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菜田套种玉米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为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菜田套种春玉米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和为害程度,于2007年6—8月对秦皇岛春玉米地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和为害玉米的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712粒和344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58%、312个、90%、62%。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3.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在高粱上蛀孔分布及其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1、2代幼虫在辽宁省高粱上的为害蛀孔,总体以穗柄及其下1~4节上的蛀孔较多,平均分布率为55.35%.1代和2代在植株上为害,平均每株分别有0.88个和1.5个蛀孔.高粱品种ICS520和BTX623被2代幼虫为害造成减产,分别减产9.61% 和9.56%.蛀孔数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每株增加1个蛀孔,两个品种产量损失率分别为6.62%和5.53%.两品种对螟害显示差异不显著,相关系数未达到5% 的显著标准.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在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世代重叠严重,以第二代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310天。其成虫白天隐蔽在湿度较大的小麦、苜蓿田及杂草丛中植株叶背面或其他隐蔽处,傍晚飞出活动,卵多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处。它以幼虫为害玉米的果穗、花丝、果柄、雄花、茎秆等部位。1—3龄幼虫咬食玉米心叶,4—5龄蛀入茎内取食。  相似文献   

6.
<正>一、玉米螟为害状:玉米螟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使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遇风易断,则减产更严重。幼虫直接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变质。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一般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1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越冬幼虫耐寒力强,冬季严寒对其影响不大,春寒能延迟越冬幼虫羽化。湿度是玉米螟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越冬幼虫蛟食潮湿的秸秆或吸食雨水、雾滴,取得足够水分后才能化蛹、羽化和正常产卵。低湿对其化蛹、羽化、产卵和幼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是中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程度不同,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对玉米螟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也不相同。笔者在室内研究了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高油玉米298的心叶组织最适合玉米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心叶期抗螟品种邢抗2号和的心叶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高油玉米、甜单8号和白糯4号的雄穗上存活率高,幼虫体重较重,而在邢抗2号雄穗上的存活率和幼虫体重最低。甜单8号玉米苞叶总体上比较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白糯4号和邢抗2号的苞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甜单8号、农大108和高油298的花丝适宜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超甜2号和邢抗2号2个品种的花丝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有不利影响。超甜2号玉米的穗轴适宜玉米螟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甜单8号和白糯4号穗轴上取食存活率和化蛹率高,但蛹重较轻。邢抗2号穗轴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有不利影  相似文献   

8.
1 为害症状 以幼虫在玉米的喇叭口期和抽穗期进行为害,在喇叭口期以初孵幼虫蛀入心叶内为害,当心叶随植株生长而展开时,可见心叶上有一横排圆孔.这是玉米螟为害的典型症状.心叶受害时在喇叭口内可见大量虫粪,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4龄后可蛀茎为害.抽穗期幼虫可钻蛀雄穗或茎秆,也可咬食花丝.受害处可见大量虫粪排出.被害的雄穗和茎秆易受风折.  相似文献   

9.
防治二代欧洲玉米螟的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组建防治第二代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uboer)的动态模型。系统分为:玉米螟种群动态;玉米生育期与玉米螟之间的物候关系;玉米螟为害玉米后造成的产量损失;以及经济允许为害水平等四个亚系统。模型以田间第二代卵量增长逻辑蒂斯Logistic曲线为基质,并由全代单株累计幼虫密度,当代卵块及高龄幼虫落在某一玉米生育期的比率,各生育期受高龄幼虫为害后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总和,以及防治效益与消费的比值等八条公式构成。利用这个程序模型,能系统分析玉米螟第二代的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和损失,以及预测防治的经济价值,从而作出合理的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夏花生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研究了棉铃虫第二代百株累计卵量、第四代百穗3龄幼虫量与夏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第二代百墩累计卵量与夏花生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组建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式。分析提出其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累计卵量70粒、百穗3龄幼虫量35头和百墩累计卵量90粒。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收获期对中单9409和中原单32玉米秸秆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用玉米品种中单9409和中单元32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收获期对其秸秆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中单9409品种秸秆在1/4乳线期营养价值最高,其他收获期营养价值差异不明显;中原单32品种秸秆在3/4乳线期营养价值最高,1/4乳线期次之,4/4乳线期最差.[结论]中单9409在冻死时收获最佳,这更有利于籽粒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玉米MC2884在黑龙江省的种植,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MC2884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显著,心叶末期,MC2884受玉米螟为害的食叶级别显著低于东农250和2884;穗期MC2884茎秆中的活虫数、虫孔个数、虫道总长度均为0,东农250、2884、东农250(化防区)玉米均不同程度受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玉米植株进行分期遮光试验,认为;雌穗小花分化期至籽粒快速灌浆始期是影响玉米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雌穗小花分化期至籽粒快速灌浆高峰期是玉米植株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吐丝期是决定单株产量和穗粒数的临界期;对百粒重有显著影响的时期是胚乳游离核期和快速灌浆期;果穗顶部籽粒比中、下部籽粒发育较迟,当中、下部籽粒进入快速灌浆期时,顶部籽粒则停止干物质积累,成为败育粒。  相似文献   

