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评价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在网室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成熟期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根际土壤线虫丰度、营养类群组成和生态学指数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和线虫群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鉴定出23个土壤线虫属,8个功能群,其中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Z13)种植条件下分离鉴定出土壤线虫23属,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种植条件下分离鉴定出土壤线虫21属;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的土壤线虫平均丰度为(1 143.42±135.04)·100 g-1干土,显著高于(P<0.05)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756.83±141.33)·100 g-1干土];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显著升高了杂食捕食性线虫拟桑尼属(Thorneella)的相对丰度(P<0.01)。虽然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3种植条件下的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和结构指数SI显著低于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M88(P<0.05),但是两种大豆种植条件下土壤线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属丰富度指数GR和营养多样性指数TD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耐草甘膦大豆M88对线虫群落结构多样性影响不显著。冗余分析RDA排序图显示:线虫功能组Om4和土壤有机质OM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硝态氮NN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规律研究进展洪权春(延边农学院农学系)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是大豆上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美同、日木、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的许多线虫学家在生物学、生态...  相似文献   

3.
应用双倍PCR技术快速检测大豆胞囊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一种基于双倍PCR技术,用种特异性引物快速鉴定大一啼胞囊线虫方法。应用两组引物扩增胞囊线虫的rDNA。第一组引物含有2个通用引物D3A和D3B,用于扩增大亚基核糖体基因(28S rDNAgene)的D3扩展区;第二组引物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特异性引物GlyF1和一个通用引物rDNA2,用于扩增ITS2区的片断和部分28S基因,用此双倍PCR扩增技术检测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和巴西的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结果表明,用两组引物进行双倍PCR扩增,所有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都产生两个明显的片断(181bp and 345 bp),其中181bp片断是SCN特异性引物GlyF1和rDNA2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中特异性片断,在所测试的其它胞囊线虫群体,仅仅扩增出345bp的片断,而不能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用该项技术能从大豆胞囊经一虫的胞囊或单头二龄幼虫的微量DNA中,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该技术的敏感性达到单条二龄幼虫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作物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影响,以寻找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抑制作用的作物品种。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少量大豆孢囊线虫会孵化为2龄幼虫,遇适宜寄主孵化率迅速提高,但非寄主植物对孢囊线虫的孵化影响不大,在处理38d后,适宜寄主根围2龄幼虫数量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根围2龄幼虫数量。在作物生长100d后,农科六号、中黄13、黑乌豆、小粒黑豆和菜豆(改良保丰一号)处理土壤中的孢囊数量是原始孢囊数量的2.3~9.4倍,这5种植物为大豆孢囊线虫的良好寄主;但在豇豆(之豇28-2)、谷子(新吨谷1号)、大葱(中华巨葱)、番茄(精选L-402)和玉米(郑单958)等作物处理中,土壤孢囊数量仅为原始孢囊数量的58%~63%,可有效减少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刘晓波 《现代农业》2013,(11):39-39
一、障碍因子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利用累加法研究各障碍因子对大豆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是根际土壤病虫害(孢囊线虫)对大豆根茎的生长以及根瘤的形成及其活性影响最大,土壤病原菌和根际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对大豆根、茎的生长有较为重大的影响,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化感物质)有一定的影响。但较小。障碍因子对大豆生长、根瘤形成及其活性的影响为:化感物质十土壤微生物+大量线虫〉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少量线虫〉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孢囊线虫量越多,  相似文献   

