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笔者在全国第二届根艺展和湖北省第二届根艺展中,看到一件获一等奖的根艺作品孔雀,题名为《美丽的公主》。出自一位青年作者之手。从根艺的物象讲,“形神兼备”,是无可挑剔的。但命题与物象并不契合,值得探讨。大家知道,孔雀有雌雄之分,雌不开屏,雄开屏。这是孔雀的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盆景》去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文章及根艺照片。我难以放下对作品的欣赏。我从这件作品中得到这样两点启示:一是如何利用状牛、状马来开拓创新。在根材中能制作似牛、似马的作品太多了,各种动物在某种意义上无任何意蕴,只具有观赏  相似文献   

3.
在盆景里边放上一对鸭子,点缀点缀树石,饱和一下盆面,这恐怕不会引起我的兴趣。可事实并非均是如此。伍宜孙先生题为《野趣堤边树,春晴鸭逐波》(见贵刊1988·4插三)的作品里,用了六只鸭子;还有景名为《春江水暖》(选刊浙江科技出版社《盆景艺术与欣赏》一书,以下简称《春》)的一件盆景作品,竟用了十二只,悍然突破传统界定的数量与范围,亮出一个崭新的视野,怎能不引起人们的一点兴  相似文献   

4.
清风习习。芳草依依。一只孔雀正站在岩石上回头梳理它那美丽的羽毛,那份珍惜与自爱,那份恬淡与意境,令人感到一种扑面的清新和愉悦,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这是大型根艺作品  相似文献   

5.
作品《绝技》和《翱翔》的人物造型,纯属天然巧合。用材是极普通的荆条根。但它的形象确切地表现出了“根”的自然美。两个作品,除对人物的脸部、上肢、下肢进行脱皮加工,和对《翱翔》中下面人物的臂肘与上面人物的腋窝一钉相固(并非组合)外,都未作任何雕琢。另外,为使人物有动感,我大胆运用了“虚险实固”的手法,把上、下人物的相接处,故意表现得细微可分,以造成一种正在空间运动的气势。  相似文献   

6.
《倾听》(右上图)是作者运用组合对应方法摄影的一幅根艺作品,最初我得到的是一只樟树根的小狐狸,神态怡然,稚气十足,由于作品较小(高8厘米长12厘米),观赏时总觉孤单乏味,于是通过半年的努力,我又为它配制了一只大狐狸(高11厘米长16厘米),使之对应,两者之间增强了感情交流,似有一种母子间的亲情在传递。观之静想,很象小狐狸在静静地倾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充满一种安详温馨的情境(狐狸双耳配作)。  相似文献   

7.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8.
制作根艺应因材施艺,突出自然美,修饰与否,要看作品是否需要。如果这块根材不做任何修饰,已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那又何必再作修饰呢?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孤独。我的微型根艺《孤鸣》,表现的就是一只孤独的白鹤,正在仰天长鸣,好似在呼唤同伴,又好似在对天长叹,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之情。整幅作品不剪不裁,不拼不接,不修不雕,整个身体由两根一枝组成。身体是一块根瘤,光洁如同鹤的羽毛,尖尖的嘴  相似文献   

9.
天鹅湖畔     
友人从江西出差归来,送我一块石头。经仔细端详,最后固定成如右的画面:一只巨大的蛤蟆(比上百只天鹅的体积还要大的巨型蛤蟆)正蹲在湖边,湖内有二只美丽的白天鹅在悠闲地游憩(见照图)。这件作品起个什么名好呢?有人说:《听取蛙声一片》,以动显静,更可充实画面。”有人说:“还是《天  相似文献   

10.
餐盘盆景     
10多年前,街边有一小贩在推销盘、碗等瓷器,我便买了几个大盘回家。2005年搬到新居,有了大阳台,我便开始学做盆景。首先找了一些碎石片(大部分是装修后的废料),根据石片形状叠粘成型,并利用石缝、洞口种上小树、草类等。经过若干年的管理已显雏形,这里奉上一件题名为《石兔峰》的作品。石兔背酒长榆树,绿苔小草遮兔身。虽不高雅登大堂,一颗恒心出新奇。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四年,《工人日报》和其它几家报纸、电视台发表了我的根艺作品,之后,我便收到许多根艺爱好者的来信。他们就根艺的一些有关问题求我作答。下面,我以问答的形式写几点体会,也算是对同行的回信吧。问:何时、何地采根最理想? 答:采根的黄金季节是早春和  相似文献   

