类的同工酶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池蝶蚌种群丰富。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池蝶蚌及其杂交F1代早期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3种不同藻类对池蝶蚌幼蚌的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普通小球藻、斜生栅藻、舟形藻为影响因素,以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池蝶蚌幼蚌的摄食量在5 h内随着藻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3、7、9的摄食量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相对生长率(壳长、壳高、壳宽和蚌重)、绝对生长率和养殖产量在9组实验中均变化明显;在试验所设定的水平范围内,舟形藻对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影响最大,3种藻类的最佳水平组合是:普通小球藻为250个/mL,斜生栅藻为2.5×104个/mL,舟形藻2.5×104个/mL。  相似文献   

10.
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及其杂种F1的同工酶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1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1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F1中分别检测到4~6个EST同工酶位点,其中EST-4仅见于杂种F1SC中,EST-5在杂种F1CS中无表达,其余均有不同强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1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1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F1中分别检测到4~6个EST同工酶位点,其中EST-4仅见于杂种F1SC中,EST-5在杂种F1CS中无表达,其余均有不同强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杭州萧山吕鑫科技水产蚌繁殖场现有养殖面积15.33hm^2,养殖圆珠蚌15万只,异形珠蚌5万只,从2001年起每年生产幼蚌800—1000万只,2005年繁殖幼蚌1200万只,产值达19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幼蚌不仅满足本地区养殖户的需要,还供应给邻近诸暨、富阳等地的养殖户,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其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3.
三角帆蚌系软件动物,隶属于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帆蚌属,别名:三角蚌、水壳、劈蚌、江贝、翼蚌、溪蚌、铲蚌、小壳等。是中国独有的优秀淡水育珠蚌,分布于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等省大、中、小型湖泊及其周围河流内。在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邵伯湖及高宝湖等湖泊及其周围河流内,产量较高。国内以三角帆蚌所产的珍珠质量最佳,珠质细腻、光滑、色泽鲜艳、形状较圆,但珍珠生产比较缓慢,同时繁殖用亲本多为野生种或长期近亲繁殖,经累代养殖,出现生活力下降,个体变小、产珠性能和抗逆性差等问题,千万产量低,经济效益下降,困扰着淡水珠贝养殖业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三角帆蚌蚌瘟病是目前危害我国三角帆蚌最严重的疾病。我们于1982年--1985年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蚌瘟病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同时与上海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超离心机室一起对三角帆蚌瘟病病毒进行分离、纯化等工作,对其生物学特性也作了些研究。至今巳成功地从三角帆蚌瘟蚌的组织中提取到了病毒,并获得了一些电镜照片,现将有关的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杭州萧山吕鑫科技水产蚌繁殖场现养蚌面积230亩,养殖圆珠蚌15万只,异形珠蚌5万只,从2001年起每年生产幼蚌800~1000万只,2005年繁殖幼蚌1200万只,产值达19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幼蚌不仅满足本地区养殖户的需要,还供应给诸暨、富阳等邻近县(市)中的养殖户,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育珠蚌最易患病的季节是1~9月份,蚌病一旦发生,蔓延极快,给育苗生产带来严重损失。1蚌病的预防①用生石灰清池。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水中细菌和蚌的敌害生物繁殖很快,因此每月应用生石灰清池消毒两次。每亩用生石灰1.5~3kg,兑水泼洒。用生石灰清消育珠池除可防蚌病外,还有澄清水质,使塘泥无机化,调节水的pH值和增加钙盐等好处;②引水时应滤出虾、鲦等敌害,防止敌害入池繁殖,侵害珠蚌;③及时转移病蚌,清除死蚌。2蚌病的检查外部检查:①将育珠蚌提出水面,出水孔不喷水,而是从蚌体内滴水,表明蚌已患病;②手摸育苗…  相似文献   

17.
光周性和滞育:日本列岛蟋蟀的季节适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蟋蚌被认为起源于热带,并逐步向亚热带和温带扩大分布.在扩大分布的过程之中.于一定的发育期获得了克服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光周期对分布于温带地区的蟋蚌季节发育、保证完整的生活史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若虫的发育速率,诱导卵滞育的产生,而且对若虫龄数也起着调控作用.同时,蟋蚌的翅型分化也受光周期的影响.就日本列岛蟋蚌的光周性和滞育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三角帆蚌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珍珠产量超过了1200t,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又一种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之一。目前,我国珍珠产量的90%以上是淡水珠,而其中95%以上是三角帆蚌生产的,但是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研究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近10年来蚌病在大范围内此起彼落频繁发生,成为制约淡水珍珠养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三角帆蚌蚌病及其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发展淡水珍珠业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三角帆蚌钙调蛋白(CaM)基因在育珠和非育珠蚌各组织中的表达和不同Ca2+浓度下外套膜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RACE技术,以我国重要的淡水珍珠贝——三角帆蚌为研究客体,克隆了CaM的cDNA全长,并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育珠和非育珠蚌各组织中的表达和不同Ca2+浓度下外套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三角帆蚌CaM基因cDNA全长659bp,包括70 bp的5'UTR,299 bp的3'UTR和447 bp的ORF,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16.8 kDa,等电点为4.14。cDNA序列比对信息表明三角帆蚌与池蝶蚌、合浦珠母贝间均具有57%的相似度,而其蛋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除斑马鱼外,各生物CaM相似率达97%。定量数据表明,CaM基因广泛表达于三角帆蚌各组织,外套膜内膜与腮中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其次是外套膜外膜和内脏团组织。插核育珠能增加该基因在各组织的表达,特别是在外套膜外膜和鳃组织中,育珠蚌该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育珠蚌(P0.05)。此外,水体Ca2+浓度的增大对CaM基因表达有显著的影响,外套膜内膜该基因的表达随Ca2+浓度升高而增加,而外套膜外膜1.25 mmol/L Ca2+浓度下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0.50 mmol/L、3.00 mmol/L组(P0.05)。[结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钙调蛋白基因的在珍珠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