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旱育超稀植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寒地水稻旱育稀植及栽培的过程 铁力市属于高寒山区、半山区,自1984年引进旱育稀植技术,试验示范105亩,获亩产403公斤,取得成功,比当时66147亩直播水稻平均亩产258公斤,每亩增加稻谷145公斤,增产36%.我市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迅猛发展,到1990年增加到11万亩.平均亩产430公斤.近些年来,在巩固老稻区的基础上,旱改水的面积不断扩大;到2010年,市属水田面积发展到4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亩产提高到530公斤.  相似文献   

2.
<正> 1988年我省水稻面积为759.19万亩,比1949年增加近2倍,平均每年增加12.3万亩。总产由5.96亿公斤发展到27亿公斤,增加4.5倍。但总的说,发展速度还是较慢,且波动较大。1983年省委提出到1990年水稻总面积要发展到1000万亩,总产达30—35亿公斤。就目前全省不同地区水稻发展的面积及单产的情况看,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方针应是:东部地区,扩大水田面积很困难,以均衡增产,提高单产为主;西部地区,应以扩大面积和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涪陵区从2004年引进该项技术,全区共试验示范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榨菜———水稻”模式260亩(1亩=1/15公顷,下同)。涪陵区农业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测产:水稻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旱育秧(亩产518.6公斤)增产12.4公斤/亩,每亩可减少投入45元以上。2005年小春季推广榨菜少免耕技术8.05万亩,平均亩产鲜菜头2458公斤,免耕栽培与常规翻挖栽培产量相当,但免耕比翻挖减少投入40元/亩以上。大春季全区推广少免耕种植水稻2万亩,两项合计为农民节支增收412万元。一、榨菜———水…  相似文献   

4.
长乐市古槐镇经过3年试验、示范、推广,双杂连作面积达8000亩,平均亩产1060.9公斤,比常规优质良种双季连作亩增150.6公斤,增产14.7%,3年来累计推广1.6万亩,总增稻谷24096万公斤。推广双季杂交水稻连作高产栽培模式,是今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高产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5.
<正>八五九分公司拥有耕地面积129.6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1.52万亩,占总面积的70.6%,2014年水稻平均单产595公斤/亩,从整体产量水平上来看,产量主要集中在550-650公斤,同时也有个别达到700公斤以上和产量偏低的,主要形成原因为栽培水平不同,生产标准有差异,同时水稻价格为1.45元/斤,较2014年1.35元/斤涨0.1元,整体来看2014年水稻生产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  相似文献   

6.
莲都区莲城镇过去是重点产粮乡之一,全年种植水稻面积近2万亩,产粮达公斤。但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莲都区联城镇根据近郊优势,调减种粮面积,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大面积推广“花生单季晚稻”的种植模式,至2004年全镇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经调查验收,上半年每亩收花生公斤,产值1450元;因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地力,又使单季稻产量每亩增产40—50公斤,增加产值75元左右,比纯种两季水稻每亩增加产值元,农户的种植效益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水稻软盘旱育抛秧技术具有省工,省力,减轻劳动强度,节省秧田,增产增效的优点.重庆市涪陵区从1995年引进该项技术试验获得成功,1998年达到14.65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占水稻面积的27%.在推广水稻软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过程中,涪陵区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逐年上升,2002年达到43955亩.据涪陵区科委、农办、农业局验收测产:水稻无盘旱育抛秧平均亩产548.1公斤,与软盘旱育抛秧亩产551.7公斤基本持平,比旱育手插秧亩产515.6公斤增产32.5公斤,增产6.3%.  相似文献   

8.
耐密玉米品种的三种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新农业》2011,(7):26-26
在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大力支持和沈阳农业大学技术依托下,2008~2010年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了耐密玉米品种三种高产栽培模式示范推广。3年推广栽培面积30万亩,单产800~900公斤;耐密玉米品种比稀植品种每亩增产240~270公斤,增产率15%~20%,增加粮食3600万~4050万公斤,使农民增收7200万~8100万元。  相似文献   

