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tlr4基因对羊肠道主要细菌数量的影响,评价转基因羊tlr4的生物安全性。【方法】收集15只转基因羊tlr4和15只非转基因羊的粪便样本,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分析转基因羊tlr4和非转基因羊肠道中主要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传统培养法的结果表明,转tlr4基因对羊肠道中大肠杆菌(E.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粪肠球菌(Enterococcu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数量上转基因羊tlr4和非转基因羊的差异不显著(P0.05);qPCR法的结果表明,转tlr4基因对羊肠道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Bacteroides)和粪肠球菌的数量亦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显示抗病基因tlr4处理对羊肠道主要细菌基本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RIA法测定6~15月龄的半细毛绵羊血清中TSH和T_3、T_4含量的季节及昼夜变化表明,8只绵羊血清中TSH的年平均含量为9.193士2.24μIU/mL。7只绵羊血清中的T_3和T_4年平均含量为1.216士0.49和58.110士11.05ng/mL.幼龄绵羊血清中TSH和T_3、T_4含量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同步平行变化,并与外界气温呈负相关。除T_3夏秋两季含量较接近,无明显差别(P>0.05)外,3种激素其它各季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3种激素的年均值昼夜变化,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差异显著(P<0.05或<0.01)。各季节昼夜含量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绵羊血清中3种激素含量在多数个体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波尔山羊与关中奶山羊级山羊级进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一代(F1)羊与波尔山羊的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1,2,3月龄F1代羊的体重比同龄波尔山羊高,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F1代羊的体尺指标明显大于同龄波尔山羊,其中胸围差异显著(P〈0.05)。杂交二代(F2)羊与纯种波尔山羊相比,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与同龄F1代羊相比,1、2、3月龄的体重,体尺指标差异显著(P〈0.05),杂交三代(F3)羊的体重体尺均大于同龄波尔山羊,趋同于同龄F1代羊。波尔山羊与关中奶山羊的F1代羊日增重均高于同龄波尔山羊,F2代羊的日增重比同龄波尔山羊稍高,与同龄F1代羊相比,其日增重速度明显低于同龄F1代羊。F3代羊的日增重基本与同龄波尔山羊一致,说明波尔山羊与关中奶山羊杂交,其后代羊在生长发育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F1代羊生长发育速度快,而F2、F3代羊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在F1代进行横交固定,是培育高生产性能的肉用山羊新品种(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DGGE-cloning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GTS40-3-2、ZB及常规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在成熟期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GTS40-3-2和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抗虫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ZB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克隆测序结果表明,4种大豆根际土壤固氮细菌主要隶属于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蓝藻纲和一些未知细菌类。相对于不同大豆品种对固氮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耐草甘膦CP4 epsps基因的导入并没有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肠癌患者50例,根据麻醉深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术中Narcotrend麻醉深度为D_2亚级,而对照组患者麻醉深度D_0亚级;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后5min (T_1)、开腹时(T_2)、关腹时(T_3)、气管拔管时(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S_PO_2变化,并检测术后72h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2组患者T_1和T_2时MAP、HR显著低于T_0时(P0.05),T_3时MAP和HR与T_0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_4时MAP、HR显著高于T_0时(P0.05),S_PO_2在各时点无显著性差异。2组间各时点的MAP、HR、S_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组患者术后72h的NE、FIB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NE、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 2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D_2亚级麻醉深度可降低老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是安全适宜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6.
