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对开放式主动增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明确气候变暖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方法 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系统,早稻以金早47(常规籼稻)、两优287(杂交籼稻),晚稻以象牙香珍(常规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和甬优5550(杂交粳稻)为材料,设置全生育期增温和全生育期不增温2个处理,分别测定双季优质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结果 与不增温相比,全生育期増温(1.3℃ ~1.6℃)对早晚籼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晚粳稻产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0.2%,主要是因为其每穗粒数下降。全生育期增温降低了早晚稻株高;早稻生育期缩短了3~4 d,而晚稻生育期无明显变化。全生育期增温下,双季优质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早稻两优287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及晚粳甬优5550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同时,晚稻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晚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早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稻米RVA谱特征值因季别和品种而异。结论 全生育期增温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影响大于籼稻,不利于外观品质的保优,但有利于改善优质稻米加工品质,对晚稻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也大于早稻。  相似文献   

2.
1979年以来,我们通过连续几年的试验与示范表明,在湘东、湘中、湘南甚至湘北的部分地区,实现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是完全可能的。1985年,全省九个示范基点的449.24亩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2151.5斤,每个点都过了吨粮,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因此,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已成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一项战略措施。但是,种植双季杂交水稻后,又出现了杂交晚稻产量赶不上杂交早稻的问题,如何提高杂交晚稻的产量,是当前吨粮开发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一、杂交组合(或品种)的搭配 目前,我省双季稻中作早稻栽培较为理想的组合(或品种)主要有威优35、威优49…  相似文献   

3.
杂交晚粳新组合申优693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晚粳新组合申优693系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用自育BT型不育系申6A与自选恢复系R693配组而成,表现矮秆大穗,产量高而稳,食味好,抗稻瘟病,易于栽培,制种产量高。2005年1月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适合在上海、苏南、浙北、皖南等地作单季晚稻或早茬口双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4.
早稻是我省一季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来,杂交早稻新组合的育成和推广,打破了早稻产量长期徘徊的局面,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我省1986年种植15万亩,1988年达49万亩。杂交早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比常规早稻亩增50公斤;龙游县农民鲁月行种植1.18  相似文献   

5.
廖旭芳 《杂交水稻》1999,14(6):31-32
杂交水稻“以晚代早”是利用属于基本营养型的晚稻组合作早稻栽培,通过延长生育期争取大穗多粒创高产的一种增产途径。分析了“以晚代早”的利用价值,充分利用低海拔地区光温资源,可比早稻品种增产10.4% ~18.9% ,不争晚稻季节。总结了“以晚代早”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是广西首个超级稻品种,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桂两优2号可作早、晚稻两用,并且早稻产量高于晚稻。试验结果表明,结实率高和单位面积颖花量大是桂两优2号作早稻比作晚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缩小晚稻与早稻产量差距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一、杂交晚稻有两大特点 第一,杂交晚稻丰产潜力大。宁乡县农科所1976至1983年晚稻小区试验资料统计,平均亩产杂交稻是801.4斤,,晚籼741.1斤,晚粳777.5斤,杂交晚稻比常规籼、粳分别高60.3斤,23.9斤。杂交晚稻增产潜力比常规稻大的原因是杂交优势效应和杂交稻实现了矮秆化。第二,杂交晚稻耐寒力弱。1982年宁乡县9月平均气温21.3℃,比前5年平均22.9℃低1.6℃,县农科所威优6号等5个杂交组合平均空壳率是39.2%,威优6号高  相似文献   

8.
对1997年道县早晚稻杂交组合品种比较试验资料试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作出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组合以I优辐26综合性状最好,威优402、金优辐26次之,I优01最差;杂交晚稻以威优647综合性状最好,金优77、威优64次之,汕优4480和汕优晚3较差。评价结果与各组合在大田生产应用中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汕优桂34     
汕优桂34原名汕优3024—1,是广西水稻研究所近年育成的釉型感温新组合。它产量高,株型好,抗性较强,米质较好,在华南南部早、晚双季均可种植,早稻在南宁生育期128天,晚稻115天,其他税稻地区可作中、晚稻种植,生育期130天和115天左右。 该组合1983—1984年参加广西杂交早稻区试,名列第一。1983年早稻10个点平均亩产1007.8斤,比汕优2号增产10%,1984年早稻9个点平均亩产1041.3斤,比汕优2号增产5.3%。1984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名列第一位, 14个点平均亩产862.41斤,比汕优2号增产6.26%,其中8个增产点平均增产10.4%。1983年广西浦北县晚稻试…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宁乡县晚稻面积986,000亩,品种布局基本上是籼粳各半,籼稻是余赤、闽晚为主,粳稻是矮粳23等迟粳为主,中熟晚粳只有11,500亩,占1.2%。通过生产调查和试验分析,我们认为晚稻生产应扩大中粳面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甬优9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利用晚粳型不育系甬粳2号A与恢复系K306093杂交育成的粳型三系杂交晚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武夷山市2011—2012年引进在上梅乡作中稻种植,介绍了甬优9号在武夷山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含有天然黑色素的稻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开发米质柔软的黑色糯米食品已成为食品加工、营养保健业的热点。选引优质黑色早糯品种亦是当前早稻品种优质化和用途多种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多年征集利用的特种米糯稻原始材料中,紫黑色糯稻多数为晚稻类型,很少为早舢类型,而米质优的紫黑色早粳糯尤为罕见。多数紫黑稻品种植株偏高、秆软、易倒伏,不耐肥,抗病性较差,产量水平低。本所最近有成的纪紫早糯已基本克服了上述缺点。它是以舢粳交组合(黑宝×早粳2号)F1为母本,与晚粳糯新品系绍糯45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母本黑宝是种皮…  相似文献   

