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探讨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于2003—2004年度,在藁城廉州镇,就免耕、深松耕、旋耕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状况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苗情和成熟期产量性状调查结合定期的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明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体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滴灌是当今世界上节水效果最好的一种灌溉方式.地面滴灌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将水缓慢、均匀、适量、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浸润到根系最发达区域,使根系活动区的土壤保持最佳含水状态,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与传统的沟灌漫灌方式相比,具有省水、省工、保持土壤结构,减少营养成分流失等优点.由于滴灌非常适合新疆地区,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新疆成为世界最大的节水农业示范区和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
以优质玉米驻玉309为材料,研究了铁茬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无耕翻、传统耕作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铁茬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比传统耕作,出苗时间有所延缓,植株生长快,株高较高,同期叶片数多,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5.53%、2.01%。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北平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4个处理。结果表明:从冬小麦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情况和产量产值来看,多数性状表现为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从劳动生产率看,秸秆还田免耕的劳动生产率为24.48%,在各处理中处于最高,其次是秸秆还田翻耕21·06%,接着是秸秆还田旋耕18.86%,对照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为15.45%;根据产投比来看,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经济效益比较好,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免耕撒播、浅旋撒播、浅旋条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黔麦21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处理产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小麦净作的情况下,黔麦21号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免耕撒播或浅旋撒播的方式进行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6.
针对石河子垦区向日葵种植中耕作方式较多且随意性较强的问题,本文研究了5种耕方式对向日葵农艺指标及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地膜处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向日葵各生育期的生长,显著增加向日葵的株高、茎粗、花盘直径和叶面积,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耕层土壤温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春季还是冬季地表温度变化均是沟播升温快、降温也快,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冬季地表温度变化影响以下各层,越接近地表,温度变幅越大,越远离地表,越趋于一致;沟播产量大于平播,增产约8.4%。  相似文献   

8.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麦—稻轮作、麦免稻旋、麦免+稻旋+秋作、麦稻双免、麦稻垄作5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其中麦免稻旋模式产量最高。免耕不仅对小麦苗期生长、成穗、干物质积累均影响较大,而且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并且省工、培肥、效益好,可作为成都平原的主要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灌溉制度对机采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 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膜2管6行是新疆机采棉的主要种植模式。为确定该模式适宜的灌溉制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溉频率(F5、F8)与灌水定额(I80、I60和I40)对棉花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频高定额(F5I80)与高频中定额(F5I60)灌溉可有效降低棉花株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蕾铃生物量在地上部中的比例。灌溉频率相同时,灌水量过高与过低均不利于棉花增产;灌水定额相同时,高频(F5)较低频(F8)灌溉增产0.59%~1.56%。灌溉制度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灌水定额显著影响棉花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而灌溉频率对二者影响不显著。研究认为高频(F5)和中灌溉定额(I60)是南疆地区机采棉种植模式适宜的灌溉制度,即在全生育期内灌水12次,灌溉定额3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12.
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耗水规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1997~1998设置了4种供水模式,即以当地畦灌条件下棉花多年平均逐月需水量(ET)为基础,各月灌水量分别设置为需水量的85%、70%、55%和40%.试验结果表明,棉花的株高、叶面积指数、果枝数、蕾铃数、铃重、耗水量和皮棉产量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衣分、整齐度、麦克隆值随供水量的增加有一定的递减趋势,但对其它纤维品质项无明显影响.通过综合评价认为,大田滴灌棉花供水量以需水量的70%为宜.在不考虑降雨的条件下,其供水模式为6月份5d灌1次、7月份4d灌1次、8月份5d灌1次、9月份7d灌1次,每次灌水定额为150m3@hm-2.  相似文献   

13.