山羊转基因克隆胚在体内和体外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体内/外成熟卵母细胞、体内/外培养系统、输卵管液和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对转基因克隆胚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内/外成熟卵母细胞对转基因克隆胚各阶段发育率无显著影响。体内/外培养系统中,转基因克隆胚2~3-细胞、4-细胞、8-细胞发育率差异不显著;16-细胞和桑/囊胚发育率差异显著。对照组和20%输卵管液中,转基因克隆胚2~3-细胞、4-细胞、8-细胞发育率均显著高于50%输卵管液;在20%输卵管液中16-细胞的发育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输卵管液。转基因克隆胚在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和SOF培养系统中培养,2~3-细胞和4-细胞发育率无显著差异;8-细胞、16-细胞和桑/囊胚的发育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人乳铁蛋白(human lactoferrin,h LF)基因的整合对转基因山羊代谢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日期相近,饲养条件相同,健康、无病的转h LF基因山羊(试验组)30只,非转基因山羊(对照组)20只,公、母各半,分别在不同时期检测血液常规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等,血液生化指标直接胆红素(DBIL)、肌酐(CREA)、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尿素等,并对指标进行品种(转h LF基因羊和非转基因羊)和性别间的比较分析。[结果]各时期转h LF基因羊与正常非转基因羊的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差异均不显著(P0.05),18月龄雄性转h LF基因羊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羊(P0.05)。各时期性别间的比较结果显示: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等指标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项生化指标在各时期的转基因羊和非转基因羊之间、性别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h LF基因对山羊的代谢和血液学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浓度缺铁水培条件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植株叶片和根系Ca2+、Mg2+、Ni2+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Fe2+浓度为1μmol.L-1时,转番茄铁载体蛋白基因(LeIRT2)八棱海棠株系叶片中Mg2+的含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株系,而根系Mg2+的含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株系;该浓度下转基因株系根部Ni2+含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株系,叶片中Ni2+含量与非转基因株系无显著差异。Fe2+浓度为10μmol.L-1时,转基因株系叶片和根系Mg2+、Ca2+的含量与非转基因株系无显著差异。Fe2+浓度为1μmol.L-1时,转基因株系叶片和根系Ca2+的含量与非转基因株系无显著差异。无铁条件下在叶片和根系中Ca2+、Mg2+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设施果桑的灌溉制度,以果桑品种"大10"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漫灌水量(T_1组,4000 m3/hm3/hm2)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滴灌水量处理[常规漫灌水量的85%(T_2组)、70%(T_3组)和55%(T_4组)]对果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T_1相比,T_2处理下果桑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显著提高,T_3处理下果桑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无显著差异,T_4处理下果桑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显示,叶绿素、叶片重、株产量、叶宽、氮含量、水分利用率、叶长在PC_1上有较高的负荷,累积贡献率为86.378%;横径在PC_2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为99.4%;综合得分和贡献率乘积之和显示,不同滴灌水量对设施果桑生长特性及产量指标影响排名依次为T_2>T_3>T_1>T_4。由此可知,江西地区设施果桑的滴灌水量宜控制在2800~3400 m2)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滴灌水量处理[常规漫灌水量的85%(T_2组)、70%(T_3组)和55%(T_4组)]对果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T_1相比,T_2处理下果桑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显著提高,T_3处理下果桑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无显著差异,T_4处理下果桑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显示,叶绿素、叶片重、株产量、叶宽、氮含量、水分利用率、叶长在PC_1上有较高的负荷,累积贡献率为86.378%;横径在PC_2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为99.4%;综合得分和贡献率乘积之和显示,不同滴灌水量对设施果桑生长特性及产量指标影响排名依次为T_2>T_3>T_1>T_4。由此可知,江西地区设施果桑的滴灌水量宜控制在2800~3400 m3/hm3/hm2,该滴灌水量栽培下可节约用水量15%~30%,并提高果桑产量19.30%~35.6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利用华北平原南部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该区域光、温、水、土资源的优势,于2016年6月—2019年6月以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T_1)、大豆-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T_2)、花生-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T_3)、甘薯-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小麦(T_4)4种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经济价值为考核依据,用等价代换法对不同作物产量进行等价转换,并运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这几种模式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作物等价产量(E_(GY))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_3模式的光能利用率(RUE)、积温生产效率(PE_(GDD))、水分利用效率(WUE)皆为最高,分别为0.78%、5.37 kg/(hm~2·℃)、28.05 kg/mm;T_1模式仅次于T_3模式,RUE、PE_(GDD)、WUE分别为0.61%、4.82 kg/(hm~2·℃)、25.28 kg/mm。对作物E_(GY)及自然资源的相关分析可知,E_(GY)与PE_(GDD)、WUE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地利用率(LUE)呈显著正相关;进而以E_(GY)为母系列,自然资源利用率为子系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各种资源利用效率关系为PE_(GDD)WUELUERUE。综上所述,积温生产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而T_3模式与T_1模式的整体自然资源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抗真菌转基因水稻七转39、E90、E10及其相应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占为材料,通过温室模拟试验,评估了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供试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相应非转基因水稻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相比则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早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单峰变化趋势,细菌、放线菌的峰值出现在7月,真菌的峰值则出现在6月;晚稻根际土壤细菌数量9月相对较多,10、11月逐渐下降,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细菌类似.