14.
春玉米若干农艺、生理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玉米单株穗重、叶绿素含量等13个农艺、生理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并对部分性状与产量的相关进行了通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百粒重、穗长、吐丝期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抗垂直拔力与单株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正遗传相关;叶向值与单株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负遗传相关;其余性状(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与单株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②对部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自身的直接效应造成的,而株高,穗位高、叶绿素含量、叶向值和穗粗与产量的遗传相关主要是由间接效应造成的;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是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应用诱虫灯防治玉米螟效果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在设置诱虫灯较多的德惠、农安和磐石等县共设灯4200多盏,防治玉米120余万亩。在这些地区玉米螟均发生严重,对诱虫灯的防效又一次受到了生产上的考验。我们协同当地农业站共同调查了设灯数量较大的上述三个县中的7个设灯乡和邻近的4个未设灯乡的玉米受螟害程度。调查结果可充分说明,在玉米螟发生严重年份,只要诱虫灯设置合理。集虫水池不漏水,管理的好,防效可以达到65-70%。  相似文献   

16.
高产夏玉米钙的吸收与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就高产条件下两种株型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钙的吸收、积累及钙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植株相对含钙量在整个生育期中呈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植株吸收的钙主要分配到叶片和茎杆中。玉米对钙的吸收有2个高峰期,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分别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期,紧凑型品种掖单13号则分别在大喇叭口至吐丝期和乳熟末期。每形成百公斤籽粒需吸收钙0.52~0.64kg.营养体中的钙并不向籽粒进行转移,籽粒中的钙则几乎全部来自于籽粒发育期间土壤钙的供给。  相似文献   

17.
白僵菌工厂化生产小试产品封垛防治玉米螟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利用白僵菌小试产品封垛治玉米螟大面积示范的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表明,白僵菌工厂化小试产品封垛防治玉米螟比土法生产的菌粉防治效果降低被害株数67.24%。蛀孔数77.61%和活虫数83.17%。白僵菌封垛治螟不仅能降低春季越冬存活数,而且减轻玉米螟在玉米地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棉田玉米螟危害损失及经济阈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棉田玉米螟扩散危害行为及其卵块在棉田内的空间分布,以考察不同含卵样点所造成的棉花受害数量,研究了棉田内不同玉米螟卵块密度与棉花受害各器官数量关系,并建立了数学回归模型。同时,系统测定了棉花受害的器官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得出二代玉米螟蛀食棉茎平均损失2.14个铃,单株皮棉减产3.85g;二、三代蛀食过的棉铃单铃损失皮棉分别为1.69g和1.58g。据此,提出了棉田玉米螟危害经济允许损失水平(EIL):二代为百株3.72块卵,三代为百株4.97块卵,为棉田玉米螟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拉硫磷对连续5代亚洲玉米螟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低致死剂量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连续世代生殖力的影响,连续5个世代用低致死剂量(LD30)的马拉硫磷点滴于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胸部背面.当存活下来的幼虫经生长发育为成虫,研究亚洲玉米螟存活成蛾的交配成功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亚洲玉米螟交配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代数的增加, 雌、雄蛾的交配能力有一定恢复;无论是雌、雄单方还是双方受到药剂处理,都能使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显著下降,卵块的孵化率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