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温度对蝴蝶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以3个蝴蝶兰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温度处理下蝴蝶兰叶片生长情况和花梗抽梗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蝴蝶兰花芽分化需要经历春化作用,26/18℃(日/夜)处理处理可使3个品种在1个月内启动花芽分化,而29/21℃(日/夜)处理的对照组均无抽梗。(2)同时,生殖生长抑制营养生长,3个品种的成熟叶片平均长度均小于对照组。(3)低温处理导致Fv/Fm降低,Fo增高,叶绿素荧光参数能敏感地反映低温引起植株光合机构变化的情况,可间接地作为快速鉴定蝴蝶兰花芽分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x型玉米花生间作模式的叶绿素含量,光照强度以及产量效应的分析表明,玉米花生间作以2:6型效果最好,其次为2:8型,其有利于改善群体光照强度的变化,从而提高群体产量。但在缺铁的土壤上,间作改善生态效应的作用变得次要,其主要效应是根际作用改善铁营养,由此间作花生产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比单作提高。在缺铁土壤上间作改善铁营养效应对群体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占70.4%,对产量优的贡献率占65.5%。  相似文献   

3.
玉米叶片光合生理与抗旱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玉米叶片净光舍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a/b比值(Chl a/b)、最大荧光(Fm)和PsⅡ光化学效率(Fv/Fm)比对照均有所下降,基础荧光(Fo)增加;Pn和Ctd a/b比值占对照百分率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07**,P<0.01;r=0.8804**,P<0.01),Fo占对照百分率与品种抗旱性则呈显著负相关(r=-0.764 0*,P<0.05),Fm和Fv/Fm占对照百分率与品种抗旱性则呈显著正相关(r=0.711 6*,P<0.05;r=0.772 3*,P<0.05).因此,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b比值、Fo、Fin和Fv/,m可以用来评定不同玉米品种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择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促进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对旱地作物产量、品质、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间作系统各作物的总产量(或收益)高于其任一单作系统;间作能显著改善作物的品质;间作能够使各作物在时空与水肥利用上具有互补性;间作群体在辐射截获和利用总效率上不低于其任一作物的单作群体;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系统;间作的两种作物对养分吸收存在竞争与促进关系,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损失率;间作系统能够集约利用光、温、水等自然资源。针对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间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条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七星关区马铃薯大田生产品种选择提供指导,以威芋5号、青薯9号、宣薯2号、丽薯6号这4个脱毒马铃薯为材料,在玉米间作模式下进行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品种中,威芋5号产量最高、品质也好,生育期适中,抗性较强,植株生物学性状优,商品薯率高,适合七星关区大田生产,青薯9号综合表现较好,可适当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以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单作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行比,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产量套作显著低于单作,套作3∶2行比显著高于2∶2行比,套作品种以中薯5号最高,其次为费乌瑞它,鄂薯5号和米拉最低.但复合群体的套作优势与套作马铃薯产量并不呈正向相关.套作米拉3∶2行比、费乌瑞它3∶2行比、费乌瑞它2∶2行比、中薯5号3∶2行比、鄂薯5号2∶2行比(LER分别为1.40、1.35、1.31、1.24、1.19)具有较明显的套作优势,可在生产中采用;鄂薯5号3∶2行比(1.05)套作优势不明显;米拉2∶2行比(1.00)和中薯5号2∶2行比(0.88)无套作优势,不宜在生产中采用.  相似文献   

