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研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机械收种和人工收种两种方法的种子产量、劳动效率、收割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收种方法相比,机械收种降低了紫云英种子的损失率,比人工收种产量增加了92.7 kg/hm2,增幅为16.3%;提高了劳动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收获的紫云英种子数量相当于18~20人一天的收种量;节约了紫云英留种生产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紫云英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采用机械收获紫云英种子比人工收种直接降低劳动成本2 175~3 00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3 307~4 099元/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缓解南方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快紫云英绿肥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机械收种和人工收种两种方法的种子产量、劳动效率、收割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收种方法相比,机械收种降低了紫云英种子的损失率,比人工收种产量增加了92.7 kg/hm2,增幅为16.3%;提高了劳动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收获的紫云英种子数量相当于18~20人一天的收种量;节约了紫云英留种生产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紫云英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采用机械收获紫云英种子比人工收种直接降低劳动成本2 175~3 00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3 307~4 099元/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缓解南方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快紫云英绿肥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机械收种和人工收种两种方法的种子产量、劳动效率、收割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收种方法相比,机械收种降低了紫云英种子的损失率,比人工收种产量增加了92.7 kg/hm2,增幅为16.3%;提高了劳动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收获的紫云英种子数量相当于18~20人一天的收种量;节约了紫云英留种生产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紫云英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采用机械收获紫云英种子比人工收种直接降低劳动成本2 175~3 00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3 307~4 099元/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缓解南方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快紫云英绿肥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晋北旱地玉米机械穴灌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文廷  孙敏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20-21,33
晋北地区旱地应用机械穴灌穴播和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玉米,比常规机械穴播玉米出苗早5 d,拔节早8 d,抽雄早8 d,成熟早7 d,株高增加7 cm,成穗数增加8 463穗/hm2,穗粒数增加17粒,千粒重增加21.0 g,增产1 800.9 kg/hm2,增产率33.96%,纯增收1 275.9元/hm2;比机械穴播地膜覆盖玉米出苗早3 d,拔节早5 d,抽雄早5 d,成熟早4 d,成穗数增加3 972穗/hm2,穗粒数增加19粒,千粒重增加23.5 g,增产1 200.6 kg/hm2,增产率20.3%,纯增收1 050.6元/hm2。5—7月玉米根区土壤含水量:机械穴灌穴播地膜覆盖区为11.90%,机械穴播地膜覆盖区为7.93%,机械穴播区7.39%。不同种植方式每毫米降雨可生产玉米:机械穴播区19.35 kg/hm2,机械穴播地膜覆盖区21.54 kg/hm2,机械穴灌穴播地膜覆盖区25.93 kg/hm2。  相似文献   

5.
以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21号为材料,采用大面积生产上常见的3种移栽种植和2种直播种植方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方式的用工、农资和农机成本,探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结果表明,5种种植方式都能取得高产,平均产量达到3 282.30 kg/hm2,变幅为2 899.50~3 642.00kg/hm2,虽然移栽种植的产量水平和总产值分别高于直播种植429.25和2 189.18元/hm2,但直播种植的生产成本低于移栽种植2 098.81元/hm2,经济效益基本持平。试验结果还表明在油菜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60%以上,其中收获用工成本又占人工成本的50%左右。因此,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应用直播种植、机械收获,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吉林省湿润冷凉区桦甸市,开展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环境的耕地上进行玉米收获作业,破损穗率在4.8%~7.5%,扒净皮率在88.8%~91.2%,露摘穗率在0.23%~0.91%。机械收获日功效比人工收获提高10倍,同时比人工收获玉米节省1 500元/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精量播种与传统播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收益的影响。[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玉米种植区精量播种与当地传统播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玉米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和调查,分析精量播种与传统播种对玉米苗期植株、开花期叶面积、收获期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个体发育健壮,抗性增强,产量增加,用种量可减少22.5 kg/hm2,节省47.37%,节省种子费用450元/hm2,节省间苗用工费用750元/hm2,玉米增产2 010.8 kg/hm2,纯收益增加3 210.8元/hm2。[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8.
