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上海地区某奶牛养殖场环境样品中分离、纯化一株针对阴沟肠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vB_Ecop_S523(S523),可形成圆形、透明、边缘整齐的噬菌斑。透射电镜(TEM)观察显示,噬菌体头部直径约为58~59 nm,尾部较短,属于Podoviridae科。该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5 min,裂解量为90 PFU/感染细胞。酶切鉴定S523的核酸类型为双链DNA。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大小为39,825 bp,G+C含量为48.8%。同源进化分析显示该噬菌体属于T7样噬菌体新成员。上述结果为研究阴沟肠杆菌抑菌制剂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为指示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新噬菌体,命名为ΦSCU20。在测试的9株放线菌菌株中,仅能感染小单孢菌40027菌株和A-M-01菌株。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ΦSCU20由多面体的头部和尾部组成。噬菌体ΦSCU20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噬菌体ΦSCU20形成噬菌斑时培养基中适宜的Ca2+和Mg2+浓度分别为8 mmol/L和20 mmol/L;噬菌体ΦSCU20在储存液中适宜的pH值为8;噬菌体ΦSCU20不耐高温,经40℃保温30 min后,其活力降低到48.65%,经60℃保温30 min后,则完全失活;噬菌体ΦSCU20基因组特性研究表明,该噬菌体的基因组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为65 kb。  相似文献   

3.
以从患羔羊痢疾的羔羊粪便中分离的1株大肠杆菌为宿主菌,从污水中分离纯化1株烈性大肠杆菌特异性噬菌体φPTK,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研制一种替代抗生素的有效生物防治方法提供资源。双层琼脂平板培养后,噬菌斑呈现清晰透明、边缘光滑的圆形,直径2~3 mm。噬菌体φPTK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φPTK对大肠杆菌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 1;φPTK吸附和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为15 min,裂解期约195 min,裂解量93;噬菌体浓缩液经SDS-PAGE分析可以观察到至少6条蛋白质条带,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4~1.8×10~5,说明其蛋白质外壳至少含有6个结构蛋白;在30~90℃范围内φPTK的裂解活性均较强,30~40℃时活性最高,90℃处理90 min后仍然具有较强的活性;对酸碱的耐受力较强,p H值在5至9范围内均有较强的裂解活性,当p H值超过9后活性较低;对紫外线的耐受能力较强,经紫外线照射8 h后仍然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这株烈性大肠杆菌特异性噬菌体φPTK最佳感染复数较小,吸附和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短,裂解能力强,杀菌效果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研发成为有效防治羔羊大肠杆菌病的生物杀菌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从鸡粪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耐药性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用单层琼脂微量点板法测定其嗜菌谱范围,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对其裂解效价、最佳感染复数以及对温度、酸碱度的耐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嗜菌谱范围较广,对另外2株大肠杆菌呈现完全裂解,对1株大肠杆菌呈现弱裂解;对宿主菌的裂解效价为1.20×108PFU/ml,最佳感染复数为1;最适温度为40℃,噬菌体效价能够达到8.90×10~9PFU/ml,在80℃时即失去感染活性;p H值为5~11,噬菌体效价在106~10~9PFU/ml,p H值等于4,12,噬菌体则失去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鸡白痢沙门菌C79-13为宿主菌,从粪便样品中分离到1株裂解性噬菌体SP17,并对获得的噬菌体进行纯化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SP17噬菌斑清晰透亮,空斑直径达到5mm;最佳感染复数为0.01;该长尾噬菌体由正多面体头部(直径约60nm)和无收缩性尾巴(长约110nm)组成,对肠炎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及部分鼠伤寒沙门菌具有良好的裂解能力;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SP17的潜伏期为10min,爆发期约为80min,爆发量为80PFU/cell;在温度30~60℃、pH值4~12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这一研究提示噬菌体SP17具有应用于沙门菌防控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NDM-5阳性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DM-5基因是在动物源细菌尤其是鸡源大肠杆菌中主要流行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携带该基因的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传播能力强,被称为"超级细菌"。