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奶子锈病及其重寄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天全县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牛奶子上发现了牛奶子锈病,经鉴定,该锈病为牛奶子春孢锈菌Aecidiumelaeagni-umbellatae Diet.其病株率100%、病叶率26%,叶片枯斑、脱落和削弱树势.在牛奶子锈病菌上采集到自然重寄生菌,经鉴定为Tuberculina sp.,该重寄生菌为国内外首次发现.重寄生菌寄生于牛奶子锈菌春孢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具有潜在的生防应用价值.笔者对牛奶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牛奶子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与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51-355,360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叶胡颓子锈病菌及其重寄生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叶胡颓子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胡颓子春孢锈菌引起的长叶胡颓子锈病 ,使长叶胡颓子叶枯、落叶。长叶胡颓子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sp .是长叶胡颓子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 ,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寄生长叶胡颓子锈菌春孢子器处 ,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长叶胡颓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长叶胡颓子锈菌的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驳骨锈病的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鉴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驳骨锈病的冬孢子堆上发现一种重寄生菌。被重寄生菌寄生的病斑表面可见到一层白色菌丝体。光学显微镜下发现,被寄生的柄锈菌菌丝和冬孢子断裂、变形和退色。18S rDNA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表明,重寄生菌为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本文首次报道刀孢轮枝菌寄生柄锈菌。  相似文献   

5.
梨胶锈菌重寄生菌对贴梗海棠锈病菌的寄生及控病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病菌上的寄生形态特征、侵入及控病作用。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菌的性子器旁及性子器相对叶背发生重寄生现象。描述和测量了重寄生菌产孢结构的形态及大小。重寄生菌以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7个小时。潜育期8~9天。用重寄生菌孢子悬浮液,在性子器成熟时喷雾接种防治贴梗海棠锈病,重寄生率从5月初的37.4%逐渐上升至7月中旬的94.6%。  相似文献   

6.
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云  叶华智  严吉明  秦芸  叶茂 《植物保护》2007,33(5):118-121
首次报导了重寄生菌寄生黄柏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 Kom)的重寄生现象。重寄生菌寄生在黄柏鞘锈菌的夏孢子堆上,在不同的程度上阻碍了鞘锈菌夏孢子堆的发育和夏孢子的释放,寄生严重时甚至不能形成夏孢子。调查表明,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在7月底8月初开始发生,9月中下旬达到高峰,该重寄生菌在雅安周边县(区)的黄柏鞘锈菌上自然寄生很普遍,在一些黄柏林地,自然重寄生率高达100%,重寄生指数为60~90。经鉴定,黄柏鞘锈菌的重寄生菌为柱隔孢菌(Ramulariasp.)。  相似文献   

7.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3种花卉上采集的150份白粉病株样本中分离出白粉菌重寄生真菌,对代表性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与ITS-rDNA序列分析:分离物的分生孢子器深棕色,多聚生,大小为(40.66~82.92)μm×(34.65~63.05)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两端含油球,大小为(3.88~5.67)μm×(2.19~2.75)μm;菌株的ITS-rDNA序列与Ampelomyces quisqualis序列的同源性达94%~100%,由此将其鉴定为白粉寄生孢(A. quisqualis)。测定该菌对荷兰菊白粉病菌的重寄生效能及控病效果,发现供试的12个菌株均可寄生于荷兰菊白粉病菌上,平均重寄生指数为26.21;菌株As-81和Rh-60对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分别为46.62%和46.15%。  相似文献   

8.
用重寄生菌防治植物病害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对国内外已发现的重寄生菌和种类及其寄生于靶标植物病原真菌的类群作了简要概述,分析了利用重寄生菌进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最后展望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应用重寄生菌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柞水、石泉、镇安县等地的华中五味子种植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根部腐烂病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华中五味子产业发展。为明确引起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的病原,本研究从陕西省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和宝鸡市的陇县五味子种植基地采集病株标本,经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检验获得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病原菌,并根据形态学以及ITS-TEF-1α-β-Tubulin序列串联分析,将其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11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叶菌唑、咯菌腈和戊唑醇对其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1 0、0.083 3、0.380 7和0.403 5μg·mL-1。本研究为陕西地区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Ⅱ 重寄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梨胶锈菌(C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 Sacc.)在PDA、综合马铃薯和梨叶汁培养基上能生长、产孢,以PDA最好,Czapek和硝酸铵蔗糖上生长差且不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20~30℃,适宜pH6~9,荧光可促进产孢而黑光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和干重以甘露醇、葡萄糖等6种碳源为好,甘露醇最佳,淀粉最差;葡萄糖、蔗糖、果糖和甘露醇中均能产孢,以葡萄糖最好。对氮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及干重以硝酸钾、甘氨酸和蛋白胨为好;产孢以天冬酰胺、蛋白胨和硝酸钾为好,甘氨酸和谷氨酸不产孢。孢子萌发适温15~30℃,相对湿度65~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低于50%不萌发;最适pH4~6,低于pH3和高于pH8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1.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pathogen causing leaf blight on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wa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leaf.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icity test,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Alternaria tenuissima (Fr.) Wiltshi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is fungus infecting S. chinensis.  相似文献   

