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三角地区具有自然地理优势,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霜,雨量充沛。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亚热带作物;熟制一年三熟,适于稻薯麦粮食作物的生产;丘陵坡地面积大,发展果、茶大有潜力;沿海海岸线长,有大片的滩涂和广阔的海域,宜于水产业的发展。这些自然地理优势是闽南三角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也是经济技术开发综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但该地区也存在粮食、能源、交通困难的问题,特别是粮食缺口较大。因此,解决粮食问题,在调整农业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应扬长避短,统筹兼顾,以求全局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溪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地,2010年全县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6.2万吨,茶叶产值81亿元。采用新技术生产的闽南乌龙茶,外形色泽乌油润、砂绿明显,汤色黄绿、清澈,香气清纯持久、音韵明显,滋味清醇,发酵程度略轻,叶底肥厚软亮。  相似文献   

3.
闽南乌龙茶审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闽南乌龙茶(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主要品质特征、评茶程序与方法以及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一、采茶南国茶海晴朗天 ,蝶女飞舞树丛间。一梢三叶鸡啄采 ,盛青胡芦挂腰边。(注 :一般盛青的竹筐为胡芦形 )二、晒青夕阳柔光一片绿 ,速摊速收如卷席。轻装细放胜护子 ,好坏牵动全战役。三、做青反复摊凉反复摇 ,心系青间闹通霄。眼看手摸鼻子嗅 ,唯恐香韵随风逃。四、杀青高温煎炒似鸣炮 ,杀匀杀熟须周到。手握成团不流汁 ,是草是宝见分晓。(注 :到杀青工序 ,就基本知道茶叶质量好坏 )五、揉捻圆桶团团转 ,肚里茶浪翻。叶片成条索 ,只是一瞬间。(注 :乌龙茶的揉捻仅三分钟 )六、烘焙、包揉三番五次烈火烤 ,复而怕冷布紧包。粒粒塑形青蛙…  相似文献   

5.
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因制茶技术不同,品质也异。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六大类。乌龙茶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的部份地区,相应地称之为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福建乌龙茶又分为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采用“重晒轻摇重火功”,闽南乌龙茶则采用“轻晒重摇轻火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品质风格。有良好的品种,还要加以科学的制作技术,才能制出好茶。闽南乌龙茶也不例外,从鲜叶采摘直至烘焙成干茶,在每个工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1 鲜叶采摘 闽南乌龙茶一般采摘形成驻…  相似文献   

6.
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作为全国乌龙茶主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产制历史和成熟的加工技术.近年来,随着乌龙茶产品的日益热销,福建乌龙茶的加工技术和产品种类更是快速发展和多样化.本文以闽南产区的乌龙茶为对象,对闽南乌龙茶主要加工工序(萎凋、做青、造型、干燥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品质控制方面的研究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了其优化参数、探索机理、现代技术运用和新工序研发等4大特点,以期为闽南乌龙茶工艺品质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建议今后应关注按品种特性对现有工艺品质理论和成果进行整合、加强新工艺品质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茶类。发源于闽南安溪,制作工艺精湛,特具风格。其外形粗壮,卷曲紧实,酷似“蜻蜒头”。内质具有绿茶的高香持久和红茶浓醇甜和的风味,品饮后经久留香。水色黄亮清彻,泛“金黄色”。叶底呈“绿叶红镶边”,厚柔匀亮,叶内略呈透明黄亮。它是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欣赏的传统名茶。乌龙茶品种繁多,“安溪铁观音”居市场大路货之首。  相似文献   