本研究以携带NDM-5基因的鸡源大肠杆菌SQ-C-E5为宿主菌,从污水中分离了对该细菌具有裂解作用的噬菌体,命名为vB_EcoM_Bp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绘制,杀菌试验,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测定等试验分析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其噬菌斑透亮,无晕圈,最佳感染复数为10,潜伏期为5 min,爆发期为65 min,该噬菌体在温度为30~60℃和pH为5~10时较稳定,并且噬菌体vB_EcoM_Bp5的裂解谱较广,对多株NDM-5阳性和阴性大肠杆菌都具有裂解作用。因此,噬菌体vB_EcoM_Bp5在防治携带NDM-5基因的大肠杆菌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Escherichia coli Rosetta菌株是基因克隆表达的重要宿主菌,为了探索裂解E.coli Rosetta菌体的新方法,从污水中分离到1株能裂解E.coli Rosetta菌株的噬菌体,命名为ETP-1,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裂解效率。结果表明,EPT-1在双层平板上形成直径为1~3 mm的噬菌斑;噬菌斑透明,周围有晕环;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20min,裂解期为70 min,在55℃以上以及p H值大于11时,噬菌体失去活性。在6 h内,噬菌体可裂解73%的E.coli Rosetta菌体,ETP-1裂解其宿主细胞为E.coli Rosetta菌株菌体的破碎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土壤中分离到三株链霉菌噬菌体HPA1、HPA2、HPA3,对它们的形态学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它们所形成的噬菌斑形状各不相同,噬菌体HPA1所形成的噬菌斑大小中等且透明;HPA2的噬菌斑较大,中间透明边缘模糊,似日晕状;而HPA3的噬菌斑较小,针眼状。电镜观察指出,三株噬菌体的头部外形都呈球形,但其大小和尾部长度有所不同。HPA1长尾,HPA3短尾,而HPA2无尾。它们的宿主范围较窄。除链霉菌的某些属外,它们不能侵染链孢囊及其他属的放线菌。其中HPA2对氯仿和温度的耐受力都较强,且在60℃时,仍有21%能够存活。  相似文献   

9.
以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为指示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新噬菌体,命名为φSCU20.在测试的9株放线菌菌株中,仅能感染小单孢菌40027菌株和A-M-01菌株.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φSCU20由多面体的头部和尾部组成.噬菌体φSCU20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噬菌体φSCU20形成噬菌斑时培养基中适宜的Ca2+和Mg2+浓度分别为8 mmol/L和20 mmol/L;噬菌体φSCU20在储存液中适宜的pH值为8;噬菌体φScU20不耐高温,经40℃保温30 min后,其活力降低到48.65%,经60℃保温30 min后,则完全失活;噬菌体φSCU20基因组特性研究表明,该噬菌体的基因组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为65 kb.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大肠杆菌SQ-P-E32为宿主菌,分析其对应的裂解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双层平板法,从江苏宿迁某猪场污水中分离对该菌具有裂解性的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和基因组酶切分析对噬菌体进行鉴定并命名为v B-Eco P-32,同时测定了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和温度耐受性、杀菌效力和裂解谱。结果表明,该噬菌体为短尾噬菌体科,其噬菌斑呈透明的圆形,外周无晕环;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0;潜伏期约为5 min,爆发期为55 min,裂解量为32;可耐受温度范围为30~60℃;当pH值为5~10时其效价稳定;当MOI=100.00时,其对大肠杆菌SQ-P-E32的裂解效果最好;v B-Eco P-32裂解谱较广,对猪源大肠杆菌(包括mcr-1阳性菌株)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表明,噬菌体v B-Eco P-32在控制mcr-1阳性大肠杆菌感染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桂花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桂花(Osmamthus fragrans)叶斑病病斑上分离得到叶点霉病原菌,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经鉴定该病原菌为变叶木叶点霉(Phyllosticta ghaesembillae Koorders)。同时对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H3~11条件下均适宜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合孢子萌发的为pH 9。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光照对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黑暗对孢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该病原菌可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但这些碳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只对孢子萌发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该病原菌也能利用有机氮、无机氮等氮源,最适氮源为硝酸钾,硫酸铵和氯化铵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12.
