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采用“化学测定法”对当地8个苜蓿品种进行化学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苜蓿种或品种的遗传,不但表现在产量性状上,而且还表现在株体的各项生理指标上,润布勒苜蓿不但产量高,而且生理指标也很高,是当地有发展前途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2个苜蓿品种在不同环境pH值(pH值4.8,5.2,5.6)下接种6株苜蓿根瘤菌株的效果。结果显示,pH值和接种菌株对苜蓿整株鲜重、有效根瘤数、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的影响均较显著。pH值从5.6降低到4.8,苜蓿整株鲜重、固氮酶活性、全氮含量平均降低约66.64%,39.20%,25.84%,有效根瘤数平均减少约8个。接种菌株4(91512)对整株鲜重(0.517 1 g)和有效根瘤数(19.888 9个)影响最大,菌株5(91522)对整株鲜重(0.554 4 g)、固氮酶活性(C2H416.809 3μg/g.h)和全氮含量(3.307 0%)影响最大。植株品种对有效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整株鲜重和全氮含量均以苜蓿“露”的效果优于保定苜蓿。上述结果说明,在酸性环境中,环境pH值是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接种高效耐酸苜蓿根瘤菌、选择优良的苜蓿植株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pH值对苜蓿生长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品种的苜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生产性能表现,选取在该地区大面积种植利用的5个苜蓿品种(“SK3010”“巨能2号”“SR4030”“驯鹿”“金皇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能、产量、营养成分含量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的叶长与分枝数、主茎节间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产量与株高、侧枝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产量与株高的拟合方程为:y1=25 802+17.26x1,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产量与侧枝数的拟合方程为:y2=26 842+4.20x2,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品种多年产量高低顺序为:“巨能2号”>“SR4030”>“金皇后”>“SK3010”>“驯鹿”;“驯鹿”“金皇后”“巨能2号”3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超出国际标准(17.00%),粗蛋白质含量的高低顺序为:“驯鹿”=“金皇后”>“巨能2号”>“SR4030”>“SK3010”;“金皇后”“驯鹿”“SR4030”3个品种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10.00%;“巨能2号”“SK3010”“SR4030”“金皇后”4个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均超出30.00%。综上表明,在鄂托克前旗大面积推广利用“巨能2号”“SR4030”“金皇后”等苜蓿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自然株高变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9个紫花苜蓿品种生长高峰期的自然株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6-9周龄生长高峰期,各品种平均自然株高与株龄间呈非常显著(P<0.01)或显著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估测相对误差除Ranger大于5%外,其余线性回归方程估测相对误差均小于5%。第9周龄的Travois和皇后苜蓿平均自然株高显著不显著。第9周龄的Travois和皇后苜蓿平均自然株高显著(P<0.05)高于对照品种敖汉苜蓿平衡自然株高,其余各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敖汉苜蓿比较,平均自然株高株不显著。第9周龄平均自然株高排序前4位的品种依次为Travois, 皇后苜蓿,Ranger,Baker。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兴安盟地区旱作条件下适宜引进栽培的优良苜蓿品种,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种植11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通过连续2年观测参试品种的越冬率、株高、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等指标,对旱作条件下11个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用价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图牧2号、敖汉苜蓿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平均越冬率较高;SK3010、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和敖汉苜蓿在株高、生长速度和干草产量方面表现较好;图牧2号的茎叶比均最大,其次是呼伦贝尔杂花苜蓿、SK3010和敖汉苜蓿;WL168HQ、斯普雷德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18%;巨能2和斯贝德的粗纤维含量较高;WL168HQ、呼伦贝尔杂花苜蓿、WL343HQ、SK3010和WL319HQ的粗灰分含量均高于10%。对11个苜蓿品种的越冬率、产量特性和饲用品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呼伦贝尔杂花苜蓿的综合表现最优,适合在该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本试验探究了沙地生境下不同苜蓿品种在低温锻炼期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与苜蓿半致死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锻炼期“肇东”和“公农1号”苜蓿休眠较早;“肇东”、“东苜1号”和“草原3号”对低温较敏感;随季节性降温苜蓿秋眠芽数增加,根颈增粗,根重增加,根长增长,根冠比增大。根颈活力法拟合Logistic方程所得半致死温度表明,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东苜1号” > “草原3号” > “农菁1号” > “公农1号” > “龙牧801” > “肇东” > “农菁8号” > “草原2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东苜1号”、“草原3号”等抗寒性较强的苜蓿品种适合在科尔沁沙地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7.
