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饲料配方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出适合饲养梨小食心虫的最佳饲料配方,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于26±0.5℃,RH 70%±10%,光照周期15L∶9D,光照强度4800 lx的ZPQ-280B型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饲料配方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4种人工饲料中,配方1(玉米粉75 g、大豆粉75 g、酵母粉30 g、番茄酱198 g、抗坏血酸3 g、胆固醇0.1 g、山梨酸1 g、尼泊金甲酯2 g、琼脂14 g和蒸馏水700 g)的饲养效果最好,用配方1饲养梨小食心虫,其发育历期最短,幼虫至成虫阶段的发育历期为21.09 d;存活率最高,幼虫-成虫阶段的存活率为88.86%;单雌产卵量最多,为50.1粒.♀-1。配方1可用于梨小食心虫的大量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工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同配比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寻找适宜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较好人工饲料配方,为其室内饲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不同的人工饲料营养成分及配比,经过预试验,从配制的9种人工饲料中选出4种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较好的配方,通过测定存活率、发育历期、幼虫质量、蛹质量、成虫寿命、生殖力等指标,观察不同配方饲料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取食配方Ⅳ的试虫存活率、幼虫质量、蛹质量、雌虫寿命、成虫生殖力、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等指标均较取食配方Ⅰ、配方Ⅱ、配方Ⅲ的试虫显著提高(P<0.05),发育历期、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在供试的4种人工饲料中,按照配方Ⅳ配制的人工饲料适宜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可用于梨小食心虫的实验室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3.
探讨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为科学预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的季节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0.5)℃,RH(70±10)%人工气候箱中,研究15L∶9D、14L∶10D、13L∶11D、12L∶12D和11L∶13D 5个光周期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幼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P0.05),12L∶12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短、成虫寿命最长,产卵量最高;13L∶11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长;11L∶13D条件下成虫寿命最短,产卵量最低。但成虫产卵前期无显著差异(P0.05)。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索利用不同器皿及饲养密度在室内饲养梨小食心虫,寻找最适的饲养容器和饲养密度组合,为室内大量饲养梨小食心虫提供参考.选用不同饲养容器(1 cm×10 cm试管,2 cm×15 cm试管和d=10 cm、h=5 cm圆盒)、不同大小的饲料(长方体:0.7 cm×0.7 cm×2 cm,1.4 cm×1.4 cm×3 cm...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补充不同营养对梨小食心虫成虫寿命和生殖的影响,为梨小食心虫的人工饲养及其种群动态的准确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为(26±0.5)℃、湿度(RH)为(70±10)%、光照LD15∶9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以6种不同营养物和蒸馏水作为补充营养,对梨小食心虫进行饲养,每天观察并记录成虫的产卵、存活及卵的孵化情况。【结果】取食5%蜂蜜水处理成虫的产卵前期最短,显著短于取食5%白糖水处理外的其他处理;以取食糖醋酒液处理成虫的产卵期最长,显著长于取食蒸馏水和2.5%蜂蜜+2.5%红糖混合液的处理;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以取食5%蜂蜜水的成虫最高,分别为71.20粒和95.56%,而以取食蒸馏水的成虫最低;取食蒸馏水的雌雄虫寿命最长,取食5%红糖水的雌雄虫寿命最短。取食5%蜂蜜水、糖醋酒液和5%白糖水处理的产卵高峰出现最早,均发生于雌虫羽化后的第6天。【结论】供试6种补充营养对梨小食心虫的繁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成虫饲养密度对梨小食心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为梨小食心虫的室内继代饲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梨小食心虫,在雌雄比1∶1条件下,分别设置5,10,15,20和25对5个饲养密度,较系统地观察雌雄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后代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饲养密度为15对时,雌成虫寿命显著低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雄成虫寿命,雌成虫寿命极显著低于雄成虫。饲养密度为5对时,产卵前期显著高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产卵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梨小食心虫产卵期无显著差异。饲养密度为5对时,单雌产卵量显著低于饲养密度为10对、15对和25对下的单雌产卵量。在不同饲养密度下,梨小食心虫后代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其单雌日产卵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饲养密度为10对、15对、25对时,其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高于饲养密度为5对时的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回归分析表明,饲养密度(x)与总产卵量(y)之间的关系符合S型曲线方程。