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桥送 《吉林农业》2005,(12):30-30
一、菇蕾死亡原因:1、空气过干。2、原基形成后,气温骤然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或遇较低温度,导致菌柄停止向菌盖输送养分,使菇蕾逐渐枯萎死亡。3、湿度过大或直接向菇体淋水,使菇蕾缺氧闷死。对策:1、菇蕾形成后,要密切注意培养料水分含量,水分不足时,灌水到四周沟内,使水面与栽培畦面持平补水。对于袋栽的可直接将营养液注入料内。营养液配制方法:50kg水加尿素125g、磷酸二氢钾45g、白糖500g混匀。加入营养液的量应使整个袋的重量同刚吃透料时该袋重量相同为准。采用泥墙法种植时墙顶沟内应灌2cm深的上述营养液。2、菇蕾分化后要密切注意保持…  相似文献   

2.
一、菇蕾死亡 原因:1、空气过干.2、原基形成后,气温骤然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或遇较低温度,导致菌柄停止向菌盖输送养分,使菇蕾逐渐枯萎死亡.3、湿度过大或直接向菇体淋水,使菇蕾缺氧闷死.  相似文献   

3.
王德明 《油气储运》2005,(10):34-34
持续高温 当出菇阶段气温高于23℃连续3天以上,菌蕾生长受到温度的抑制.而此温度正适合菌丝的生长发育.从而使菇蕾营养产生逆向输送,导致菌蕾失去营养与水分供应而死亡。因此.早秋出菇期需有抗高温的措施准备.如采用向阳面搭建荫棚,菇房地面喷水以及适当推迟堆料时间,避开高温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双孢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菇床上经常发生部分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成批死亡,造成产菇量和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一、死菇的原因1.持续高温在菇蕾形成到采收这一段时间,棚温不能超过20℃,料温不能超过18℃,否则将会大量死菇。这是因为双孢菇菌丝体都是相通的"管子",在温度较低时(16℃上下),菌丝体扭结,形成菌蕾,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借菌丝体中原生质的流动集  相似文献   

5.
<正> 一、畸形菇发生的原因1.品种选择不当 如海拔高的山区,应选中、低温菌种为宜。若误用高温型菌种,冬季菇蕾一出现,遇低温便萎缩不长,形成“松果菇”。2.发菌管理不当 在菌丝体培育期间,如果发菌室光照过强,靠近窗口的菌袋原基提早形成,袋内菇蕾早现,受袋壁挤压,无法正常伸展。因此,脱袋后第1批菇容易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6.
蘑菇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地雷菇1.1特征菇根长,菇形大而不圆整,菇盖上沾有较多泥土,所以又称顶泥菇。1.2病因发菌前期菇床通风过强烈,导致粗土层含水量偏低,加之覆细土过迟,菌丝难爬上土层,造成出菇部位偏低;有的是由于过早地喷出菇水,而且喷水量过急过大,造成菌丝下沉,使子实体原基在培养料面和粗土层之间形成,当子实体发育受覆土的挤压,从而产生了“地雷菇”;还有的是播种太迟,棚内气温偏低,抑制菌丝向粗土层内生长,造成菌丝难以爬上土层,出菇部位较深,而形成“地雷菇”;还有的是培养料过湿或料内混有泥土,造成有利于“地雷菇”形成的环境条件,从而形成“地雷菇”。  相似文献   

7.
<正> 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比较,一般生长势较弱,生理成熟较晚;耐二氧化碳及耐湿性差,抗病力弱,容易受高温的危害。在出菇管理中稍有疏忽,很容易发生异常,影响产量和质量。 1.肥胖菇。菌盖肥大,菌柄粗短。原因:①菌种块上出菇;②搔菌过晚或现蕾后搔菌;③料面干燥,菇蕾稀少或只在沿袋壁四周出现少量菇蕾。防止办法:①适时搔菌,刺激料面同步现营;②在菇蕾出现后再撑开袋筒,防止料面干燥;③在沿袋壁四周见有菇蕾  相似文献   

8.
伍泉 《农家顾问》2001,(10):29-30
菇螨危害食用菌,主要有蒲螨、粉螨、根螨、跌线螨、红辣椒螨等五种.它们取食菌丝,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菌床感染后菌丝生长受阻,无法蔓延,菌料变成黑褐色,菇蕾被咬食后逐渐萎蔫死亡.菇类被害后影响出菇,严重时造成烂菇和畸形. 据我们试验,采用以下综合措施可有效防治菇螨:  相似文献   

