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1995年5~8月,利用对虾养殖土池乾地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试验,将200亩土 池经清淤,铺沙等改造后使用。作了蛤仔的亲贝蓄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和浮游幼虫培养,获得附着稚贝平均为2310万粒/亩,面盘幼虫至附着稚贝的成活率为11.6%,试验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用土池培育蛤仔种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摄食底栖硅藻和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稚贝不论是摄食底栖硅藻还是摄食浮游单细胞藻都能正常生长,只是摄食不同种类的饵料生长速度不同而已,其中以摄食底栖硅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藻和角毛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佳。稚贝摄食这些饵料,不但生长快(分别为33.7微米/日和29.2微米/日),而且存活率高(80%左右)。除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外,饵料的投放密度也不可勿视。在稚贝的培养中,所投饵料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5—5万个,毫升(混合饵料各一半)。本文还论述了底栖硅藻和冷冻扁藻混合投喂也能获得较满意结果,但比上述最佳的混合饵料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在约80 hm2土池进行了菲律宾蛤仔中间育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水温20~25℃的条件下,放养密度3.0×104~5.0×104枚/m2,放养规格>1.5 mm,平均生长速度>80μm/d,最高可达250μm/d,成活率>80%;不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放养规格又偏小(壳长<0.4 mm)条件下,平均生长速度为26.6μm/d,成活率只有30%。表明放养规格、肥水、追肥、清池及适时疏苗是影响中间育成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2004-2005年进行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试验和生产,解决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为菲律宾蛤仔的全人工养殖推广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主要技术研究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菲律宾蛤仔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俗称花蛤、沙蚬子,是我国主要的滩涂贝类养殖品种和大宗出口品种。南方地区土池育苗技术已趋于成熟,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由于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土池育苗效果不好,生产所需苗种大部分依赖从南方购进,极大地限制了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的发展。为探索其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我们利用600 m^3对虾育苗池,在常温条件下进行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锦州市政府制定了天桥开发区浅海10万hm~2 (150万亩)贝类增养殖发展规划,以菲律宾蛤仔为主。为此我们进行了菲律宾蛤仔室内人工育苗,2004年5月共出稚贝4.3亿粒,单位面积出苗量391万粒/m~2,2004年7月 28日成功进行了浅海底播,目前长势良好,该项目获得锦州市科技攻关奖。现将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海水育苗室1座,育苗池132m~3,池规格为14~25 m~3/池。单胞藻培养用5 L 三角烧瓶150个,体积为0.5 m~3/ 袋的塑料袋150个。种贝50 kg,体长3.28cm。镀塑铁笼100个,30目细沙3m~3。 1.2试验方法 1.2.1单胞藻培养2004年4月15日,开始培养单胞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各5 L,营养盐用康威液。到7月11日结束。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在青岛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室内自动控温条件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育苗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其性腺发育的因素和死亡高峰期的形成原因、对策。除此之外,还对菲律宾蛤仔浮游期和附着期的生长速率进行了比较,并对浮游期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室内工厂化育苗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密度生产的优势,通过对苗种培育过程中水质、饵料和环境条件的全面控制,消除或减少敌害生物的影响,提高幼体的抗逆能力,从而杜绝抗生素的使用;在降低育苗生产环境污染的同时,向养殖户提供健康、优质的贝类苗种,是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的水产苗种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蛤仔室内常温育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了室内常温条件下菲律宾蛤仔亲贝暂养催产,产卵孵化,幼虫培育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其性腺发育的因素和死亡高峰期的形成原因,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16.
2006年5~9月,通过浮游拖网调查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D形幼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壳长、壳高呈线性相关,与其它蛤仔种群面盘幼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4~6月,对胶州湾内的菲律宾蛤仔连续取样,将性腺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组织切片4~6μm,H.E染色,显微照相显示菲律宾蛤仔卵巢和精巢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性腺在4月初开始进入繁殖初期的快速发育,4月中和4月底生殖细胞已明显增大,至5月上旬染滤已被成熟的生殖细胞充满,5月中旬前后生殖细胞被分批排放,5月下旬和6月上旬性腺进入休止状态,至此,形成了一个繁殖期,在繁殖期内,高龄贝比低龄贝发育 相似文献
19.
20.
2005-2006年度,两年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 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