9.
水稻留高茬对改土和增产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留高茬是稻草还田的一种形式。为解决水田农肥不足,平衡土壤有机质和硅、钾等营养元素,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确保水稻持续高产、稳产,增加经济效益,盘锦从1986年开始推广水稻留高茬,至1991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87万亩,增产稻谷5900万公斤。稻茬高度10~15厘米,秋翻稻茬入土。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证明水稻留高茬是一项应该大力推广的增产措施。一、扩大肥源资料表明,稻茬中含纤维素30~40%、氮0.678%、磷(P_2O_5)0.217%、钾(K_2O)1.828%、硅(SiO_2)12%,留高茬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大量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1991年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无盘旱育抛秧就是将旱育秧进行抛栽的一项栽培技术.重庆市涪陵区 2002年推广水稻无盘旱育抛秧面积达 4万亩以上,据调查,平均亩产 548 1 kg,与塑料软盘旱育秧亩产 551 7 kg基本持平,比旱育手插秧亩产 515 6 kg增产 32 5 kg,增产 6 3%.该技术节支增效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其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1.
中稻是扬州市的重要粮食作物,1986年栽培面积为570.9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651.86万亩的87.6%,占全年粮食作物面积1389.72万亩的41.1%;总产为27.08亿公斤,占水稻总产30.24亿公斤的89.6%,占全年粮食总产52.01亿公斤的52.1%。为了使中稻在今后粮食增产中继续发挥作用,针对其栽期偏迟的特点,我们试验并推广了以利用其优势分蘖为主要内容的成套大苗栽培  相似文献   

12.
优质米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02年梅河口市推广了2万亩优质米水稻,并且参加了通化市“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通过一年来的实施,秋季测产每公顷单产8085.5公斤,比前三年水稻平均单产7369公斤,增加716.5公斤,增产幅度达9.7%,总  相似文献   

13.
我县从1979年起,在山、丘、湖、坪区设立了四个水稻苗情观察点。几年来,在苗情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法,为指导和发展全县的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揭示水稻内在规律的苗情观察数据。1985年,在湖南省粮油作物局的指导下,以四个苗情点为基地,推广运用微型计算机预报水稻苗情新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全县接受预报面积达20余万亩,通过对水稻产量和生育时期的预报及验证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早稻每亩挽回损失10公斤,共可增产稻谷200万公斤,经济收益达62.36万元;晚稻每亩增产27公斤,可增收168.37万元,全年增产收入达115.365万公斤。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汕优63制种技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9年我们开展了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制种面积190亩,单产达97.35公斤,制种总产18500公斤,农户当年获纯利12.3万元。1990年可推广种植12300亩,预计增产粮食185万公斤。1、选用优良的杂交稻亲本组合汕优63组合杂交稻适应性强,优质高产,是当前较好的杂交稻种,是父本明恢13×母本珍汕97A杂交组合。实践证明,父本  相似文献   

15.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段,耕地面积164.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近80万亩,水田地表平坦连片,非常适宜机械化作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38.26万kW,水田机械动力600kW;拥有各类拖拉机10278台,水稻插秧机400多台,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38%。  相似文献   

16.
近五年,省农委下达我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面积90万亩,实际完成104.6万亩,超计划16.24%,其中:水稻增产工程项目计划67万亩,实际完成69.61万亩,平均亩产384.6公斤,比当年同生态类型非项目区增产14.71%;玉米增产工程项目计划33万亩,实际完成34.99万亩,平均亩产333.9公斤,比当年同生态类型非项目区增产16.16%,项目实施有力促进全县粮食稳产增产,为粮食丰收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2012年,习水两次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资》2013,(10):24
<正>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9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提高30公斤本报讯3月10日,农业部在江西省景德镇召开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动员会。会议提出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具体目标是做到稳中有进——"稳"就是稳住面积,力争双季稻面积恢复增加500万亩、油菜面积增加500万亩;"进"就是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到  相似文献   

18.
花生与硼     
<正> 目前花生生产中氮、磷、钾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而有机肥的施用却很不平衡,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造成了微量元素的不平衡,花生缺硼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花生地膜栽培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挖掘了花生生产潜力,增加了微量元素需求量,增施硼肥增产效果更为显著。1997~1999年,抚宁县大力推广花生增施硼肥技术,并取得了明显效果。1999年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实现亩增产荚果43公斤,总增产215万公斤,增加产值559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4.8。1 硼肥的营养作用 硼是花生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花生是卢龙县主要的油料作物,2009年种植面积7万亩,平均亩产221公斤。为了提高单产增加经济效益,近几年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平均亩产242公斤,比裸地增产21公斤,增产1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以来,甘肃省康乐县承担实施了全省"科技增粮行动计划"项目—"康乐县小麦综合增产集成技术推广",落实项目区面积10.05万亩,平均亩产279.8公斤,分别较任务指标和前三年基础亩产超额500亩和20.8公斤,增产8.03%,超出任务增产指标3.03个百分点;总增产209.04万公斤,主产物总增值271.75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本文通过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出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