灌水量对北疆棉花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研究增效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缓释型水乳剂,简称DPC+)对棉花化学封顶的效应,为完善新疆棉花化学封顶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早熟陆地棉品种新陆早53号为材料,设置不同的灌水量(3000,4800,6600 m3·hm~(-2))和DPC+剂量(450,750,1050 m L·hm~(-2)),测定棉花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棉花株高和单株果枝数随DPC+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低(450m L·hm~(-2))、中(750 m L·hm~(-2))、高剂量(1050 m L·hm~(-2))DPC+处理的株高和单株果枝分别比人工打顶增加9.4cm和4.8个,6.2 cm和3.9个,2.2 cm和2.6个。中等灌水量(4800 m3·hm~(-2))下棉花产量最高,比低灌水量(3000m3·hm~(-2))处理增产20%左右,比高灌水量(6600 m3·hm~(-2))处理增产5%左右。低、中、高灌水量下,分别以低、中、高剂量DPC+的产量最高,一般较人工打顶提高5%~10%。低灌水量下低剂量DPC+处理主要依靠较大的群体生物量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高灌水量下高剂量DPC+处理主要依靠较高的产量器官干物质分配率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而中等灌水量下中等剂量DPC+处理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得益于比较适宜的冠层生产能力和合理的干物质分配能力。【结论】灌水量需要与DPC+剂量互相配合,在增加群体物质生产能力的同时保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这是提高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成功率的关键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滴灌条件下不同盐水平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江  鲍建喜  吕宁  侯振安 《棉花学报》2009,21(2):138-14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分布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滴灌水分运移的影响,在0~30 cm土层形成脱盐区,土壤盐分明显下降,养分含量也很低,30 cm以下是积盐区。土壤盐分对棉花根系分布影响显著,0.32 dS·m-1、1.12 dS·m-1和1.90 dS·m-1处理总根长分别为26.35 m、49.54 m和34.40 m,但在土层表现不同。在0~30 cm脱盐区内,1.12 dS·m-1和1.90 dS·m-1处理的根长密度明显高于0.32 dS·m-1处理,而在40~50 cm却低于0.32 dS·m-1处理。研究认为,在盐胁迫条件下,棉花根系分布进行适应性变化,产生补偿效应,通过显著的增加脱盐区(0~30 cm土层)根系数量,来获得更多的水分、养分保证棉花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N策略对棉花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棉花膜下滴灌不同施氮策略对产量及氮素养分和叶绿素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为膜下滴灌精准施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分别设2个施N量水平,3个追氮比例,共6个处理,比较产量差异,并采用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分析SPAD值和土壤碱解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60 kg/hm2的施氮量可获得3040.5 kg/hm2的高产,但3个追氮比例策略对产量影响差异小,240 kg/hm2的施氮量下3个追氮比例策略对产量影响差异显著;240 kg/hm2施氮量的SPAD值整体较低,3个追氮比例策略在蕾期以后的SPAD值差异不显著,而360 kg/hm2施氮量处理在蕾期以后的SPAD值差异显著;高产棉花需肥规律的推荐比例的SPAD值与土壤碱氮相关性R2值达到0.9367的最高水平。结论:充足供氮时,调整追氮比例对高产影响不大;供氮不足不易获得高产,但调整追氮比例有一定的增产空间;施氮肥充足并按照棉花需肥规律的推荐比例施氮,可延缓棉花早衰失绿,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停水时间对膜下滴灌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对南疆地区主栽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9号’和‘新陆中28号’在不同停水时间调节下,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停水时间向后推移‘中棉所49号’和‘新陆中28号’皮棉产量均显著提高,同时不同停水时间对棉花纤维品质也产生较大影响。停水时间偏早,‘中棉所49号’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均升高,为0.3 mm、0.5 cN/tex、0.3,‘新陆中28号’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降低,降幅为0.3 mm、0.1 cN/tex,马克隆值升高0.2;停水时间偏晚,‘新陆中28号’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均降低,降幅为0.5 mm、0.3 cN/tex、0.1;‘中棉所49号’同样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呈下降趋势,但与正常停水棉花纤维品质相比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生产上适当延迟停水时间至8月15日-9月5日之间,有利于棉花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北疆棉区滴施缩节胺(DPC)的可行性,连续2年设置4个滴施DPC水平(D1:262.5g/hm2、D2:525.0g/hm2、D3:1050.0g/hm2和D4:2100.0g/hm2),以喷施525.0g/hm2 DPC为对照(CK),分析滴施不同剂量DPC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株高随滴施DPC剂量的增加略呈降低趋势,D4处理的株高分别较D1、D2和D3处理降低了13.31%、12.71%和5.44%(2019年)。