以10个不同苜蓿品种为材料,研究苜蓿越冬率与越冬前株高、分枝数、根颈入土深度和根颈直径之间的关系。参试的10个苜蓿品种越冬率、株高、分枝数、根颈直径和根颈入土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其中苜蓿品种SPYDER越冬率、分枝数、根颈入土深度、根颈直径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 WL712株高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SPYDER株高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利用灰色关联对不同秋眠级苜蓿进行综合评价,其中SPYDER表现最优。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越冬率与越冬前株高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 01),进行线性回归两者高度拟合;越冬率与根颈入土深度、根颈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其中根颈入土深度相关系数最大,两者呈非线性相关,根颈直径与越冬率呈高度拟合的线性关系。结果可知,越冬率的高低与越冬前株高、根颈入土深度和根颈直径有关;灰色关联度法对10个不同秋眠级苜蓿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适合宁夏北部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是SPYDER。  相似文献   

8.
根据表型和共生效应,对种内根瘤菌划分生物型,为苜蓿与根瘤菌高效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分离自甘肃省3个栽培区域5个苜蓿品种植株不同部位的根瘤菌株为材料,进行16SrRNA测序、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型数值分类和共生效应测定。结果表明,78株初筛菌经16SrRNA和MLST分析有20株属于Rhizobium radiobacter;表型特征数值分类将其聚为7个群。接种5个苜蓿品种,选择对共生效率贡献率最大的地上干重进行多重比较。当接种处理地上干重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CK时标记共生效应为A,与CK差异不显著时标记为B,显著低于CK时标记为C。以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9号、陇中、清水和WL168HQ的顺序,将各菌株共生效应结合,形成6种共生模式。结合表型和共生模式,20株R.radiobacter被划分为14种生物型,WL168HQ、甘农3号和陇中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多样性丰富,甘农9号和清水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单一。综上所述,根据表型特征和共生模型可以进行种内根瘤菌株的生物型划分,苜蓿品种内根瘤菌生物型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9.
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田间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明确苜蓿品种与受害指数、虫口密度,以及苜蓿株高与虫口密度的关系,作者在第2、3茬苜蓿的营养生长期和初花期对单株蓟马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第3茬苜蓿初花期的受害级别、株高进行了调查,用平均受害指数和模糊聚类法比较了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分析了平均虫口密度与苜蓿株高及受害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有虫株率均达100%,不同品种单株平均虫口密度范围为3.15~8.55头/株。以受害指数法评价苜蓿品种的抗性,抗性最高的品种为Brarlfa 53HQ,最感虫的品种为5S43;用模糊聚类法得出抗性最强的品种为Baralfa 421Q,感虫的品种包括5S43;虽然两种比较结果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的趋势趋于一致,模糊聚类法考虑的因素较多,能比较全面地评价苜蓿对蓟马的抗性,其评价结果更为可靠。单株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和株高关系表明,它们均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的曲线方程分别为y=(-113.2563+53.6489x)/x,与株高的曲线方程为y=x/(-0.0104+0.0230x),经χ2检验,这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均很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苜蓿幼苗生长特性与秋眠性的关系,试验选择不同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在4个播期播种,测定了不同品种苜蓿幼苗的株高和生物量,分析了不同品种苜蓿株高、生物量与秋眠级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播期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均对苜蓿幼苗的株高和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温度降低、日照时间减少等秋季环境条件的改变,苜蓿秋眠性开始表达,幼苗生长减慢;4个播期下苜蓿幼苗株高均与秋眠级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除第2播期外其他播期的苜蓿幼苗生物量也与秋眠级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8月28日播种的苜蓿幼苗株高、生物量与秋眠级数的相关系数较大,随着品种秋眠性增加,幼苗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减小。说明在秋季适宜时期播种可以对不同秋眠型的紫花苜蓿群体进行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11.
