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通过体外抑菌测定和盆栽生物测定研究了甲壳胺诱导辣椒抗辣椒疫病的效果。体外抑菌测定结果表明:甲壳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50 mg/L浓度下,甲壳胺对菌丝生长先表现出促进作用但最终表现出抑制作用;浓度达到400 mg/L和800 mg/L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分别达到83.75%和89.77%。盆栽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利用甲壳胺诱导辣椒抗疫病的最佳施药浓度为12 000×叶/20 000×根。  相似文献   

2.
对水杨酸(SA)处理及其挑战接种辣椒疫霉菌的4个抗性不同的辣椒品系体内木质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SA诱导的供试品系与未经诱导的相同品系相比,木质素含量增高,PPO、POD、PAL活性增强,其中木质素的含量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挑战接种后两者相比,SA处理的供试材料的木质素含量和PPO、POD、PAL活性的增强幅度更大,其中抗、耐病品系的增加早且增加幅度高于感病、高感品系。值得注意的是,经SA诱导的各供试品系接种后木质素含量与抗病性也呈显著相关。木质素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的上述变化趋势与SA对各品系的诱抗效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3.
4.
时拮抗细菌YD4—6和NVll一4防治辣椒疫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在辣椒苗上接种辣椒疫霉菌和2株拮抗细菌,测定PP()、P()D、PAL、S()D的活性及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NVll—4茵液处理24h后4种防御酶活性均升高,但在YD4—6菌液处理中.PPO和S()D活性变化基本接近对照水平。而经NVll—4和YD4—6处理的辣椒叶片内I’()D活性分别在24h和72h达到最大值.其峰值为12.44和12.89;两者处理的PAI,活性均于接种后48h达到最大值,其中前者比后者高1.22倍;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表明2株拮抗菌对辣椒植株没有伤害。  相似文献   

5.
对拮抗细菌YD4-6和NV11-4防治辣椒疫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在辣椒苗上接种辣椒疫霉菌和2株拮抗细菌,测定PPO、POD、PAL、SOD的活性及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NV11-4菌液处理24h后4种防御酶活性均升高,但在YD4-6菌液处理中,PPO和SOD活性变化基本接近对照水平,而经NV11-4和YD4-6处理的辣椒叶片内POD活性分别在24 h和72 h达到最大值,其峰值为12.44和12.89;两者处理的PAL活性均于接种后48 h达到最大值,其中前者比后者高1.22倍;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表明2株拮抗菌对辣椒植株没有伤害。  相似文献   

