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饲料研究》2012,(8):51
日前,通威股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捷报频传,"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与"斑点叉尾重大细菌性疾病病原学、致病机理与防治研究"分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这是继2011年"电化水制备、作用机理及其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及"绿色浮性饲料养殖南方鲇配套技术的研  相似文献   

2.
南方大口鲇Lilurus merielionalis,亦称大口鲇、河鲇、南方鲇等,在分类学上属于鲇形目、鲇科、鲇属。大口鲇是分布在长江以南大型水域中的名贵经济鱼类。 1 南方大口鲇的生物学特性 南方大口鲇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对水中溶氧要求略高于家鱼,当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生长速度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现象。适应pH值范围为6.0~9.0。怕光,白天多潜伏在池底弱  相似文献   

3.
南方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本文综述了南方鲇对几大营养物质需求方面的研究。其饲料最适蛋白质含量为47%~51%,脂肪含量为l5%。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感染宿主范围和CCV病暴发的水温条件.本研究将斑点叉尾鮰、鳙鱼、加州鲈、鲫鱼、南方大口鲇、鲤鱼、胭脂鱼、岩原鲤、四川白甲、草鱼鱼苗各250尾,体质量约为25 g,随机分成102组,每组20尾,分别通过浸泡感染、胸腔感染和胸腔感染暴发温度实验,实验期14 d.结果表明,.加州鲈和南方大口鲇对CCV非常易感,25℃斑点又尾鮰和南方大口鲇死亡50%,加州鲈40%死亡;28℃斑点叉尾鮰和南方大口鲇全部死亡,加州鲈75%死亡;鲤鱼也会感染但不死亡,实验的其它鱼类没有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症状出现.研究结果表明CCV对加州鲈和南方大口鲇敏感,暴发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5.
南方大门鲇又称大口鲇,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河及通江湖泊之中。该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捕食各种鱼虾和水生昆虫,在人工驯养过程中,可使其食性由肉食性转变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这为规模化、集约化人工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由于该鱼同类相残现象严重,故在其不同的养殖时期应讲求投喂技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鮰爱德华氏菌(E.ictalur)对南方鲇的病理损伤特征及病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E.ictaluri (4× 105 cfu/尾)的方式感染体质量约20 g的南方鲇,并分别于接种后不同时间随机迫杀5尾实验鱼,采集各组织样品进行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学以及病原定位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初期实验鱼主要表现为尾柄及上颌须褪色,感染后期褪色区溃烂,断须、断尾,部分感染鱼呈头朝上尾朝下的“悬挂”姿态.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结果表明,E.ictaluri最早引起肾、肝、脾出现损伤,并且这3个脏器的损伤也最为严重,表现为广泛的变质性炎症,逐渐波及到脑、心脏、鳃及肠道.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细菌最先可在肾组织中检测到,之后出现在脾脏,然后出现在肝脏并进入肝血窦.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在脑和心肌组织中检测到病原,最后出现在肠道等组织器官.以上结果表明南方鲇感染E.ictalud主要病理变化为体表皮肤褪色、溃烂及肝脾肾变质性炎症;细菌可分布在肾、脾、肝、脑、心、肠道.  相似文献   

7.
南方鲇的溃疡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严重危害南方鲇的病原不清楚的传染病,2013年7月与9月从四川南方鲇养殖区自然感染发病的南方鲇体内分离到2株G-弧形,极生单鞭毛短杆菌(SCCF05与PYD)。其在TSA平板上28℃培养48h,形成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微隆起,乳白色圆形菌落,在TCBS平板上形成绿色菌落。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判定其为弧菌(Vibrio sp)。16SrDNA与gyrB序列分析表明,2分离株16SrDNA序列(KJ001822、KF907127)与GenBank中V.cholerae 16S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而gyrB序列(KC503054、KF998569)与V.mimicus gyrB序列同源性最高。在以分离菌16SrDNA序列及其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相关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2分离菌与V.cholerae和V.mimicus聚为一族;在以gyrB基因序及其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相关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2分离株与V.mimicus聚为一族。在基于弧菌系统发育标志性鉴别基因dnaJ的双重PCR检测中,2分离株基因组DNA中均特异性扩增出约为177bp条带,与预期V.mimicus扩增片段一致,进而鉴定2株分离菌为V.mimicus。2株V.mimicus对链霉素、罗红霉素、丁胺卡那、氟哌酸、氟苯尼考和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敏感,对头孢曲松与强力霉素耐药。病理学观察发现,V.mimicus感染南方鲇对多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病理损伤,尤其是肌肉、肝、脾、肾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出血、变性和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  相似文献   

