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玉米粗缩病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发生和危害损失情况,2008-2011年先后进行了发病情况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和危害损失测定.玉米粗缩病在江苏省海安县的田块查见率达70%左右,平均田间病株率约10%;4月15日之前和6月10日之后播种的田块病害发生明显减轻;感病后的玉米植株主要表现株高下降、节间和叶长缩短、叶宽减小,后期表现果穗短小、穗粒数减少、籽粒产量下降.病株株高为健株的2/3、1/2、1/3时,其籽粒产量损失率依次为65.2%、89.8%、100%.粗缩病已成为该地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和调整玉米播种期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2.
株间穴施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合理的夏玉米高产简化施肥技术。以‘浚单29’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开沟条施、正位肥料减量30%穴施、株间全量及肥料减量30%穴施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果穗及植株表观性状、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间全量穴施较开沟条施植株表观性状均增加,增产3.70%,地上部生物量增加3.56%,氮、磷养分积累显著增加11.24%和19.44%;肥料减量30%可显著降低夏玉米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磷养分积累12.88%~16.56%、11.28%~15.12%、20.13%~30.07%和21.66%~38.19%,施肥方式和肥料用量对夏玉米钾素积累无显著影响。株间穴施和正位穴施差异不显著,较开沟条施更有利于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从而促进产量提高。夏玉米专用肥750 kg/hm 2配合株间穴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而且养分吸收效果较好,是当前试验条件下较好的施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白背飞虱传毒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通道县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广,受害品种之多,危害损失大,一般危害损失20%~30%,严重的损失率达60%~80%,甚至部分面积造成失收。南方黑条矮缩病已成为通道县水稻上重要病害,为控制该病的危害,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全县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粗缩病,又名黑条矮缩病、万年青、生姜玉米,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的5月中旬至7月间,春玉米和夏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发病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大发生时,一般病田病株率达40%,平均减产10%~30%,重则绝收。1识别要点夏玉米茎秆萎缩变粗,很少出穗结棒,枝株深绿,叶片畸形,色深绿。患病株节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一、病害症状玉米条纹矮缩病又称玉米条矮病,病原物为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有玉米、小麦、大麦等作物和狗尾草、燕麦草等杂草。土壤、种子、摩擦接种都不传病,病毒只靠灰飞虱传播。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发病后明显的症状是: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期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病叶提前枯死。叶片、茎部、穗轴、雄花序、苞叶及顶端小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或褐色坏死斑。病株矮缩程度与受害时期有关。早期受害,生长停滞,提早枯死。中期染病植株矮化,顶叶丛生,雄花不易抽出,植株多向一例倾斜。后期染病,矮缩不明显,对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玉米粗缩病危害超过其它任何一种玉米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域的个别地块已经发现了此病,田间调查发病率在10%~20%,严重地块达到30%。发病后及时用药剂防治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缓解病情减轻病害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粗缩病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种植感病品种而逐年加重,,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一旦得病,产量损失严重,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的病害。一、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及危害1、玉米粗缩病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都可感染发病,但苗期危害最重。玉米4叶期前一般不显症,5~6叶期开始显症,发病初期在心叶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的各细脉间,叶背脉上则出现长短不等的蜡白条突起。病株叶片浓绿,直立,生长显著缓慢,节间矮,植株矮缩,茎基变粗,成株高度仅为健株的1/3~1/2,叶片变得宽短硬,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幼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呈现粗糙不平,根系弱,后期有的叶鞘和苞叶上也出现蜡白条突起,病株根系少而短,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9.
