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籼型三系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 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2.
王岩 《小麦研究》1996,17(3):17-19,16
本文介绍了1994年1995年两年的研究结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千粒重和穗粒重,而粒数又受有效小穗数的多少和每小穗粒数所制的,其中穗数多少,又与有效分蘖存在密切关系。有效分蘖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数与粒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北项研究在小麦育种中合理地协调产量三要素的关系,选育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二系杂交小麦的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特征,在大田环境下,以常规小麦为对照,对142份杂交小麦组合进行了群体茎蘖动态和产量构成要素比较。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增产优势明显,最高增产17.3%,增产组合占全部参试组合的27.5%;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分蘖成穗优势,分蘖高峰主要在越冬前。促进杂交小麦冬前分蘖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穗数和千粒重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贡献明显,进一步挖掘穗粒数潜力对扩充库容、实现更大幅度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杂交小麦产量水平,在组合创制方面应重点选育库容量大、恢复结实性能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6.
第三讲“三系”繁育的防杂保纯 1980年前后,我国杂交稻面积上升很快,但迅速发生了混杂退化问题。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杂株比例之高,远超过一般的水稻品种。因而不少同志对“三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同时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解释,例如回复突变、返祖现象、核质相互适应,以及细胞质杂交等等。虽然有些同志也考虑到混杂的影响,但并不认为是主要因素。现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三系”的  相似文献   

7.
第四讲同质恢的成因和排除在杂交稻“三系”的繁育过程中,不育系出现自交结实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注意。这种不育系的自交结实率,低的在0.1%以下,高的同正常品种一样。过去,很多人将此归结为不育系的退化或保持系失去了保持能力。如今的研究结果认为,不育系自交结实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例如在高温和短日照条件下,BT型不育系常有少量和自交结实,野败型不育系也会  相似文献   

8.
9.
张轼 《种子科技》1993,(1):34-34
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的传统方法是二期或三期父本栽培,不育系单产较低。在同等插植规格条件下,造成繁殖产量远比制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保持系的单株总颖花数一般比恢复系少,父母本间的颖花比则是决定结实率高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汕优63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1986年评为农业部优质米。我省1985年引种示范,普遍反映汕优63高产、质优、抗病。为了探索其高产优质栽培规律,“七五”期间我站在都匀、兴义和遵义等三县(市)开展了汕优63大面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本文根据1989年三县(市)汕优63验收汇总材料,筛选出26份数据准确完整的资料,就汕优63的产量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为制定汕优63高产栽培技术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亲本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杂交种子的质量,同时也影响到种子公司制种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几年,笔者承担了江苏地区粤优938等杂交稻组合的繁殖亲本不育系工作,连续三年来,生产的大面积不育系种子产量达225kg,纯度高达99.9%。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对如何提高杂交稻亲本种子质量和产量提出如下几点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川江优3号的选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选育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成为育种家的共同目标。川江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江育F32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蜀恢527配组育成的超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川江优3号,该组合国家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9.44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米质达国标3级,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川江优3号两年国家区试试验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了其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和通径关系、生物学特性,提出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川江优3号产量的主要因素。川江优3号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在合理密植,保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实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旱地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讨了旱地棉花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产量因子对皮棉产量相对重要性和决定作用。结果表明,旱地棉田在干旱和雨涝两种不同条件下,其参数显然不同。一般在干旱条件下,皮棉产量与亩铃数关系密切,在主要产量因素中,亩铃数对皮棉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决定程序也最高;而在雨涝条件下,皮棉产量与衣分相关关系密切,在主要产量因素中,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序也最高。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应不同条件的棉花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期播种,对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在自然低温条件下进行穗期耐寒性鉴定,同时研究不同播种期对两系杂交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穗期遇上连续3d以上低于23℃的低温天气,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与对照汕优63结实率开始下降,但仍均达75.0%以上;穗期遇上连续3d以上低于20℃的低温天气,则影响较大,各参试组合穗抽不起来或结实率极低。不同播期处理对两优培九、金两优36的生育特性有一定影响,对5个参试组合的产量性状都有较大影响,播种愈迟,产量愈低。  相似文献   

15.
16.
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高产育种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唐映军 《种子》2003,(1):8-9
采用多元回归、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三要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小麦高产育种应走大穗较多穗型求高产的育种途径,为本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对产量目标的追求是育种工作永恒的主题,超级小麦育种是在更高产量目标上的育种实践,如何实现产量突破则是摆在超级小麦育种实践者们面前的现实命题。当前超级小麦育种首先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而植株性状的创新与突破则是超级小麦育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120个陆地棉品系产量构成的三个因素进行分段研究表明,(1)构成皮棉产量的三因素间存在动态平衡,不同组合模式,其产量表现不同。(2)单株铃数、衣分、铃重都存在最佳选择范围,在此范围内容易形成高产皮棉的优化组合。(3)三因素中某一因素的过高选择,会降低另外两个因素的选择动态,不易形成最佳产量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