7.
1 穗期管理 穗期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旺盛生长时期.除合理施用肥水外,还应抓好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8.
光质对果树形态建成及果实品质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光质是影响果树形态建成和品质形成的主导生态因子。形态建成是果实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概述了光质对植物的叶、茎、根和花芽分化等器官的形态建成及其通过光受体和激素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光质与果实大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果实色泽及其在膜透性、色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探讨果树形态建成和品质指标的最佳光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的高产效应,明确机播模式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研究方式,以芝麻品种郑芝98N09和郑太芝1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的芝麻功能叶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结果表明,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不同。随株距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较大影响,而对籽粒品质影响不大。其中,株距对株高、始蒴位高、黄梢尖长和果轴长的影响较大,而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小。单株蒴数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下降的变化趋势;芝麻蒴粒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品种表现不一致,但均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减小的变化规律;籽粒千粒质量亦随株距减小而降低,等行距配置的千粒质量均大于宽窄行配置;但行株距配置对品质的影响不大。本试验条件下,2个芝麻品种均以株距不小于11. 11 cm(亦即密度低于22. 5万苗/hm2)条件下的芝麻籽粒产量最高,该株距配置条件下,不仅芝麻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光合同化能力较强,而且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农艺性状表现较优,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姜不同间作种植模式的生理生态效应和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下,马铃薯高产的最佳空间配置模式,在带宽、行距、间距、窝距等空间因子不同配置的4种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及其光合性能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带宽为120 cm模式的鲜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及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表明2:1行比下以间距、马铃薯小行距、窝距均为40 cm的中等距离空间配置更有利于光合作用,效果最佳,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大田机械化条件下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群体产量及大豆的光合特性,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玉米-大豆的行距配置和减肥施用提供理论基础。设置行比和减肥2个因素,玉米单作、大豆单作为对照,其中行比设置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J)、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J)2个处理,减肥处理在上面行比处理上减量20%(2/4N、4/4N),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及减肥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及大豆LAI、干质量、SPAD值及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处理2/4J、4/4J、2/4N、4/4N比单作减产,LAI、干物质、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单作,但减氮前后比较,除LAI指标外,干质量、叶片光合速率(Pn)和SPAD值没有显著差异。建议河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行距配置和施肥管理中,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4(2/4J)减氮20%处理2/4N更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提高间作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方式下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不同密度间及不同行距与密度互作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度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产量,随行距的扩大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对紧凑型玉米而言,产量不仅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而且与种植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有机高粱与不同作物间作对群体产量及效应的影响,以有机高粱指定品种“红缨子”和本地花生、大豆、向日葵、白云豆、眉毛豆、四季豆、米豆、绿豆、红苕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有机高粱和不同作物间作对群体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藤豆类作物四季豆、眉毛豆、白芸豆可作为有机高粱间作的首选作物。  相似文献   

15.
王广钦  樊巍 《华北农学报》1989,4(2):108-114
根据二十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着重论述条农间作在改变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增强物质能量循环以及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为条农间作的合理配置、类型划分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新台糖22’、‘桂春2号’、‘柳豆3号’和‘桂春8号’为间作套种试验材料,研究探索不同大豆品种、不同播期及不同间种密度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管理和施肥条件、种地养地、保证甘蔗品质和产量的前提下,以第2播期间种2行中熟大豆品种效果最好。综合经济效益最高的是第2播期间种2行的晚熟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7.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75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比,研究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行距配比为30 cm×90 cm时,棒三叶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最高。大口期开始,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叶面积指数(LAI)最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40 cm×80 cm最高。各行距配比的茎秆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弯曲性能随着节位的下降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大到小为40 cm×80 cm>50 cm×70 cm>30 cm×90 cm>60 cm×60 cm>20 cm×100 cm。穗长、穗粗、千粒重和穗粒数各处理间均有不同变化,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产量最高,比等行距60 cm×60 cm增产7.96%。由此可见,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大丰30’的光合性能和茎秆强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抗倒伏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Intercropping of chilli ( Capsicum annuum ) and dwarf bean ( Phaseolus vulgaris ) is a recently adopted practice by farmers in Sri Lanka. As chilli fetches a higher market price, the bean population which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a 100% population of chilli has to be foun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effects of three bean populations (100, 75 and 50% of sole crop population 250 000 pl ha−1) and four row arrangements (1:1, 1:2, 2:1 and 2:2) were tested at Kundasale, Sri Lanka. The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of all intercrop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one, indicating a greater productivity per unit land area in intercropping than sole cropping. At 100% and 75% bean populations, LER and intercrop yields of bean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at 50%. Row arrangement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ither LER or bean yield in intercrops. Intercrop bean yields were lower than sole bean yields indicating significant competition from chilli. Chilli yields were not affected by either bean population or row arrangement. Intercrop chilli yields were greater than the sole chilli yield indicating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from bean. Greater radiation interception and lower weed growth and the absence of overlap between yield formation periods of the two component crops we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er productivity (LER) of intercr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