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转植酸酶玉米10TPY005、非转植酸酶亲本玉米为试材,于2011年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以及秸秆还田期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同一种微生物数量在转植酸酶玉米、非转基因玉米及空白对照中基本相同;不同细菌菌群在不同时期内数量变化情况不同:氨化细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明显高于秸秆还田期,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及好气性固氮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明显低于秸秆还田期;整个生育期和秸秆还田期转植酸酶玉米3种群落特征参数(优势集中性、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高于非转植酸酶玉米,同时生育期内3种生物群落特征参数也明显高于秸秆还田期。  相似文献   

13.
用转Bt基因抗虫棉秸秆和非转基因棉花秸秆分别处理同种土壤,在不同时期分析土壤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毒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棉花秸秆处理之间及其与对照之间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没有差异;两个棉花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而以非转基因棉花秸秆处理的酶活性略高一些,但两者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以非转基因棉花秸秆处理的土壤毒素略强一些,而转Bt基因抗虫棉秸秆处理与对照相差不大,说明转Bt基因抗虫棉秸秆不会增加土壤的毒素。因此,转Bt基因抗虫棉残留物对土壤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活性及毒素没有明显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宋辉  李卉  王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82-84
[目的]检测慢病毒对普通山羊、克隆奶山羊和转基因克隆奶山羊的作用.[方法]采用慢病毒作为载体感染普通山羊、克隆奶山羊(♂12001)和转基因克隆奶山羊(♀12003)体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检测慢病毒对3种山羊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感染后的3种体细胞在感染前3 d,细胞大量凋亡,4~7 d筛选出的细胞大量增殖.未经慢病毒感染的3种细胞接种2 d后数量开始明显增加,第25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57天进入平台期,呈现典型的"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停滞期"生长模式.[结论]慢病毒对细胞有毒性作用,会引起细胞大量凋亡.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水稻生长期几种重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Bt水稻汕优63及其非转基因亲本汕优63不同生长期几种重要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转Bt基因水稻的生态学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代谢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在抽穗期,Bt水稻和非Bt水稻茎秆和叶片中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大部分生长期,Bt水稻和非Bt水稻氮、磷和硅的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它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和磷的含量在拔节期之后均呈下降趋势,而硅的含量则随水稻的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在水稻生长前期,Bt水稻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比非Bt水稻低,但在后期比非Bt水稻高,且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Genetically modified wheat has not been commercially utilized in agriculture largely due to regulatory hurdle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transformation methods. Development of marker-free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will help to facilitate biosafety evaluation and the eventual environmental release of transgenic wheat varieties. In this study, the marker-free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previously obtained by Agrobacterium-mediated co-transformation of double T-DNAs vector were identifi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in the T_1 generation, and their genetic stability and agronomic traits were analyzed in T_2 and T_3 generations. FIS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gene often integrated into a position at the distal region of wheat chromosomes.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the GUS transgene was stably inherited in the marker-free transgenic plants in T_1 to T_3 genera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ronomic traits or grain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in T_3 gener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small variation in spike length and grains per spike in a few lines. The selection marker of bar gene was not found in the transgenic plants through T_1 to T_3 generations. The results from this investigatio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marker-free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achieved through the co-transformation of double T-DNAs vector by Agrobacterium in agriculture after biosafty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国家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对转双价双Bt基因(Cry1Ac+Cry2Ab)抗虫棉栽培地生存竞争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转双价双Bt基因棉花与对照赣棉11相比,各生育期株高生长具有显著竞争优势,优势值3.48~4.75 cm;吐絮期棉覆盖度竞争优势超对照46.77个百分点,达显著水平;产量竞争力优势籽棉超对照1 013.85 kg/hm2,皮棉超对照433.20 kg/hm2,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发芽率竞争优势极显著,超过对照2.75个百分点。与非转基因常规棉相比,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生存竞争能力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8.