【结论】梨小食心虫成虫寿命因不同的饲养密度和性别而异,在500mL烧杯空间内,以饲养密度15对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掌握梨小食心虫产卵选择特性,本试验分别研究了田间自然条件和室内饲养条件下该虫的产卵选择特点,并进行了相关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田间和室内产卵具有明显的方位和层次选择特点。就方位而言,梨小食心虫偏嗜东方和北方产卵,且该现象在室内更为明显。就层次而言,该虫在田间折梢危害随树冠高度的降低而降低,数量比例符合方程y=29.5053x-25.6772(R~2=0.994 4),表现明显线性特征。室内主要在柱形玻璃筒顶部产卵,落卵密度分别为侧面和底部的8.63倍和14.46倍;按照高度将柱形玻璃筒侧面分为3个层次,落卵密度随高度降低递减,上部分别是中部和下部的9.94倍和39.75倍,其数量比例符合方程y=0.0054e~(1.8397x)(R~2=0.977 3),表现指数增长特征。综合比较可知,梨小食心虫田间和室内均偏嗜东方和北方上部产卵,该结果可为桃园梨小食心虫防治及室内饲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梨小食心虫监测调查中存在的人工分类计数费时、费力且误差较大的问题,基于RetinaNet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构建了一种普适性更广的梨小食心虫智能识别计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RetinaNet目标检测模型对黏虫板上梨小食心虫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95.93%,平均计数准确率达95.62%,且该方法对拍摄条件要求低,普适性广,优于Faster R-CNN目标检测模型,完全可以在梨小食心虫监测调查中替代人工进行分类计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桃小食心虫的潜在生命力,并为人工饲养桃小食心虫提供参考依据,在温度25(±1)℃、相对湿度80%、光照15 h条件下,对桃小食心虫的种群动态和繁殖动态进行观察研究,组建特定年龄生命表.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为31.53,周线增长率为1.1102,内禀增长率为0.1045,净增值率为39.15,世代平均周期为35.25 d,种群倍增时间为6.6325 d,在桃小食心虫蛀果之前防治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为给梨小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对梨小食心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17~29℃、相对湿度(70±7)%和光周期15h∶9h(光照∶黑暗)的条件下,测定了梨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了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0.39℃和59.84℃.d、9.95℃和200.43℃.d、10.97℃和140.82℃.d、9.80℃和448.08℃.d。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自制的饲养器具,建立了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方法。将野外采集的幼虫饲养在自制装置中,(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用滤纸收集蛹,用葱白片收集卵。采用此法饲养的韭菜迟眼蕈蚊可顺利完成生活史,其孵化率为91.0%~94.2%,幼虫的存活率为86.4%~92.0%,化蛹率为82.0%~87.6%。本方法节省人工和饲养空间,可有效实现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批量繁殖。本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其它根蛆类昆虫的饲养。  相似文献   

12.
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50 d人工饲养,达氏鳇稚幼鱼全长达到(22.16±1.34)cm,体质量达到(38.85±5.23)g;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289t-4.7875,R2=0.998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0.278 cm,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5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2808 e0.0554t,R2=0.9644,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729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2.081%;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11L2.6495,R2=0.9978,幂指数小于3,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两种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消化系统显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为23℃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鼎湖山金线兰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组培幼苗为材料,比较自然栽种条件下5种基质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鼎湖山金线兰人工种植的适生条件。[结果]泥炭土-珍珠岩(4∶1,V/V)或泥炭土-沙子-木屑(3∶1∶1,V/V/V)混合基质适宜于金线兰的生长,幼苗成活率达到97.6%~94.3%,植株高度、单株叶片数和叶质量状况良好。结合试验地小环境自然气候变化情况,初步得出鼎湖山金线兰栽培适温为23~28℃,相对湿度在90%左右,适生pH约为4.75,栽培时设置遮阳网,基质不宜过湿。[结论]该试验对鼎湖山金线兰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鼎湖山金线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探索小头端菱形藻(Nitzschia capitellata Hust.)作为优质饵料、生物能源的潜能,在室内条件下对小头端菱形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氮磷比等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方法]设定不同光照度梯度,在相同营养、温度(25±1)℃以及光周期(12 h/12 d)下进行培养,筛选得出最适光照强度,其次将氮磷比设置为5∶1、6∶1、7∶1和8∶1,置于相同条件进行培养。[结果]在3000 lx的光照度下,小头端菱形藻的藻比增殖率和现存量最高,分别为0.51 d-1和7.97×104 cells/ml。在氮磷比为6∶1条件下,小头端菱形藻生长最佳。[结论]小头端菱形藻的最适光照度为3000 lx,最适氮磷比为6∶1。  相似文献   

16.