D2处理的棉花株高与主茎节间长均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缩短了部分果枝的第2果节长度。滴施处理下,初花期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随着DPC用量增加而增加,D4处理较D1处理增加了5.67%。与CK处理相比,盛铃期D2与D4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略有减少。2019年各处理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及皮棉产量无显著差异;2020年D3处理籽棉产量相比其他滴施DPC处理平均增加了4.90%,CK处理单株结铃数与籽棉产量比滴施处理分别平均增加了0.37与484.94kg/hm2。各处理对棉花的纤维品质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北疆棉区滴施DPC可有效控制棉花生长,滴施剂量1050.0g/hm2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氮肥对非充分灌溉下棉花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补偿作用及其机制, 以期为干旱地区棉花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新陆中54号”为试材,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主区为总灌溉量2800 m 3 hm -2(非充分灌溉)和3800 m 3 hm -2(常规灌溉), 副区为4个施氮(纯N)水平(0、150、300和450 kg hm -2)。同一氮肥处理下, 非充分灌溉处理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单株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及籽棉产量均低于常规灌溉处理, 但籽棉增产率和灌溉水生产力高于常规灌溉处理; 同一灌溉量下,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 棉花花铃期LAI和单株光合产物积累量先增后降, 且表现为N450>N300>N150>N0, TrPn、单株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籽棉增产率及灌溉水生产力均表现为N300>N450>N150>N0; 非充分灌溉下增施氮肥的补偿效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N300处理补偿效果最显著, 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 补偿效应主要表现在棉花花铃期Pn平均提高10.9%, 单株光合产物积累向生殖积累器官分配比例提高10.7%, 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棉增产率及灌溉水生产力分别提高5.0%、8.0%、7.1%和7.5%; 氮肥对棉花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水分。非充分灌溉下氮肥施用量为300 kg hm -2时补偿效应最大, 虽然在产量上有所下降, 但从干旱地区农业缺水的现实考虑, 可准确灌溉施肥, 且籽棉产量较常规灌溉处理仅下降1.3%。因此, 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 非充分灌溉下施氮300 kg hm -2时棉花花铃期LAI、TrPn及单株光合产物积累量适宜, 向生殖器官转运补偿效果显著, 具有最大的产量补偿作用, 且节水26.3%。  相似文献   

19.
液态有机肥对滴灌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优化滴灌棉花的施肥技术,探究液态有机肥对滴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笔者采取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在滴灌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液态有机肥对棉花光和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液态有机肥能够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大光合速率增加棉花产量,且随着液态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大,各处理叶面积指数、SPAD值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均于铃期达最大值,其中苗期与蕾期施液态肥的C处理最大值分别为3.25和62.63;(2)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以C处理最高,并于8月5日花铃期达到极值,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表现为C处理最低,为188.67μmol/mol;(3)整个生育期内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伏前桃、伏桃、单株铃数及品质均以C处理最好,与其他处理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且增产幅度为27.01%~42.97%。研究表明,液态有机肥适宜的施用时期不仅可提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同时为后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根系生态位指数(root ecological niche index , RENI)研究膜下滴灌不同灌溉量下棉花根系分布特征,并将RENI与根系各参数(根干重、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相比较,为描述根系分布提供更准确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RENI与根系各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r2>95%),可以反映棉花根系的分布。灌溉量较少情况下,根体积对RENI的贡献率最大,根干重贡献率最小;充分灌溉条件下,根体积对RENI的贡献率最小,根干重最大。(2)RENI在土壤中呈偏正态分布,0~40 cm土层的RENI占总RENI的86.8%。(3)膜间裸地的根系分布主要受棉花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距离棉株越近,根系分布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