木薯单爪螨发生与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薯单爪螨是一种严重危害木薯生长和产量的害虫,对木薯产业的发展构成较大威胁。文章综述了木薯单爪螨的传播过程、危害机制、影响单爪螨危害的因素等方面,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木薯单爪螨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提出今后需在单爪螨对木薯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木薯单爪螨生物防治的菌株侵染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搭配利用合适的单爪螨天敌组合进行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三裂叶豚草的生长群落,分析三裂叶豚草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8-05-28-06-28,利用样方法,调查沈阳东陵公园附近公园(5个样点)、农田(3个样点)、高速公路附近(4个样点)、桑园(4个样点)和路边(4个样点)5个生境中,三裂叶豚草分布样点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所调查生境分布样点中,共有杂草28科71种,其中以菊科、藜科、蓼科居多。从发生频率10%的34种杂草在前2个主成分上的负荷量可以看出,影响三裂叶豚草的主成分因素是人为干扰程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可知三裂叶豚草是喜干扰且适宜生活在土壤水分含量较大的生境内,据此将分布样点分为3个聚类群。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三裂叶豚草的重要值升高,同时样方中物种的丰富度随三裂叶豚草重要值的增大而下降,说明在不同生境中,三裂叶豚草的大量滋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结论】三裂叶豚草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具有破坏作用,故在防除三裂叶豚草时,首先应严把植物检疫关,同时应加强生态安全宣传和生态学教育,以建立生态安全的人类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烟蚜天敌的利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是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在全国各烟区普遍发生,主要通过刺吸寄主汁液和传播病毒造成危害。对烟蚜主要天敌的研究利用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从天敌保育的角度,阐述了保育生物防治这策略在烟蚜防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诱导因素及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条件和生态因子试验表明,PD为绿粘帚霉产厚垣孢子的最佳培养基,厚垣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光照、振荡、pH 3、30℃,在此条件下可完全抑制其分生孢子的产生,并在1周内可产生厚垣孢子8.00×106个/mL;厚垣孢子萌发试验显示,25℃、pH为6~8为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最佳萌发条件,48 h时可达90%以上的萌发率,在5℃下贮存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6.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国洲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5):472-475,480
对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认为生物农药大有发展前途,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生物农药的方向和侧重点。  相似文献   

17.
切割潜蝇茧蜂是寄生橘小实蝇的重要内寄生蜂,为中国新纪录种。在室内(25±1)℃、(70±10)%相对湿度条件下,对切割潜蝇茧蜂的形态、习性、最适寄主日龄、实验种群寄生率、性比与每雌产卵量等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切割潜蝇茧蜂多产卵于橘小实蝇的l-2日龄幼虫体内,平均世代历期27.4 d,室内平均寄生率达18.02%,雌雄性比1∶1.426;成蜂寿命15-33 d,雌蜂寿命长于雄蜂,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时间持续0.5-3.0 m in,交配后1-2 d即可产卵,每雌一生产卵50-85粒,每雌每日卵量呈波动减少现象。该蜂可用体积分数为20%蜜水补充营养,成虫具有正趋光性、孤雌生殖和过寄生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寄生蜂的大量饲养以及橘小实蝇的生物防治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缨小蜂分类研究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缨小蜂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缨小蜂科Mymaridae,是一类常见的个体微小的寄生蜂,也是农林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缨小蜂的分类研究历史、生物学特性及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野外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研究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 (Leech,1889)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宽尾凤蝶在华南地区一年发生2代,全变态,幼虫常为5个龄期,以蛹越冬,一个生命历期为58~69 d,野外成虫主要出现于每年的4~5月和6月底~8月初,自300~1500 m海拔的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中均有分布;卵散产,幼虫具拟态、警戒色等保护性状,低龄期与高龄期保护性状差异明显,蛹具拟态等保护性状.  相似文献   

20.
水葫芦生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分离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光照、温度、pH、湿度和介质对水葫芦生防真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和光暗交替处理有利于该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处理对产孢量无显著影响。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 ̄35℃;菌丝生长、产孢最适温度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5℃。该菌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为5.0 ̄9.5;最适生长pH为5.6 ̄6.0;最适产孢pH6.6、7.5;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3.6 ̄8.0,最适pH5.0、6.6。在相对湿度为75% ̄100%和水滴中,孢子均可萌发,最适湿度90% ̄100%。玉米粉、1%蛋白胨等介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