以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为寄主,室内繁殖扁股小蜂,观察扁股小蜂寄生和繁殖能力,评价人工大量繁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幼虫发育速度、幼虫平均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平均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达到或优于天然饲料,可替代天然饲料大量饲养寄主。在人工繁殖条件下寄主被寄生率达97.19%。在26.0±0.5℃时,扁股小蜂完成一个世代仅需约13 d,成蜂产卵率达95.05%,单雌平均产卵量为35.25粒。2日龄蜂蛹在8.0±0.5℃条件下贮藏2周,其羽化率为91.57%,产卵量为30.74粒,成虫寿命为11.05 d。可实现扁股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7.
采取自然排放(A组)、解剖取卵人工受精(B组)、阴干加流水刺激催产(C组)3种处理方法,将所获得西施舌的受精卵发育成直线铰合幼虫,以微藻为饵料,在室内条件下,幼虫放养密度0.2ind/mL,经9d~12d培养,观察其发育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变态率。试验结果表明,A组、B组、C组9日龄幼虫平均壳长272.00μm±18.04μm、239.60μm±19.97μm、260.00μm±20.07μm。日平均壳长生长速度21.11μm/d、17.51μm/d、19.78μm/d。平均壳长A组与C组、C组与B组差异显著(F=9.06,P0.01,n=30),A组、C组与B组差异极显著(P0.01);A组、B组、C组9日龄幼虫成活率50.00%±4.82%、37.00%±6.64%、42.86%±3.57%(F=6.00,P0.05,n=3),A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B组差异极显著(P0.01);A组、B组、C组幼虫变态率51.33±6.05%、35.77±10.55%、40.59±3.19%(F=8.58,P0.05,n=3),A组、B组差异极显著(P0.01),A组、C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以铺地竹Sasa argenteastriatus侧芽为材料,研究其试管繁殖技术。结果表明:铺地竹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Murashige and Skoog) + 3.0 mgL-1BA(6-苄基腺嘌呤),增殖系数为5.26;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 + 5.0 mgL-1IBA(吲哚丁酸);试管苗移栽到泥炭、蛭石、珍珠岩体积配制比例为1 ∶ 1 ∶ 1的基质中,成活效果高达95%。图2表2参15  相似文献   

19.
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室内饲养技术及安徽大别山地理区系茶毛虫的生物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茶毛虫的人工饲养及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利用水培茶枝饲养技术,茶毛虫在(25±0.5)℃,70%~80%相对湿度,L:D为12:12的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够很好地生长繁殖。雌雄成虫在羽化时间上存有差异,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平均早2.3 d,整个羽化期有2个高峰。同日羽化的雌雄蛾配对产卵量率达70%以上,远高于40%不同日羽化配对的产卵率。研究证明,提高同日羽化雌雄蛾配对率是茶毛虫室内饲养技术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巴氏钝绥螨对腐食酪螨的捕食作用并评价其控螨效果。[方法]研究了巴氏钝绥螨雌成螨在(25±1)℃、RH(80±5)%、光暗周期为16∶8 h的试验条件下对腐食酪螨各螨态的取食选择作用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巴氏钝绥螨对腐食酪螨不同螨态的嗜食性显著不同,对腐食酪螨的卵和幼螨都有较强的取食选择性,选择系数分别为1.20和1.36;而对成螨的捕食选择性较小,选择系数为0.44。在一定的腐食酪螨密度范围内,巴氏钝绥螨雌成螨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巴氏钝绥螨雌成螨对腐食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方程为:1/Nα=2.260×(1/Nt)+0.069,属于HollingⅡ型。[结论]为巴氏钝绥螨的保护利用及害螨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