根据表型和共生效应,对种内根瘤菌划分生物型,为苜蓿与根瘤菌高效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分离自甘肃省3个栽培区域5个苜蓿品种植株不同部位的根瘤菌株为材料,进行16SrRNA测序、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型数值分类和共生效应测定。结果表明,78株初筛菌经16SrRNA和MLST分析有20株属于Rhizobium radiobacter;表型特征数值分类将其聚为7个群。接种5个苜蓿品种,选择对共生效率贡献率最大的地上干重进行多重比较。当接种处理地上干重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CK时标记共生效应为A,与CK差异不显著时标记为B,显著低于CK时标记为C。以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9号、陇中、清水和WL168HQ的顺序,将各菌株共生效应结合,形成6种共生模式。结合表型和共生模式,20株R.radiobacter被划分为14种生物型,WL168HQ、甘农3号和陇中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多样性丰富,甘农9号和清水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单一。综上所述,根据表型特征和共生模型可以进行种内根瘤菌株的生物型划分,苜蓿品种内根瘤菌生物型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的取样策略,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淮阴苜蓿(Medicago sativa Huaiyin)遗传多样性,确定最佳取样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筛选的SSR引物构建淮阴苜蓿的指纹图谱,并对淮阴苜蓿进行品种鉴定。本研究对320株淮阴苜蓿的单株基因组DNA设置6个处理(10、20、30、40、50、60单株DNA随机等量混合),每处理8个重复,利用筛选的4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0株单株随机DNA的混合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开始趋于稳定,由此取40株即可代表淮阴苜蓿群体。采用取样数为40株单株DNA混合样,利用筛选的3对SSR引物构建淮阴苜蓿指纹图谱,并对15份供试苜蓿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所构建淮阴苜蓿SSR指纹图谱可以用于对淮阴苜蓿品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3.
接种根瘤菌对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个苜蓿品种(敖汉苜蓿、草原3号杂花苜蓿、德国苜蓿)接种不同根瘤菌剂(多萌和本地菌),分别测定植株生长当年第30d、60d、90d、120d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分枝数、有效根瘤数量和重量等指标,同时测定生长120d后土壤各常规养分(全氮,速效氮、磷、钾和硫元素等)含量,比较不同接种条件下3个苜蓿品种的生长差异与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生长初期(30~90d)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个育成品种(草原3号杂花苜蓿、德国苜蓿)生长后期(90~120d)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敖汉苜蓿);在整个生长周期内,接种本地菌的3个品种生长状况与结瘤效果均优于接种多萌;种植苜蓿后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和硫元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不同苜蓿-根瘤菌结瘤固氮能力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重庆和北京3个地区收集了7株苜蓿,从每株苜蓿上分离和纯化出1个根瘤菌菌株.通过抗生素筛选,得到了抗链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菌株4个,分别是HSmr、ANeor、ⅠSpr和XKmr.4个菌株和7个苜蓿品种做竞争结瘤实验和固氮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是根瘤菌本身的遗传因素和它长期所处的生态环境共进化的结果.几个菌株同时接种时,双感染或多感染普遍发生,并且双感染或多感染发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培养条件、苜蓿品种、根瘤菌菌株以及培养条件与苜蓿品种相互作用都影响其发生率.苜蓿的固氮能力受到菌株、苜蓿品种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菌株XKmr竞争结瘤能力最差,但固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16个引进品种的适应性,为东北寒冷干旱地区苜蓿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苜蓿引种适应性鉴定和评价提供可选择的性状指标,试验在黑龙江西部地区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16个引进苜蓿品种的生长适应性性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品种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引种适应性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有WL343HQ、俄罗斯苜蓿,生产性能相对较差的品种为德宝、WL903;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顺序为粗蛋白叶长叶宽茎粗株高再生速度主根长鲜干比根颈直径单株干重侧根数目茎叶比根系鲜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扬州地区合理的苜蓿刈割制度,明确苜蓿最佳秋季刈割时间,试验选取多叶苜蓿和三叶苜蓿各2种,在秋季设置6个不同的末次刈割时间点,并对其刈割后25 