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联二幅     
岳州淄湖含膏 佐膳用茶,公主文成传汉俗; 含膏贺喜,岳州贡品入西疆。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1982年第1期发表我写的“唐代的茶叶产区”后,受到了各地一些读者的注视,曾有多人来函要求提供新的情况。为了探索唐代茶叶产区的全貌,实有进行补充和修正的必要,故将近年来考证所得提出。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唐代有43州郡产茶,云南省未著录。我前文“后记”中补充有夔州、归州、溪州、饶州、庐州、怀州(又称河内郡,刊误为河南郡),以上六个州是唐朝廷规定有贡茶的。此外,尚简略提出有岳州、江州、处州、嘉州、利州、茂州、洋州、浔州、柳州、循州。总计补充了十六州。其中如岳州“(氵邕)湖”茶,唐·裴汶《茶述》载明是贡茶。江州,白居易被贬为州司马时,曾写有多首  相似文献   

3.
文献表明,福州在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唐·李肇《唐国史补》“:福州有方山之露芽。”方山在何处?早时有人认为“方山就是今之鼓山”,但《八闽通志》载“:(茶)福州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岗山尤盛。”可见鼓山、方山有别,方山不是今之鼓山。近来又有人认为“,失传了千年的贡茶‘方山露芽’的故乡,就在福州长乐航城镇泮野村”。可是《长乐县地名志》并无记载“方山”这一自然实体或村名,亦即长乐无“方山”这一地名;并且,泮野村系位于福州的东南,与古籍记载…  相似文献   

4.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方山露芽是唐时福州名茶。李肇《唐国史补》云:“福州大山有露芽。”《三山志》云:“唐宪宗元和间(公元806~820年)沼方山院僧怀晖德麟殿说法,赐之茶,怀晖奏日: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陆羽《茶经》(公元760年前后)亦注有:“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唐时方山茶称为“方山露芽”已出名久矣。至于“方山露芽”出于何地,产于何时,有必要加以考证。查《三山志)记:方山“山在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闽都别记》云:“五虎山,在清廉里,一名方山,远望端方如几,故名,中…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1 普洱茶药理作用的历史记载普洱茶能够名扬中外,主要是因为它的神奇功效。古代就有许多著作记述了普洱茶的药理作用。在云南普洱茶区就有孔明用普洱茶给士兵治疗眼睛疾病的传说。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编《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怯热疾。”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泄。”在其卷六《木部》中又…  相似文献   

7.
福州鼓山半岩茶在唐朝就负盛名。它的品质之优良如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所指,“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福州在唐代鼓山半岩茶与方山露芽一样,属当朝名荼,早已出名。见《李肇·唐国史补》。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地点变迁、史料的欠缺,福州这二处历史名茶早巳绝迹,至今要探寻其准确茶园地点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8.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9.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点》中开头就说:"点茶不一,……"古时,来客请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末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点,就是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点茶,犹泡茶。宋·苏轼《送南屏禅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一边自点茶来吃了。"点茶是泡茶技艺之,与"煎  相似文献   

10.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1.
陈新森 《中国茶叶》2012,(12):18-19
一、磐安茶历史上曾是贡品 磐安历史上曾属东阳,1938年设县,1958年又并入东阳,1983年复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磐安悠久的产茶历史。在晋代,就有许逊道士在境内研制“婺州东白”,并四处施茶游说的传说。唐代历宝元年(825),李肇的《国史补》载:“风俗贵茶……婺州有东白”。  相似文献   

12.
德阳市产茶历史久远,西汉开始种茶,五代时期开始了名茶生产。据宋《东斋记事》卷四载:“蜀茶名者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咪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另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有什邡杨村茶产于西山区,设有买茶场。”又据清乾隆版《什邡县志》载:“高景关内三河地产茶,味盛清香。《华阳国志》载:“什邡山间产美  相似文献   

13.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乎--唐宋两朝茶叶生产营销状况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拜读一些书刊 ,有这么一种论点 ,即“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我认为这种提法与史实悖异 ,很不确切。本文拟就唐、宋两朝茶叶生产营销的发展与兴盛 ,分四个方面的问题加以剖析。1 茶叶产区唐朝 :根据《茶经·八之出》所载 ,唐朝茶叶产区分布在 8个道 4 3州 4 4县 ,遍及今河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 1 3省。但根据我搜集到的唐朝诗歌传记等史料 ,认为《茶经》所刊产区显然不全 ,特补充 2 6州 ,即 :扬州、升州、温州、庐州、池州、江州、饶州、信州、永州、朗州、岳州、溪州、潭州、辰州、归州、施州、洋州、夔州、忠州、渝州、涪州、嘉…  相似文献   

14.
常敏毅 《茶叶》2005,31(3):189-190
茶与医药保健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代的《广雅》一书中便记载道“剂巴间采茶作饼,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捣末置蓖器中。以汤沃复之,用葱姜笔之,其饮醒酒”。对茶叶的产地、制作,用法及功效等都有涉及。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已经把茶和医药保健的经验系统化及理论化了。到了现代,可以说茶的普及几乎都和保健有关。茶的全球性的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医药科研和产品开发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15.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16.
早在唐朝,福州就以方山茶著名。五代、十国时,闽宫人有采摘甘露堂前两株茶的新芽,在甘露堂设倾筐会的活动,清侯官人林直《闽宫词》十首中的第四首云:“绿树婆娑甘露堂,春来相约会倾筐;建州闻有茶膏贡,可似新芽入焙香?” 明朝弘治年间,产茶已“福州诸县皆有之”。到清朝,福州是花茶和米砖茶的中心产地,是茶叶贸易的重要港口。明、清两代,写福州茶事的诗尤多,闲集数事拾缀成篇,公诸同好,冀有所增益也。 鼓 山 茶  相似文献   

17.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8.
(续)三、采摘天气陆羽《茶经》有“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古人强调保持茶芽的鲜度,所以认为采茶必须在“日出之前”,如《北苑别录》说:“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  相似文献   

19.
茶具答问     
四、我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茶具的内容有哪些变化? 在奴隶制时代,也即我国茶具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茶具主要包括煮茶、饮茶和贮存茶叶的这三部分器具。大概到奴隶制末期,或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制茶发展为以蒸压成饼茶为主,如三国时《广雅》所说:“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灸令色赤,持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这时茶具除早期的三种内容之外,又增添了一种如杵、臼之类的碎茶器具。  相似文献   

20.
建盞(续)     
五、地位 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得到上至皇帝、高官重臣,下至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和歌咏推崇,双双入贡,辉煌鼎盛于宋、元时期。同时,建盏和建茶还被大量销往日本、高丽(朝鲜)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为国人争得荣耀和财宝。 (一)皇帝与文人的推崇 宋徽宗《大观茶论》(1107年)中写道:“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在“盛世之清尚”的氛围中,虽有了“名冠天下”的“建茶”,但应配何种茶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这种盏正是时任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茶录》所进言之建盏:“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官至尚书都员外郎的梅尧臣(1002~1060年)茶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东坡《送南屏谦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