12.
通过鉴定发现引起甘肃省康乃馨锈病的病原为石竹单胞柄锈菌(Uromyces dianthi Niessl.);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田间喷雾法、灌根法对防治康乃馨锈病的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等7种药剂对康乃馨锈病夏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均超过50%;对筛选出的7种药剂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采用喷雾法时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种药剂的防效高于其他几种药剂,分别达70.2%、68.3%和65.0%,而灌根法对康乃馨锈病的防效并不理想,最高防效仅为8.1%.  相似文献   

13.
小豆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豆锈病是小豆的重要病害。然而,小豆锈病病原菌在我国还没有被鉴定。本文对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5个小豆锈病菌样品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表明,小豆锈病菌夏孢子芽孔位于赤道线或赤道线上方,冬孢子平均壁厚为2.0 μm。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小豆锈病菌不能被疣顶单胞锈菌特异性引物对UA-ITSF/UA-ITSR扩增,小豆锈病菌和豇豆锈病菌不能被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UV-ITSF/UV-ITSR区分。对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扩增的4个小豆锈病菌样品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表明目标序列与小豆单胞锈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0%。基于夏孢子的芽孔位置、冬孢子壁的厚度、疣顶单胞锈菌及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和ITS序列分析,小豆锈病菌被鉴定为小豆单胞锈。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分析锈菌结构基因组,阐明锈菌毒性变异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对3种小麦锈菌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s,PKs)超家族预测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GO(gene ontology)和PHI(pathogen-host interactions)数据库进行注释分析,并对小麦锈菌MAPK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叶锈菌P.triticina和秆锈菌P.graminis的PKs基因数量分别为221、159和159个,不同PKs基因家族类型在3种锈菌中的数量分布上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注释分析表明,PKs家族预测功能涉及病原菌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和病原菌-寄主互作机制,包括信号传导和致病因子等。PKs家族核心基因数目在蛋白激酶基因中占比大于1/3。MAPK基因的催化结构域序列呈现高度相似性。以STRING数据库的酿酒酵母蛋白质互作网络信息为参考,对小麦锈菌MAPK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预测,共鉴定出25个互作关系,包含29个MAPK基因。研究表明这3种锈菌之间MAPK互作蛋白质分布不均衡,这可能反映了锈菌基因组进化的特殊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86份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利用和种植抗病品种(系)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2011-2013年度连续两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田间对86份来自贵州大学的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结果发现仅有‘贵协1’、‘贵协2’、‘贵协3’、‘贵协7’、‘贵协011-2-6’、‘贵协011-3-16’、‘贵协011-3-29’、‘贵协011-3-31’、‘贵协011-3-34’等9份材料表现抗病,且抗病性相对稳定,可作为一线抗源材料在陇南抗病育种中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6.
冀鲁豫部分小麦生产品种在甘肃陇南的抗条锈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甘谷试验站及天水市的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对收集到的146份冀鲁豫生产品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抗条锈性鉴定及成株期抗条锈性监测。结果发现,仅有绵麦39抗性表现稳定,对接种鉴定及自然诱发的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合选18、许6、矮抗58等3份材料的抗性表现也相对较好,抗性比例仅为2.74%,其余142份材料均表现感病。文中还对各品种利用前景、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81份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合苗期分小种接种和大田成株期自然诱发条件下对供试的81份春小麦资源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分析其抗条锈病情况、抗病类型及抗病性关系,结果表明:具全生育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7份,具成株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39份,有30份资源为含有成株期和对部分小种失去抗性的全生育期抗病性的抗性类型;苗期分别接种7个小种后,表现抗病的资源数为9~25份不等,表现中抗的资源为2~6份不等,表现感病的有50~69份不等,成株期表现抗病的73份,表现中抗的3份,感病的5份,即供试种质资源大部分表现为苗期感病,而成株期具有抗病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81份种质资源抗性聚类相对分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研究结果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抗条锈性资源。  相似文献   

18.
竹叶锈病(Pucciniaspp.)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林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salmoneum防治竹叶锈病,本文研究了该重寄生菌的寄生规律及其抑病作用。结果表明,该重寄生菌的分生孢子自然条件下可在锈病病斑上越冬,作为次年重寄生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主要依靠风吹雨溅在林间传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林间温度在16.4~25.4℃下,潜育期为10~18d;采用纸环法观察重寄生菌对锈病菌(Puccinialongicornis和尸phyllostachydis)夏孢子的萌发情况可知,重寄生菌对锈病菌夏孢子的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4h后2种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均很低,分别仅为11.1%和8.7%,同时该重寄生菌可抑制锈病病斑的扩展。竹叶锈病重寄生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竹林较密、经营管理较差的林分竹叶锈病重寄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