8.
香气和滋味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两项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品尝茶叶的主要内容。但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茶叶的香气和滋味认识不足,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1清香和青气有着本质的区别清香是指茶叶香气高而清爽;青气是指茶叶有青草气或青叶的气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国内市场流行清香型乌龙茶,有相当一部分人误把青气当作香气,把青气型乌龙茶当作清香型乌龙茶。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对乌龙茶初制技术半知不解。乌龙茶在初制过程中,具有强烈青草气的青叶醇和具有青气的青叶醛大部分挥发逸散,使其臭青气转…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商业部茶叶畜产局及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有关统计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预测技术,综合分析了我省乌龙茶产销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今后的二、三年中,福建乌龙茶的内销市场将是稳定的,直接出口贸易量将以6.5%至7.5%的年增长速度发展,乌龙茶的生产量将以6.0%至7.0%的年增长率发展。同时,必须统一认识,坚持对内搞活、一致对外的原则,致力于提高生产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开拓新市场,发展小市场,巩固老市场,确保我省乌龙茶产销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0.
闽南闽北乌龙茶加工艺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闽南闽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并对其加工工艺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比较;进一步阐释了乌龙茶加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闽南乌龙茶毛茶的审评技术难度较大,因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加工水平所制成的毛茶外形迥异、品质千差万别,没有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就很难悟出其中的奥妙。现根据自己多年的审评实践,谈一谈闽南乌龙茶毛茶审评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闽南乌龙茶毛茶审评分为干评和湿评,亦即干看外形、湿评内质。  相似文献   

12.
13.
14.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 ,福建省生产乌龙茶当始于明代中后期而盛行于清代 ,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乌龙茶是我国最早由厦门口岸出口欧美国家 ,并被当地人民视为“灵丹妙药”的茶叶 ,由于在市场上盛行不衰 ,输出数量逐年猛增 ,至 19世纪中期已达到历史上的最高记录 (1877年出口数量为5 4 2 5 60t,)。然而 ,因为质量等等原因 ,在 19世纪末 ,这种畅销于欧美市场达三百年的黄金时代却逐渐消逝了。直到 190 1年 ,厦门口岸出口的乌龙茶仅为 4 2 1 0 2t,已不及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其中 ,出口美国的数量仅 1 74吨 ,余者则出口到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闽南乌龙茶成型机理的试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丹桂品种为原料,设计“速包+平板”和“全速包”两种造型方式进行造型。分析了造型各阶段含水率、柔软性、塑性和弹性等物理特性的变化,对造型过程在制叶的三性与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造型过程物理特性与茶叶成型的关系,初步探明闽南乌龙茶成型机理。结果表明,含水率在42%~45%之间时,柔软性和塑性位于最高值,而弹性处于较低值,此时是茶叶造型的最佳时机;柔软性、塑性与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弹性与含水率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福建茶叶》 2 0 0 0年第 1期刊登黄艺辉先生“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一文 ,此类科普读物对普及乌龙茶初制工艺作用很大 ,深受茶农欢迎 ,但文中多处工艺技术值得商榷。笔者多年在长泰、诏安、安溪参与乌龙茶初制 ,现就实践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与黄艺辉先生 (下称黄文 )商榷。1 鲜叶采摘1 1 春茶宜鲜叶偏嫩开采。众所周知 ,驻芽 2 - 3片叶的新梢是闽南乌龙茶最理想的初制原料 ,但在春茶生产实践中 ,必须掌握鲜叶偏嫩时开采 ,原因有三 ,一是春茶生产期间 ,正值春夏之交 ,经常遇到不利初制天气 ,若掌握顶芽形成驻芽时才开采 ,遇到不利初…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风味独特,香高味醇,驰名中外,是我国茶叶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品格之所以“独特”,主要来自优良的品种和精湛的工艺。长期以来,广大茶农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至今形成一套灵活的“看青做青”的制茶技术。这些宝贵经验仅仅流传于民间,世代相袭,缺乏完整、有条理的技  相似文献   

18.
乌龙茶是我国特种茶类之一。它经过复杂而精湛的工艺处理,能制成香高味醇的极品。而形成乌龙茶独特品质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在尚不能完全地、人为地控制茶叶品质的情况下,其品质优劣受地域、气候、品种、采制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提高乌龙茶品质带来了困难。鉴此,如何发展和开发优高茶叶,是我市当前茶叶生产的首要问题。笔者就对此试行分析,供同仁参考。一、土、肥、水、耕管问题:茶树是常绿多年生植物,对土、肥、水要求很高,耕作管理也是很精细的。1.土壤:闽北优质茶叶土壤要求是灰棕壤,土质疏松,有半风化砂砾石…  相似文献   

19.
广西黑皮果蔗产销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广西黑皮果蔗种植的现状,详细了解广西黑皮果蔗种植的分布、种植面积和产量等,分析广西黑皮果蔗种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乌龙茶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树源  智佳佳 《茶叶》2004,30(3):160-162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出口大国,乌龙茶产品深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但其出口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其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