8.
王崇 《饲料研究》2023,(3):56-59
试验旨在分析澜沧江叉尾鲇(Wallago attu)肌肉营养成分。采用生化方法分析叉尾鲇幼鱼和成鱼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评价其营养品质。选取人工繁殖的叉尾鲇幼鱼30尾(体长为11~13 cm,体重为10.12~12.34 g),取背部肌肉分成3个混合样本检测分析,选取性成熟的叉尾鲇成鱼9尾(体长为40~45 cm,体重为2 480.56~2 678.80 g),取背部肌肉分成3个混合样本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叉尾鲇幼鱼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成鱼(P<0.05),幼鱼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成鱼(P<0.05)。幼鱼和成鱼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7.68%和62.49%。叉尾鲇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幼鱼肌肉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高于成鱼,叉尾鲇幼鱼和成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6.75和81.04。在叉尾鲇幼鱼和成鱼的肌肉检测出30种脂肪酸,总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3.64%和24.22%,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76.36%和75.77%。研究表明,叉尾鲇具有食用价值和资源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斑鱯(Mystus guttatus Lacdpdde)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s)鲿科(Bagridae)斑鱯属(Mystus),俗称芝麻魽、白须魽、魽鱼、梅花鲇等,在贵州省分布于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斑鱯肉质鲜嫩,无肌间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极好,享有"淡水之  相似文献   

10.
六、网箱饲养大口鲇的主要技术 近几年,网箱饲养大口鲇发展十分迅速,其原因除了大口鲇的苗种供应、饲养技术、市场销售均已过关外,更重要的还是经十余年的人工驯养之后,大口鲇对网箱环境和配合饲料都已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具备了集约养殖、规模生产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谢善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高级兽医师,家禽研究会成立大会组织者之一,曾任家禽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科研经历及成果:1964年与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合作研究生产肉鸡(国内品种)产品,该产品成为大陆首批出口至中国香港的鸡肉产品;1977年与上海兽药厂合作研究各种禽用多种维生素制剂,并在国内首家生产上市;主持的"罗斯蛋鸡的选育及配合力测定"项目,198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肥肝鸭生产工艺及杂交组合"项目,并与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合作首家出口肥肝至法国,198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瘦肉型肉鸭"项目,198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9月,谢善勤先生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授予的"中国家禽科学研究杰出贡献奖"。近日,《中国家禽》对谢善勤先生进行了简短采访。  相似文献   

12.
6、鲇鱼类饵料配方鲇鱼约有30多种,其养殖对象主要有沟渠鲇、白色鲇、蓝色鲇等。鲇鱼属温水性、杂食性鱼种,能较好的利用植物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正朱晓花,湖南省邵阳市草地监督管理站及邵阳市南方草业科学研究所技术骨干。她工作敢担当、讲实干、乐奉献,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农牧民广泛认可,2011—2012年她连续两个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全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三等奖,先后评为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芙蓉百岗明星,单位先进工作者,还当选为湖南省第十二届妇代会代表。对工作,她勇于创新有作为。作为全省少数几个、  相似文献   

14.
投喂绿色浮性料与冰鲜鱼养殖南方鲇效益的低碳技术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dis chan)简称大口鲶,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肉食性鱼类,在四川的简阳、双流、邛崃、西昌二滩等地养殖较多。目前主要是用冰鲜鱼来养殖,随着冰鲜鱼的数量减少,价格上涨,大口鲶的养殖成本不断增大,养殖户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配合饲料。关于用配合饲料驯化、养殖大口鲶的  相似文献   

15.
斑鳠(Mystus guttatus Lacdpdde)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s)鲿科(Bagridae)斑鳠属(Mystus),俗称芝麻魽、白须魽、魽鱼、梅花鲇等,在贵州省分布于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斑鳠肉质鲜嫩,无肌间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极好,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誉,是珠江水系"四大名鱼"之一的优质土著鱼类,具有肉食性和杂食性特征,成鱼收购价一般在100元/kg以上,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属鲇形目(鱼回)科的鱼类,又名美洲鲇、沟鲇,在广东叫美国(鱼回),原产于美洲,广泛分布于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盐度0.8%以下的咸淡水中,除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外,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也有分布.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生长快、制种较容易、起捕率高等很多优点,是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属鲇形目鲴科的鱼类,又名美洲鲇、沟鲇,在广东叫美国鲴,原产于美洲,广泛分布于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盐度0.8%以下的咸淡水中,除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外,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也有分布。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生长快、制种较容易、起捕率高等很多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与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在血清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异同,对兰州鲇和秦岭细鳞鲑血清主要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兰州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尿素(BUN)、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钙(Ca2)和磷(P)含量显著低于秦岭细鳞鲑(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秦岭细鳞鲑(P0.05),两种鱼类的球蛋白(GLO)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显示,兰州鲇与秦岭细鳞鲑在血清学上反映其在营养代谢上有较大差异,兰州鲇的蛋白质代谢强度相对较大,而秦岭细鳞鲑的糖脂代谢较为旺盛。  相似文献   

19.
李刚 《猪业科学》2007,24(10):4-4
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期间,师从著名动物传染病学专家蔡宝祥教授,积极参与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防治研究》、"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等科研课题.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及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科研工作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奖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锌(Zn)在鲇体内的积累与分布,以洞庭湖区所产鲇为试验动物,参考Zn2+对其他鱼类半致死量浓度配制一定浓度的Zn2+溶液培养鲇,观察其中毒症状,解剖取其骨、肌肉、鳃、胃、肝脏以及肠,应用湿法消化法消化,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Zn含量。结果表明:在重金属Zn的暴露作用下,鲇的骨、肌肉、鳃、胃、肝脏、肠的Zn残留量大小依次为鳃肠胃肝脏骨肌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