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与灰飞虱虫量之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与灰飞虱虫量之间关系试究结果表明,田间灰飞虱虫量与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轻重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虫量的增加,发病株率逐渐上升,产量损失越大。因此,防治好灰飞虱是减轻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属同翅目、飞虱科。在水稻、小麦、玉米上除以成虫、若虫刺吸危害外,还传播病毒,引起如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小麦条纹叶枯病、丛矮病,玉米粗矮缩病等病害。其传毒危害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直接刺吸危害。近两年,灰飞虱在我县大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对玉米产量损失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探明玉米丝黑穗病对玉米产量造成的损失程度,对5个感玉米丝黑穗病品种进行发病情况观察及对产量损失影响程度的测定。经2个试验点调查发现,每个品种感病后部分病株都有分化穗的能力,一般分化穗株占病株数0.51%~14.64%,并且分化穗全部在病穗上位叶。其中病株分化穗表现为可授粉穗能够正常结实,并有商品价值;可授粉结实但灌浆不足,无商品价值;可授粉仅有粒型但未能灌浆;分化穗未能授粉等类型。结果表明少量病株分化穗株具有一定的结实能力,病株分化穗株结实产量比病株率减少损失0.13%~1.27%,因此玉米丝黑穗病产量损失率小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应用腐殖酸减肥对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玉米主栽品种"鑫鑫1号"为试材,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MY)、减肥10%(MY-10%)、减肥20%(MY-20%)、减肥30%(MY-30%)、减肥40%(MY-40%),其中减肥处理配施不同量腐殖酸。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状况、氮素吸收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肥料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MY-20%处理表现最佳,株高、鲜重、干物质、SPAD值分别较MY增加6.83%~17.97%、14.85%~75.39%、1.62%~26.12%、0.21%~4.60%;茎秆和籽粒氮累积量增加0.32%~20.45%、10.00%~11.59%;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氮肥利用率分别较MY增加7.60%、58.47%、32.27%、18.52%、51.61%。综上,腐殖酸与无机肥料混施增产效应因配比不同而异,减量施肥20%显著提高产量。研究结果为我国化肥减施提供合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同玉米螟虫量,研究不同病级和虫量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损失的影响,同时对玉米螟(A)、弯孢菌叶斑病(B)、大斑病(C)、丝黑穗病(D)的复合发生为害(ABCD)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简单探讨。研究表明,病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病级和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病虫之间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产量损失率占四者单独造成产量损失率之和的41.48%,其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14.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49-10750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估计及防治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和为害历期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抽穗、扬花、灌浆3个发育阶段产量损失差异显著,灌浆期间蚜量对产量损失最严重,百株蚜量达1000头,占扬花期开始受害的85.13%,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为y=0.0088x-0.7582。扬花末期至灌浆期是防治较适宜的时期。在5250~6750kg/hm2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百穗蚜量500头。  相似文献   

16.
大喇叭口及灌浆期倒伏对夏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和倒伏类型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定量评估倒伏对夏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方法】以浚单20为试验材料,开展2个生长季夏玉米倒伏田间控制试验,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进行不同类型人工倒伏模拟。大喇叭口期倒伏处理为:轻度根倒伏(BR1)、重度根倒伏(BR2)、低节位茎倒伏(BSL)和高节位茎倒伏(BSH);灌浆期倒伏处理分别为:轻度根倒伏(FR1)、重度根倒伏(FR2)、低节位茎倒伏(FSL)和高节位茎倒伏(FSH)。研究倒伏后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粗、秃尖率、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变化,计算表征玉米受害程度的相对损失率。【结果】倒伏会显著降低叶面积指数,其中灌浆期茎倒伏损失率最大,成熟期叶面积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38.9%(FSL)和50.7%(FSH)。倒伏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除灌浆期轻度根倒伏(FR1)外,其他时期及类型倒伏总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 (P<0.05),其中灌浆期茎倒伏处理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最显著,乳熟后期总干物质积累量不增反降,分别较对照降低34.9%(FSL)和46.8%(FSH)。