9.
1.菌丝的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立即放入18℃~20℃的菌丝培养室内,接种后10~15天菌丝可伸入培养基内20~25厘米,一般需培养25~30天长满菌袋。2.搔菌出菇袋菌丝发满菌袋时要立即进行搔菌,搔菌是把原种菌种块和深1~2厘的培养基一起刮掉使金针菇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生长,搔菌采用负离子搔菌机自动旋转的机械化方法。搔菌后移入催蕾室。3.催菇蕾管理出菇菌袋进入催菇蕾室后,可采用超声波加湿器或自动增湿机来加湿,水要用磁化水。催菇蕾室的湿度应保持  相似文献   

10.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还可能出现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等现象.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现介绍一套快速催蕾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春栽香菇难出菇和出畸形菇的原因及对策 (一)难出菇的症状:春栽袋料香菇不出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转色过度黑褐。其原因一是:在制袋拌料时水分过大,越夏时菌袋接地汲潮浸水过大,或拌料不均导致营养失调是其主要原因。由于袋内水分偏多,影响培养基内吸氧,菌袋表面气生菌丝突长,易形成封闭转色过褐的菌丝体。对策:进入出菇季节,选出水分过多转色过深的菌袋分开管理,用自制24个钉的钉板提前拍打菌袋上架,覆盖薄膜排水养菌7天,  相似文献   

12.
在出菇期间,姬松茸(巴西蘑菇)经常发生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等现象,有时甚至成片或成批死亡,严重影响了姬松茸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姬松茸发生死菇的原因比较复杂,分析死菇的原因,根据生产实践,应采取如下对策。一、死菇原因1.培养料养分不足:培养料中的养分是姬松茸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培养料不足,势必影响菇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部分死菇。培养料营养不足主要的因素:一是氮源不足,培养料配方不当;二是铺设培养料偏薄,致使后期营养不足而死菇;三是培养料堆制不符合要求。堆料时没有掌握好稻草的水分,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易造成厌…  相似文献   

13.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1 持续高温。在出菇前期,菇棚温度达到20℃以上,致使菇床水分蒸发和菇体新陈代谢加快,水分及营养供应不上,再加上通气不良等,可导致小菇蕾因缺乏营养和水分而枯萎死亡。 出菇期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根据气温调控棚温,加强通风换气,严防棚内出现高温。 2 通风不良。菇棚长期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大于0.1%),子实体发育的代谢热不能迅速排除,  相似文献   

15.
<正>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还可能出现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等现象,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现介绍一套快速催蕾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华童 《农家科技》1998,(8):31-31
<正> 大床式栽培平菇菇蕾生长不匀,有的部位一个菇蕾没有,有的部位菇蕾密密麻麻成簇成簇地生长在一起。这些密密麻麻的小菇蕾成长为可食菇不过3~4个,绝大部分三五天后逐渐枯萎死亡,这样一方面消耗了培养基内的大量营养,另一方面这些枯萎的菇蕾如不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正>在生产中常见到菇蕾枯败死亡,特别是第2潮菇发生后,枯败更为严重。菇蕾枯败导致草菇减产,严重时颗粒无收。一、菇蕾枯败起因1.菌种退化。菌种无性滋生(转管次数)过多,栽培种菌龄过长,菌种老化,生机下降,致使菇蕾因营养不足而枯败。2.环境不适宜。温差变化大,形成的菇蕾因受冷害(20℃以下)停滞生长而枯败;高温季节,菇蕾因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呼吸艰巨而枯败;菌丝过早形成菇蕾,营养供不上而枯败;菇蕾因严重失水而萎缩。  相似文献   

18.
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比较,一般生长势较弱,生理成熟较晚,耐二氧化碳能力和耐湿性差,抗病力弱,容易受高温的危害。在出菇管理中稍有疏忽,很容易发生多种异常,影响产量和质量。一、肥胖菇菌盖肥大,菌柄粗短。1.原因①菌种块上出菇;②搔菌过晚或现蕾后搔菌;③料面干燥,菇蕾稀少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用技术》2014,(8):30-30
<正>1、拉大昼夜温差秋末冬初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白天盖层薄膜,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点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在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2、控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温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左右。3、创造适宜的干湿差秋菇前期,菌筒内部含水量  相似文献   

20.
双孢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菇床上经常发生部分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成批死亡。造成产菇量和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