13.
作物高效生产的热点问题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国内外作物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近年所做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物化技术、免耕技术、免耕直播技术等作物高效生产技术.浅析了水稻生产技术的几个热点问题:一是早稻或晚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近20年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单产7 500 kg/hm2的瓶颈难以突破;二是农民生产田产量与品种产量潜力之间还存在20%~30%的产量差距;三是农民生产田氮肥用量大、利用率低、劳动用工多,需要研究如何减少氮素肥料用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节本、省工和高效的作物生产.  相似文献   

14.
文英 《杂交水稻》1990,(6):18-19,25
复激保果剂是我所用多种激素和微量元素研制而成的一种植物生长素。我们随用于柑桔保花保果外,1988年开始在杂交早稻上使用复激保果剂,以后又在杂交早、晚稻上连续使用,证明可以提早早稻成熟,有利于晚稻早插、早齐穗、避免寒露风危害。获得显著提高双季杂交稻的产量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效益及使用技术分述于后。 一、试验结果与分析 (一)复激保果剂对双季杂交稻的效应 1.对杂交稻禾苗长相的影响。在杂交早稻孕穗末期,喷施一次复激保果剂50ppm后3-7天,与对照(不喷)相比: (1)株高增长7.1cm-19.66cm;( 2)抽穗率增加20.84-29.36%;(3)叶色由淡…  相似文献   

15.
2001年起 ,我省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取消粮食定购任务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 ,把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户推向市场。为了寻找粮食销路和提高种粮效益 ,各地都很重视改善稻米品质。2001年我省早稻种植面积在上年大幅度调减后继续大幅度下降 ,而单季晚稻面积迅速扩大。因此 ,根据浙江的实际 ,我省今后发展水稻生产的对策是抓住粮改机遇 ,调整品种结构 ,加强优质品种选育 ,推广“无公害”生产 ,采取有力措施 ,大力发展优质稻 ,实现晚稻食用优质化、早稻专用优质化。一、早稻优质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针对早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轻简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与物质转运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人插人收模式的晚稻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高1.03%~24.15%;产量与千粒重和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处理水稻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率为23.62%~37.79%,物质转换率为18.82%~40.47%,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晚稻免耕人栽机收模式最高;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转运特性的影响高于茎鞘,对物质输出率的影响高于物质转换率,对表观输出量的影响相对较低。综合考虑水稻产量、适度规模化生产和农村劳动力条件,开发适宜农机具,改进机插抛秧技术,梯冲田水稻生产应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早稻生长后期蓄水,晚稻免耕机插(抛栽)机收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7.
皖粳9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本所选育的晚粳品系2277作母本 ,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晚粳品系丙814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晚稻新品种。200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定名皖稻64。该品种的育成 ,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晚粳品种“优而不高 ,高而不早”的局面 ,是安徽省品种结构调优的首选品种之一。一、种植面积和产量表现1997年在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双晚品比试验中 ,折合单产9.3t/hm2 ,比对照鄂宜105增产24.3 %。1999~2000年参加安徽省双晚组区试 ,平均产量5.88t/hm2 ,比对照两系粳杂70优04减产4.95 % ,1999年比对照D9055增产3.6…  相似文献   

18.
汕优桂99     
汕优桂99是广西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杂交组合,1989年10月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广西的重点推广组合。 一、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广西水稻所杂交早、晚稻组合比较试验,早稻平均亩产476.19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5.4%,晚稻比汕优2号增产10.5%,均达显著水平。1988~1989年参加广西杂交早、中、晚稻区试(桂南10个试点),两年结果单产居首位,亩产435~496.65公斤。1988年该组合参加广西桂中、北稻区杂交晚稻区试,桂中稻区区试中比汕优2号增产8.29%,比汕优桂33增产4.12%,产量居首位。桂北稻区比汕优 2号增产5. 93%,比汕优桂33…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介了湘西北张家界市1957~1994年早稻生产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了近10年来早稻生产徘徊下降的原因,然后从气象条件变化特别是气象灾害对早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灾增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1981年以来,,萍乡市桐木乡为了增加早稻种植面积,压缩晚稻专用秧田,以增加稻谷总产,1981-1982年分别在全乡不同土质、肥水管理及光照条件的山区、丘陵、盆地进行了杂交晚稻旱土育秧试验示范,获得了成功。成片面积产量验收结果,平均亩产达432公斤,最高的示范户和典型丘亩产达580公斤,比相同管理的水秧亩产提高20公斤。 实践证明:推广杂交晚稻旱土育秧,既可增加早稻种植面积和早稻总产,又可以充分利用旱土秧在大田分蘖早、快、多的优势,增加成穗数,提高晚稻单产。 旱土育秧方法简便,要求做到: 一、掌握“三期”、卡住“二最” 汕优2号掌握在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