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以中部典型欠发达地区的黄冈市为例,深入阐述其生产发展的现状,剖析原因,并对此提出若干对策措施,为中部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和相关的几个问题 1、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表述。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简述20个字,既有手段:生产发展;也有目标:生活宽裕。既有看得见的村容整洁,也有感觉得到的乡风明,更有制度保障: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3.
方敏 《福建农业》2006,(12):4-5
一、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的农业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弱质产业问题,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限制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单纯依靠农业无法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国的农村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公共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规划,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和总结情况,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等方面的探索与思考,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邹晓红  尹奎杰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38-18939
分析了保障农民权益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自由、平等、教育和就业中的权益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提出了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维护和保障农民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是农民世代生存、生活与生产的根本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面貌自然与广大农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只有实现对农民素质的有效提升,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农民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将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水平程度,并将会对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与效益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据此,本文对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联系性展开了深入探究,并最终提出了一些关于提升农民素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通州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农民为建设和受益主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为导向、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开展,要以"三个层次"、"四个类型"为总体布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李艳  李勃  杨庆贵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6):36-36,51
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70多年间,农村发生了“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土地联产承包”等重大事件。今天,党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提出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发生在中国农村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势必带来农民的富裕、农村的文明和农业的高度发展。80多年前,中国兴起过一场旨在通过兴农办学,提高农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乡村建设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多达600多家,建立了各种实验区1000多处,通…  相似文献   

10.
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89-9691
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并以湖北曾店镇大汪村为例,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最后,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苑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4):12-13,41
新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改造传统农民,使之成为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新品质的现代劳动者。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技能培训,推进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增强民主法制观念,营造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及省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最大政策,我省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06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年增长6%。全省20多个县农  相似文献   

13.
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就如何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进行探讨,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45-24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把知民意、化民忧、解民愁、暖民心作为日常性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有利因素,鼓励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阐述人本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到来。在当地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残中。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也暴露出力量单一、根基不稳、表面工作流行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关键就在于: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培养建设生力军,形成党、政、民舍力,进而在实现增收的基础上开展涉及福利、民主政治以及社会保障的全方位、深层次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必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农民的教育问题,解决当前农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进,需要创新思路,找准切入点,结合地区实际,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努力做出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点考虑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对农村发展而言,农民既是受益主体,也是创造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福建农业》2006,(2):1-1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充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特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时农付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提取、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彭博 《吉林农业》2011,(6):56-57
吉林省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放松,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积极努力、共同奋斗,不仅实现了试点阶段开好局、起好步,而且目前正朝着深入实施、扎实推进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有序的特点。文章浅谈了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