6.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结果】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等地。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有9号生理小种。【结论】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10年中,该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供大豆抗线虫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抗线虫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抗线虫大豆品质,指导其生产应用,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抗胞囊线虫品种和密度对大豆品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指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线虫3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该品种产量最高,品质较好;适合抗线虫9号的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增产明显,品质最好;适合抗线虫322865的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胞囊线虫侵染后大豆根部早期基因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探索大豆的抗病机制。【方法】以抗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3号生理小种的小粒黑豆(Glycine max)为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大豆胞囊线虫诱导大豆根部早期表达的SSH-cDNA 文库,并结合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筛选阳性克隆。【结果】获得280个表达序列标签(EST),经 CAP3 软件聚类拼接,得到166个unique EST,在GenBank进行Blastn与Blastx同源比对,有119条EST与已知蛋白或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占全部EST的83%,已知基因功能的EST涉及信号识别和传导、能量与物质新陈代谢、膜及转运、木质素和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抗病防御、细胞保护和转录调控。【结论】本研究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早期发现了表达频率较高的基因如过氧化氢酶、泛肽素、几丁质酶、脂肪氧合酶、水通道蛋白、成熟调控蛋白、金属硫蛋白、脂膜嵌入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并推测这些基因在大豆与胞囊线虫的非亲和互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世界上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胞囊线虫本身具有异质性存在生理分化,因此该病极难控制;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而SSR标记是分子辅助选育抗胞囊线虫新品种选育和抗性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概述大豆胞囊线虫各生理小种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佳木斯郊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方明  李丽  王仲  姜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015-9017
对佳木斯郊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共鉴定线虫39属,包括植物寄生性线虫(PP)8个属、食细菌线虫(BF)17个属,食真菌线虫(FF)6个属和捕食杂食线虫(0P)8个属。食细菌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Mersorhabitis、Heterodera和Rhabditis为优势属。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随土壤深度变化明显。土壤线虫总数、植物寄生性线虫数量、Mersorhabitis、Heterodera及均匀度指数随取样时间变化明显。玉米田和大豆田土壤线虫群落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主要作物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5-1993年在福建省24个县(市)进行作物根结线虫病害调查,查出了37种作物根结线虫病和23种根结线虫,记述了果树、甘蔗、麻类、烟草、甘薯、大豆、蔬菜、中药材等主要作物的根结线虫病发生和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12.
1985—1993年在福建省24个县(市)进行作物根结线虫病害调查.查出了37种作物根结线虫病和23种根结线虫,记述了果树、甘蔗、麻类、烟草、甘薯、大豆、蔬菜、中药材等主要作物的根结线虫病发生和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13.
尖镰孢菌非致病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数量的控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温室盆钵实验证实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非致病菌株(S162)可有效控制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me incognita)的群体数量,在F.oxysporum M,incognita和Bacillus cereus(蜡状芽孢杆菌)+F oxysporum M.incognita处理中,每克根卵囊仅为对照K-M(接种M.incognita) 的1/3和1/5。该菌株处理的番茄幼苗的地上鲜重,根重和根长均高于对照,且处理5周后在番茄根上没有分离到该菌,盆钵实验中,F.oxysporum菌液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抑制率分别为46.4%和53.6%,该菌株的培养滤液能抑制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孵化,经琼脂平行测定,其抑制率分别为18.4%和14.2%,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对长期免耕土壤实施扰动后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响应情况尚不了解。本研究选择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长期免耕扰动前和扰动后的响应情况,为东北黑土区合理选择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长期保护性耕作实验站为依托平台,分别设置长期免耕(NT)及长期免耕后扰动(DNT)两种不同免耕耕作方式;在作物播种前,采集耕层(0—15 cm)土壤,进行线虫的分离鉴定。使用效应值(lnR),以常规耕作(CT)为对照,度量不同轮作方式下(玉米-大豆轮作,CS;玉米连作,CC)长期免耕及长期免耕后扰动对土壤线虫的属数、多度和生态指数的影响效应。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进行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其驱动因子的分析。【结果】与CT相比,NT处理促进了各轮作方式下杂食/捕食线虫的多度,DNT处理显著(P<0.05)促进了玉米-大豆轮作下食细菌线虫的属数及多度、食真菌线虫和总线虫的多度,而对玉米连作下所有线虫营养类群的属数及多度具有抑制效应。NT、DNT处理的线虫群落组成与CT处理截然不同,其主要的土壤驱动因子分别是全氮含量和容重,可以解释线虫群落组成差异的10.5%和11.4%。此外,与CT相比,NT处理显著(P<0.05)促进了各轮作方式下的结构代谢足迹(Fs),而DNT处理显著(P<0.05)抑制了几乎所有生态指数(除自由生活线虫与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比率(MI/PPI)之外)。DNT处理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抑制程度因轮作方式而异,与玉米连作相比,玉米-大豆轮作仍能维持对MI/PPI的促进效应。【结论】长期免耕能够在各轮作方式下形成较为稳定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深翻和移除秸秆等土壤扰动会破坏长期免耕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但破坏程度因轮作方式而异。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的田间群体动态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胸囊的孵化不依赖于寄主根分泌物,在侵染的中后期感病品种根内线虫总数是抗性品种的3-10倍,抗性品种的抗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期,即出苗13-16d和出苗27d,有的品种(如磨石豆)根内龄幼虫到三龄幼虫阶段死亡率更高,但多数抗性品种中从三龄幼虫发育到四龄幼虫阶段的抑制强于从二龄幼虫阶段的抑制,仅有少数抗性品种在四龄幼虫发育到成虫阶段的表现良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连作大豆的抗逆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石灰性黑钙土上抗孢囊线虫品种(抗2)和非抗线虫品种(合丰25)在连作胁迫下大豆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1995~1996两年的田间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抗2品种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大豆叶片中GSH-Px活性增强,差异达到极显著F=1524,说明该品种对连作障碍有较强的抵卸能力,连作使大豆产量降低706%~2075%;而合丰25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大豆叶片中GSH-px活性降低,品种对连作障碍的抗性较弱,连作使大豆产量降低1691%~6826%。  相似文献   

17.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详细叙述了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提出了比较经济、有效、无污染的预防措施:合理轮作,应用抗胞囊线虫大豆品种,使用环保型重迎茬大豆专用肥。  相似文献   

18.
1991~1992年,利用植物根系染色技术,监测侵入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线虫数量的研究,发现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侵入数量与大豆的抗病性无关,同时,采用组织病理学的石蜡切片技术,对线虫侵入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的组织学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线虫二龄幼虫侵入抗感大豆品种根内以后都能形成合胞体,但在抗病品种根内合胞体逐渐消失,并形成坏死细胞,感病品种根上合胞体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和分析与大豆孢囊线虫寄生密切相关的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为研究大豆孢囊线虫寄生和致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控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EST分析结合RACE-PCR扩增方法,从大豆孢囊线虫中克隆出1个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通过原位杂交和半定量PCR的方法确定基因的表达部位和分析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采用Southern杂交方法分析基因的拷贝数。【结果】 从大豆孢囊线虫中克隆出1个全长为957个碱基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的新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g-pel-5(GenBank 登录号HQ123259)。Hg-pel-5 基因组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预测蛋白含有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4段细菌结构的果胶酸裂解酶第三家族的保守位点。原位杂交确定Hg-pel-5在大豆孢囊线虫亚腹食道腺中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Hg-pel-5在寄生前和寄生过程早期的2龄幼虫大量表达。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Hg-pel-5存在于大豆孢囊线虫基因组中并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结论】对大豆孢囊线虫中1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g-pel-5进行克隆和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大豆孢囊线虫早期寄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云金杆菌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研究发现苏云金杆菌对线虫有毒杀活性,为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常规化学农药,且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