d内的株高、再生速率,以及次年初花期的株高、单株干重、鲜干比、茎叶比、分枝数5项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定与计算,并对刈割后25 d再生株高与次年初花期的5项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多叶苜蓿在秋季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末次刈割后25 d内再生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之后刈割的再生株高显著下降(P0.05);而三叶苜蓿则在11月10日刈割时就出现再生株高显著下降(P0.05)。多叶苜蓿再生速率在温度下降到8℃时开始下降,三叶苜蓿则在10℃时开始下降;在11月15日后刈割的苜蓿次年初花期的单株干重和株高出现显著下降(P0.05);4种苜蓿品种的25 d再生株高与其初花期株高和单株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扬州地区苜蓿宜在11月10日前气温高于15℃时进行末次刈割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苜蓿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品种繁多,并享有“牧草之王”之美称,是各种家畜家禽的优质蛋白饲料,也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当家草种。朝阳市从1989年开始进行苜蓿引种试验,共引进国内外苜蓿品种60多个,经多年的小区观察、品种比较、区域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猎人河苜蓿具有最优良的经济性状,可称是“牧草之王”中的一颗新星,经有关专家认定,猎人河苜蓿是苜蓿当家草种中的最佳品种,很有推广应用价值。 猎人河苜蓿的突出优点是再生快、叶量大、产草量高,从播种的第2年开始,每年可刈割3次,再生草平均日增长高度2.5~2.8厘米,是25个参试品种中再生速度最快的一个。年均亩产鲜草2600~4000公斤,灌水情况下最高鲜草产量可达6452公斤,在25个品种中居第1位;1983~1985年,年均亩产干草539.5公斤,在41个品种中居第2位。猎人河苜蓿  相似文献   

18.
宁夏黄河灌区盐碱地不同苜蓿品种种植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选择更为耐盐的苜蓿Medicago sative品种,在宁夏黄河灌区0~60 cm土层全盐含量为0.47%的盐碱地种植8个苜蓿品种,并进行了试验田土壤盐分含量、参试品种物候期、株高、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出苗率、保苗率、苗期至翌年返青期不同阶段田间苜蓿株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等测定.结果表明:宁苜1号齐苗率、保苗率、成株期田间株数和鲜、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是更具耐盐碱的苜蓿品种.同时阐明:苜蓿在盐碱地种植后的出苗率和保苗率是衡量品种耐盐碱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13~2017年在海河平原区对35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从生育期、越冬率、枝条数、冬前株高、株高、茎叶比、草产量、饲用品质等方面开展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随着苜蓿秋眠级数的降低,有返青期提前的趋势,秋眠级越高,返青期越晚;大多数品种第4~6茬开花现象不明显。高秋眠级品种越冬率、单位面积枝条数、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1);株高和冬前株高表现相反:秋眠级8级以上苜蓿品种秋播第1年越冬率仅有40%左右,这类品种越冬存在较大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秋眠级与冬前株高、株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枝条数、CP、RFV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越冬率和冬前株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0.86,相关性最强。综合分析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秋眠级为3~5级,该试验中适应性较好的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6号。  相似文献   

20.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8个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不同密度成虫为害后的抗性表现,并从株高、分枝数及产量损失率3个方面测定,以揭示各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以及苜蓿抗蓟马研究的最适接虫量.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各苜蓿品种植株的为害指数明显上升,M8和HA-3苜蓿均表现为抗牛角花齿蓟马,Ja苜蓿表现为高感蓟马,其他苜蓿品种处于中等水平;产量损失率M8、HA-3最低,Ja最高,在株高和分枝方面呈现相同规律;研究表明M8、HA-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最高,Ja苜蓿的耐害性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