转双价基因棉SGK321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更好地监测转基因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转双价(Bt+CpTI)基因棉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线虫密度、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和常规棉石远321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5个还田量:不还田(对照)、半量还田1.0 g·kg~(-1)(2250 kg·hm~(-2))、全量还田2.0 g·kg~(-1)(4500 kg·hm~(-2))、1.5倍还田量3.0 g·kg~(-1)(6750 kg·hm~(-2))、2倍还田量4.0 g·kg~(-1)(9000 kg·hm~(-2)),取棉花蕾期和花铃期土壤进行线虫分离鉴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秸秆不还田时,两个棉花品种土壤线虫密度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后,SGK321土壤线虫密度仅在蕾期3.0 g·kg~(-1)还田处理时高于石远321,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土壤中鉴定出线虫19科34属,其中食细菌性线虫(Bacterivores)13属,食真菌性线虫(Fungivores)3属,植食性线虫(Plant-parasites)11属,杂食/捕食性线虫(Omnivores-predators)7属。常规棉石远321土壤中鉴定出线虫19科37属,其中食细菌性线虫13属,食真菌性线虫3属,植食性线虫12属,杂食/捕食性线虫9属。秸秆还田增加了食细菌性线虫的丰度,秸秆还田量超过3.0 g·kg~(-1)就会抑制植食性线虫的生长,使其丰度减小;从生态指标来看,两种棉花不同还田处理下的多样性指数(H′)、线虫通路指数(NCR)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的种植没有改变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并且土壤线虫密度也无显著差异,两种棉花不同还田处理下的多样性指数(H′)、线虫通路指数(NCR)也均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量在一定范围内会使土壤线虫增多,增加丰富度。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相对于品种的影响,棉花生育期和秸秆还田量对线虫群落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Fat-1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克隆,为研究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提供了高效、准确的医学、营养学动物模型。试验成功建立了草原红牛耳部成纤维细胞系,将Fat-1基因转染到草原红牛成纤维细胞,获得转基因阳性细胞克隆。以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体外成熟牛卵母细胞为核受体构建转基因克隆囊胚,比较未转基因与转基因克隆胚胎的体外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体细胞重构胚体外囊胚率分别为26.04%和26.04%,两者之间无显差异著(P>0.05)。转Fat-1基因的草原红牛重构桑葚胚或早期胚胎移植到延边黄牛子宫内,有7头妊娠,但没能够获得妊娠足月个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抗虫转基因甘蔗优良株系Bt2、Bt17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采集抗虫转基因甘蔗Bt2、Bt17号株系及其受体非转基因品种ROC22甘蔗根际附近土壤,研究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会因甘蔗生长周期、抗虫转基因甘蔗株系以及酶的种类而大有不同。Bt2的土壤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未与对照存在差异,而Bt17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与受体非转基因甘蔗品种ROC22相比,Bt17根际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任何时期都无差异;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在苗期、分蘖期、成熟期显著高出对照,而在生长期与对照无差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生长期时与对照无差异,但分蘖期和成熟期显著低于对照,说明Bt2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并未产生影响,Bt17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可能产生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