6.
SA喷雾处理烟草叶片可诱导烟草获得对TMV的抗性.用不同浓度的SA溶液处理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以测定其抑制病斑的最佳浓度,并测定烟草品种K326(N.tabacum)体内防御酶系变化.结果表明:8 mmol/L SA病斑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57.14%,SA在心叶烟上的防效在诱导处理后7d达到最佳.同时,SA处理可导致烟草品种K326叶片的PAL、POD、SOD活性不同程度提高,表明SA可诱导烟草对TMV的抗性,提高烟草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8.
辣椒抗疫病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辣椒疫病病原、辣椒对疫病的抗性、抗性鉴定方法、抗性遗传和抗源材料的筛选、抗病品种的选育方法及工作成就等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杨酸及其类似物在诱导抗性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源信号分子 ,在诱导抗性的激发中起主导作用。本研究对水杨酸及其类似物在获得抗性诱导中的作用机制、信号传递与接收的最新研究动态作了综述 ,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及能够诱导SAR的其他信号分子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Bn-130菌株,温室控病试验表明,菌液处理8d以内再接种病原菌,Bn-130对辣椒疫病控病效果均在60%以上,能显著降低辣椒疫病的发病率.菌液可诱导寄主抗性相关酶的变化,实验检测表明经芽孢杆菌Bn-130菌液处理的辣椒,其体内多酚氧化酶(PP0)、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菌株Bn-130能激发寄主产生诱导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apsici L.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 for reducing pepper yields in the world. Building up varietal resistance and induced resistance to the disease are of agricultural importance. In this paper, the disease resistance induced by salicylic acid (SA) against P. capsici were studied by using four hot pepper lines with different resistant abilities and one P. capsici strain with middle pathogenicity. Results show that SA could induce significantly the resistance of pepper seedlings to P. capsici, but CaC12, KH2PO4 and VAM couldn't. SA at a relative low concentration from 0.15 to 0.3 g L-1 had no antifungal activity in vitro against P. capsici. That means the disease resistant enhancement of the plants treated with SA is due to the induction effect, but not the antifungal effect of SA. About 1 to 5 days internal between SA-treatment and challenge inoculation was sufficient to induce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hot pepper. The resistance could remain more than 20 days after treatment with SA.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筛选抗性种质资源,进行栽培品种选择和抗性育种,用游动孢子灌根法对从荷兰、法国、韩国等国外引进的19个辣椒品种进行了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9个品种中,有高抗病品种11个,抗病品种4个,中抗品种2个,感病品种2个。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辣椒抗疫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43个辣椒自交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自交系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高抗有20个,抗病有6个,中抗有11个,感病有5个;牛角椒中ZN40、ZN6、ZN3、ZN44、ZN16、ZN13等自交系具有极高的抗病性,灯笼椒中ZD217、ZD215-2、ZN201、ZD202、ZD220等自交系具有极高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
辣椒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农业学报》1997,9(4):22-26
研究表明,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的菌落形态多为绒毛型,孢子囊会脱落,带有长柄,形态大小变化很大,长宽比1.4~1.7,乳突明显;混合菌株可形成藏卵器,雄器底生;菌株在12~35℃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石绿不敏感;不同菌株利用淀粉的能力差异很大;孢子囊的形成受湿度的影响,湿度越大,孢子囊形成越多;形成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20~28℃;pH值影响孢子囊萌发方式和萌发率,适当偏酸,孢子囊萌发率高,有利于形成游动孢子;病菌可侵染茄科、葫芦科等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15.
辣椒嫁接抗疫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引自日本的辣椒专用砧木品种"肩车"为砧木,采用套管嫁接法对辣椒进行嫁接,测定嫁接苗对辣椒疫病的抗性。结果表明,选用的3个辣椒品种四平头、新椒3号和猪大肠的嫁接苗对疫病的抗病程度均显著优于自根苗,嫁接苗可以达到抗病或高抗的级别,而自根苗均为感病,说明辣椒砧木"肩车"对疫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可以作为辣椒嫁接栽培的优良砧木在生产上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获得抗性(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SAR)是植物抵抗病原菌侵染的一种复杂机制,本研究旨在鉴定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诱导的拟南芥系统获得抗性相关的蛋白质。【方法】利用双向电泳分离创伤、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大豆疫霉菌诱导的拟南芥叶片的总蛋白,并对2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进行了MALDI-TOF质谱鉴定。【结果】这28个蛋白点的表达模式可分为3种类型:13个点的表达随着伤口、SA和 P.sojae的诱导而上调;11个点的表达随着伤口、SA和 P.sojae的诱导而下调;4个点在伤口和P.sojae处理中的表达行为与SA处理相反。这些蛋白质涉及了物质代谢酶、调节因子或分子伴侣、氧化还原酶、防御相关蛋白、蛋白激酶、叶绿体蛋白和功能未知蛋白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结论】创伤、SA和P.sojae诱导的拟南芥系统获得抗性涉及的抗性组分有很大的重叠,在信号传导网络上也存在一定的交叉。蛋白质组分析为研究复杂的植物抗性机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对四川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辣椒室内叶片抗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4~30℃,在CA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能提高游动孢子囊数量。通过5种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表明灌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室内叶片鉴定与田间灌根法鉴定结果吻合率在72.61%。  相似文献   

18.
水杨酸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水杨酸(SA)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试材,用0.1 mmol/LSA作叶面喷施处理,清水作对照,当小麦幼苗第1片叶展开时,将各组各1/2幼苗分别置于常温(20℃)和低温(4℃)下培养,5 d后对小麦幼苗进行耐寒生理指标测定。[结果]0.1 mmol/LSA显著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细胞内SOD酶的活性。与低温对照处理的小麦幼苗相比,低温胁迫下0.1 mmol/L SA处理的小麦幼苗的SOD酶活力提高了10.95%,脯氨酸含量增加了42.80%;MDA含量减少了5.00%,膜透性降低了6.00%。[结论]SA显著提高小麦幼苗细胞内SOD酶的活性,增加脯氨酸含量,降低MDA含量,减少了低温对细胞的伤害,增强了小麦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