青贮玉米有整株青贮和粮饲兼用两种主要利用方式,一些通过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具有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均较高的特点,而实现经济效益最优最终决定青贮玉米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以京科青贮516和农大108两个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乳熟期整株产量、完熟期子粒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差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的分析与研究,综合比较,整株青贮经济效益要高于收获子粒,京科青贮516在60000株/hm2密度乳熟期生物产量、成熟期子粒产量均最高,不同收获期的所有组合中经济效益居第1位和第2位,乳熟期效益为7113.9元/hm2,完熟期效益为6947.7元/hm2,对乳熟期和完熟期的经济效益值进行成对数据t测验,t=1.775,t0.05=2.571,t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鲁中地区不同种植密度下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优良玉米品种进行筛选。选用在当地推广潜力较大,比对照郑单958增产且田间表现优良的品种。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时选用7个品种,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时,选用8个品种。对这些品种的倒伏率、倒折率以及样点的落穗损失进行测定和计算。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时,不同参试品种机械收获损失率在1.6%~6.3%,士海718、五岳78、士海928、登海605抗倒性较好,机械收获损失率低于3.0%,适合机械化收获。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不同参试品种机械收获损失率在1.6%~5.9%,伟科702、登海3737、圣瑞999抗倒性较好,机械收获损失率低于3.0%,适合机械化收获。随着倒伏率、倒折率的变化,机械收获损失率也明显发生相应的变化趋势,说明倒伏率、倒折率是影响机械收获的重要因素。品种的种植密度会对品种的倒伏率和倒折率造成影响,因而会影响机械化收获的落穗损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宜贵州机械粒收的春玉米品种,并明确玉米机械粒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贵州春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以32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2019年在贵州遵义和安顺进行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筛选试验,收获时测定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损失率和产量等指标,利用相关分析和双向平均作图法进行宜机收玉米品种筛选。【结果】贵州春玉米机收时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和总损失率均值分别为30.45%、11.71%、1.79%和12.58%,产量均值为8251.49 kg/ha,且品种间差异明显。当前贵州春玉米机械粒收存在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高、破碎率高、损失率大的问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偏高是引起机械粒收破碎率偏高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可降低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提高机收质量。以籽粒含水率和产量为指标进行筛选,其中11个品种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较低、产量高,比较适宜机械粒收;进一步以籽粒破碎率与总损失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先玉1171、新中玉801和兴玉3号具有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破碎率低、产量高和总损失率低的特点,适宜机械粒收。选择生育期稍短的品种,同时适当推迟收获期,可有效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提高机收质量。【结论】籽粒破碎率高和总损失率大是贵州春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籽粒含水率高是导致机收质量差的主要原因,适当延迟收获时间可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提高机收质量。筛选出先玉1171、新中玉801和兴玉3号可作为贵州春玉米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洋葱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洋葱收获还是基本依靠人工。随着人口老 龄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利用人工收获洋葱不仅成本高而且工作效率低。采用机械化收获可 以减少洋葱收获及其他人工产生的费用,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因此,探索适合 我国的洋葱机械化收获甚至全程机械化技术很要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江苏稻麦轮作农业的固碳减排效应,本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稻麦两熟田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稻麦周年机械化耕作方式)作物产量、系统物质投入以及人工投入等资料,估算稻麦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碳效率以及经济收益。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机械化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系统年度碳投入总量分别为1836.5 kg/hm2和2290.5 kg/hm2,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化肥以及机械的碳投入较低,但劳动力碳投入高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两种耕作方式的年度碳产出总量分别为18.23 t/hm2和16.15 t/hm2,保护性耕作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12.9%。年度的碳效率在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保护性耕作的生产效率、生态效率以及经济效率分别较机械耕作提高了40.4%,40.8%和40.3%。另外,保护性耕作的年度纯收益为20.25×103 yuan/hm2,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22.8%。说明秸秆全量还田下采取保护性耕作方法既可以提高碳效率也能增加经济收益,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鲜烟分类方式对烟叶质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对2种不同鲜烟分类方式的用工成本、经济性状、原烟外观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按成熟度进行鲜烟分类的用工比对照的节省3.9个,增产467.40元/hm2;按成熟度和长度进行鲜烟分类的用工比对照的节省4.4个,增产792.30元/hm2.[结论]研究可为烤烟生产中烟叶的提质增效、减工降本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玉米种植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缺乏、栽培措施不当和玉米收获机械不能与我国玉米生产形势相适应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的主要原因。综述了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且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玉米品种;研发适应中国不同种植区的机械化收获及烘干设备;进行适宜玉米籽粒收获种植制度、栽培技术和物化产品研发;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适度增加玉米种植的经营规模,降低农民玉米收获机械的购买、持有和使用成本,提升农机人员作业水平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质量和比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玉米籽粒机械收获破碎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18-2026