12.
古寨天娇     
收到《中国花卉盆景》6期后,见到周木采先生之作品《古寨春晖》,我不知用什么词汇准确形容我见此彩照时的激动心情。奇!巧!新!仅此而已吗?不!历届国展中也不乏新颖靓丽之作;评论家们也都予以潜心渲染。因此,能让我们较为准确地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而我从《古寨春晖》中获得的却是震撼。初见此作时我心中一惊:这是一个天然的景点,足持有鬼斧神功的大自然的天作,绝非人工之所能及。不说那古时的青砖古堡和高墙内的古层新楼,只论这棵老古榆,一见面她就将我引进了那千年的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3期中兰农先生《盆景作品命名浅议》中谈到“中国盆景在命名方面。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一点我也有同感。然而其中以潘仲连先生的“听”为例,说该命名未能充分揭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壮美及深刻内涵,只取其形以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对于这一点,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听”这一命名同样具有深刻内涵。其一,以潘老先生开拓雄壮之风格,“听”这一命名决不停留于其表象,“听”能让观赏者通过寥寥两棵松,仿佛听到松涛阵阵,颇有  相似文献   

14.
每当收到一期《中国花卉盆景》,我首先浏览的是盆景世界了,她就像是一首流动的诗,一曲无言的歌,枯与荣的挣扎,生与死的考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由衷的感叹大师们的高超的技艺,每每看到一盆盆生机盎然的作品,羡慕的心情油然而生,动手的欲望与日俱增。没有好的桩材、缺乏创作  相似文献   

15.
山水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总是以特定的意境和蕴含的诗情画意取胜。作品《静寂的世界》,虽然表现和平、宁静的意境,但它塑造的并不是一座空山,一潭死水,而是生机勃发的大自然。且看那气势磅礴、刺破青天的群山,还有那一草一木之姿态,都隐喻着一种激奋向上的力量。整个作品是以“静”为基调,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船一屋,乍看无疑都是静的标志。然而仔细品赏,便会发现有一种势不可挡的爆发力。看山,层峦叠嶂、  相似文献   

16.
制作树根艺术品,它和作画写诗一样,是很讲究命题的。一件有意境、有丰富内涵的根艺品,往往借助于巧妙的命题。如《群飞》这件作品,也可以命题为《鹤》。但后者平平,缺乏意境。前者则富有诗情画意:旭日东升,霞光满天,一只只白  相似文献   

17.
群鹤图     
酸枣根是一种很好的根艺材料‘很适合用来表现鹤的姿态。如《悠闲少表现了两只仙鹤在海滩浅浪中闲息的情景;《母子深情》较形象地表现了母鹤为贪息的小鹤专心侍卫的情景、((三口之家》也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如果把手头几十只鹤根艺进行组合,就会得到一群千姿百态的群鹤图,十分  相似文献   

18.
贵刊96年第8期发表谢公望先生的文章,他对《古榕》提出修改意见,我认为值得作者考虑。90年至今,我三次读到《古榕》作品。认为这株古榕根美,作品的主题是不是想反映一个古字,我们暂不发表意见,只想通过讨论修改方案,达到互相学习。我赞同谢先生的建议。我的看法是: 右第一侧枝作为第一托,定位太低,使作品有一股压抑感,右侧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2期刊载的《富有意境的佳作》一文,肯定、赞赏了盆景作品《古道西风》(见1986年第1期彩页)。我则认为,这个作品不值得称道。《古道西风》盆景是以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为题的,它和现在的时代已相差七百年了。对待这首元曲,也和欣赏其它古代作品一样,应该历史主义地去分析它,因为它毕竟不是现在的现实。这个曲子的中心内容是“断肠人生在天涯”,配景是灰色的,一  相似文献   

20.
如何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大致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这是人们欣赏根艺作品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品和悟的基础。欣赏者经过观,对根艺作品有所感知、把握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并进而考虑作品体现的主题。如根艺作品“三面头像”之一《土家少女》(注:此作品曾获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初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少女头像,进一步会看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的头像,最后,我们再借助作品的命题,便可看到作品所塑造的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充满微笑的《土家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