同时,倒伏影响干物质在茎、叶和穗中的分配,茎、叶干物质量所占比例增加,穗干物质量比例降低,其中灌浆期茎倒伏茎秆干物质量比例显著增高,较对照提高9.2%(FSL)和3.7%(FSH),穗干物质量显著降低,较对照减少9.9% (FSL)和7.0%(FSH)(P<0.05)。倒伏使穗变短、变细,秃尖增加。灌浆期倒伏穗长显著缩短,比对照短3-4 cm,穗粗显著降低(P<0.05),2年试验中除FSL(2012年)处理外,灌浆期倒伏的秃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大喇叭口期倒伏秃尖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其中FSH(2011年)处理秃尖率最高,达27.4%。倒伏灾害同时影响穗粒数和百粒重,倒伏后均表现出减少趋势,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和0.842(P<0.01)。受2年试验条件差异影响,2011年各倒伏处理的穗粒数显著低于对照,2012年仅灌浆期茎倒伏与对照差异显著。倒伏影响百粒重,其中灌浆期处理最显著(P<0.05)。穗粒数和百粒重与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和0.842(P<0.01)。倒伏显著降低产量,除大喇叭口期轻度根倒伏BR1外,其他倒伏处理的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大喇叭口期倒伏BR2、BSL和BSH产量损失率2年平均分别为13.9%、27.9%和27.1%;灌浆期倒伏FR1、FR2、FSL和FSH产量损失率,2 年平均分别为29.0%、38.4%、45.0%和48.3%。【结论】相同倒伏类型,灌浆期倒伏较大喇叭口期倒伏影响更大;在同一生育时期,茎倒伏比根倒伏影响更明显,但茎倒伏高、低节位处理之间产量损失差异不显著。各倒伏处理的产量损失表现为灌浆期茎倒伏最高,大喇叭口期根倒伏最低。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MC278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玉米品种的单株生物产量、穗长、穗粒数、穗粒重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单株叶片的干重积累最佳密度为3000-4000株/667m2;5000-6000株/667m2产最高且MC278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段低温冷害对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低温冷害对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模拟分析了在苗期、抽雄期和灌浆期等2个发育期和3个发育期都发生不同程度低温对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2个发育期都发生低于下限温度2 ℃低温时,玉米灌浆时间推后1~6 d,减产6.29%~23.56%;当发生低于下限温度4 ℃低温时,灌浆时间推后1~7 d,减产6.82%~28.12%。当3个发育期都发生低于下限温度2 ℃低温时,玉米灌浆时间推后2~7 d,减产10.95%~31.7%;当发生低于下限温度4 ℃低温时,灌浆时间推后2~7 d,减产11.46%~41.47%。【结论】低温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玉米减产越严重。低温发生的时段与程度不同,导致玉米减产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郑单958为试料,研究了7个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与病害的发生关系密切。5月11日春播(早播)或6月15日以后麦后播种发病轻,减产少;5月18日、5月25日、6月1日、6月8日套种发病重,减产多。据此,提出适当调整播种期、改变种植模式,采用早播或者麦后直播、适当晚收的种植模式,可避免或减轻粗缩病的危害,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长江中游春播与夏播玉米机收质量、籽粒脱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长江中游两熟制玉米机械化收获配套种植模式及农艺措施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在长江中游(湖北省荆门市)选用3个当地的主栽玉米品种[登海618(DH618)、迪卡653(DK653)和豫单9953(YD9953)],设春播和夏播2个播种季,于生理成熟期(T1)、生理成熟后7 d(T2)及生理成熟后14 d(T3)分期进行籽粒机械收获,比较分析春播与夏播玉米的产量、籽粒脱水动态、机收质量及其对延迟收获的响应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机收籽粒破碎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籽粒脱水与吐丝后活动积温(GDD≥10℃)的关系。【结果】春播与夏播玉米生长期间气象条件差异明显,春播玉米较夏播玉米生育期长、干物质积累多,3个品种的春播产量显著高于夏播产量(P<0.05,下同),平均提高64.6%。春播与夏播玉米的机收含杂率均低于3.00%,但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偏高,是影响机收质量的主要原因。春播玉米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15.7%~35.5%)高于夏播玉米(14.6%~21.5%),且均随收获期延迟而明显下降。春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随籽粒含水量的增加而呈直线升高趋势(R2=0.543,P=0.024),夏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与籽粒含水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R2=0.509,P=0.118)。春播玉米的籽粒体积(0.27~0.36 cm3/粒)明显大于夏播玉米(0.19~0.32 cm3/粒),玉米籽粒体积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存在显著的负二次曲线关系(R2=0.452,P=0.009)。春播与夏播玉米的籽粒含水量与GDD≥10℃呈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不同播种季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对GDD≥10℃的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籽粒水分下降至相同水平时,春播玉米所需的GDD≥10℃均高于夏播玉米。【结论】长江中游春播与夏播玉米生长及收获期间的气象条件差异导致其机收产量、机收质量及籽粒脱水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与夏播玉米相比,春播玉米生育期更长,生物产量较高,机收籽粒破碎率较低,但二者的机收损失率相当。在长江中游延迟收获对夏播玉米机收质量影响不明显,但延迟7 d收获可有效降低春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机收损失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