机械粒收是玉米收获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玉米实现全程机械化、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当前,籽粒收获过程中破碎率高的问题不仅降低玉米等级和销售价格,而且导致收获产量下降,并增大烘干成本、增加安全贮藏的难度,是推广机械粒收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玉米不同基因型间籽粒破碎率存在显著差异,抗破碎特性是可遗传的性状,可通过育种培育抗破碎率的品种;不同收获机械和作业参数对籽粒破碎率有显著影响,选择轴流式收获机,并根据玉米生长、成熟和籽粒含水率状况及时检查与调试收获机参数是保证低破碎率的有效措施;生态环境因素对破碎率也有显著的影响,籽粒形成、自然干燥和收获期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到籽粒硬度、容重、含水率和质地等与籽粒破碎相关的特性;种植密度、水肥管理、收获时期等栽培管理措施对籽粒破碎率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应选择适宜生育期内能与当地光温资源匹配的品种以及确定品种适宜的种植区域。合理种植密度、优化氮肥管理和适量灌溉有利于降低破碎率,而选择在最佳收获期收获是降低籽粒破碎率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筛选出优质、高效、专用并适于全程机械化栽培的块状紫山药新品种———苏蓣2号。农机、农艺融合,应用苏鲁2个厂家生产的4种机械可完成旋耕、起垄、播种、中耕、追肥、施药、除草、培土、切蔓和收获等10种主要生产工序。单件机械的作业效率为4~5 hm2/d,山药主产区、特菜区节本增效为3.75万元/hm2以上。该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操作简单,切实可行,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将华北两熟制农田4种全程机械化循环生产模式及其相关配套的作业机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精量深松播种—玉米机收、秸秆条状堆放—小麦免耕播种机—小麦机械收获模式,可实现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具有省工、省时、省力、节能、节本增效的功能,各项作业指标均达到现代农艺技术要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在郑州对糯玉米品种“郑黑糯1号”分6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生育期、株高、鲜果穗性状与品质、鲜穗产量、干籽产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郑黑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6~6.75万株/hm2;若以收获干籽为目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7.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胜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190-192
建立甘蔗生产农机具应用试验示范区,在甘蔗一个生产周期内的种植、中耕、砍收3个工作量最大、最繁重的环节,开展农机具应用试验.应用KF-100型多功能甘蔗种植机种植甘蔗,需工耗11.1工时/hm2,比传统人畜力种蔗工耗149.3工时/hm2效率提高12.5倍,节省生产成本817.4元/hm2;应用GZGZK-50型甘蔗中耕机进行苗期中耕,需工耗6.67工时/hm2,比传统人畜力中耕工耗141.5工时/hm2效率提高20.2倍,节省生产成本1040.5元/hm2;应用机电一体化甘蔗收割机进行蔗茎收割,需工耗20工时/hm2,比传统徒手砍收工耗615工时/hm2效率提高29.75倍,节省生产成本7249.2元/hm2.甘蔗机械化生产比传统方式生产增产3.27 t/hm2,增幅达4.5%.供试机具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规模生产可达到减轻劳动强度、高效、节省成本、增产等效果,适合在连片开阔的蔗地应用.但在试验中各机型均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应进一步改进完善,以适应各种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机械粒收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收获质量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西北和东北等春播玉米区推广应用面积较大,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正在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本研究通过分析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方法】2013—2015年累计选用了23个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典型代表区河南新乡开展试验研究。2013年和2015年在收获期分别进行2次机械收获,2014年1次机械收获。收获当天测定各个品种的收获前籽粒含水率,并调查测产。机械收获后从机仓随机取一定量籽粒样品,立即测定收获后籽粒含水率,然后手工分拣样品,测定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收获后,在田间选取3个代表性样区,调查落穗损失和落粒损失。【结果】2013—2015年,籽粒破碎率共调查131个样点,结果显示,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在20.80%—41.08%,籽粒破碎率变幅为4.98%—41.36%,籽粒破碎率随着籽粒含水率的提高明显升高;破碎率低于8%的有38个样点,占比29.01%,籽粒含水率低于26.92%时,收获的玉米籽粒能够满足破碎率8%以下的要求。机收杂质率共调查134个样点,杂质率0.37%—5.28%,杂质率低于3%的样点有107个,占比79.85%,杂质率也随着籽粒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2013—2014年,籽粒含水率低于28.27%时,杂质率能够低于3%的国家标准;2015年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虽然较高,但杂质率均在3%以下。田间损失率共调查108个样点,变幅为0.18%—2.85%(落穗率和落粒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损失率不是影响机械收获质量的限制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籽粒含水率低于26.92%时,破碎率和杂质率分别低于8%和3%,田间损失率也符合国家标准,能够满足机械粒收质量要求。研究还发现,籽粒含水率相近的不同品种之间,机械收获的破碎率和杂质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品种固有的理化特性对机械收获质量也有影响。【结论】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粒收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籽粒含水率条件下,品种之间收获质量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年际间热量等条件的不同,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动,但通过选择适宜品种、科学安排播种和收获时间,以河南新乡为代表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完全能够保证玉米机械粒收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