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1芽6、7叶新梢为原料制作砖茶,并对初制各个工序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含氟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制工序中,含水量、水浸出物、蔡多酚与儿茶素、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含量在渥堆的过程略有上升,但是在干燥的过程明显下降,与可溶性糖的变化规律相似。茶黄素(TF)含量逐渐增加,茶红素(TR)与茶褐素(TB)变化不规律性。氟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变化不大,表明初制过程对含氟量影响不大。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所用原料制作砖茶品质优于传统砖茶。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烟叶仓库试验对白肋烟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白肋烟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白肋烟在贮藏过程中总氮含量较稳定,略有下降;烟碱、总挥发碱和高级脂肪酸含量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总糖含量表现为前期下降、后期上升的趋势,而氨基酸总含量和挥发  相似文献   

3.
以蒸青绿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其超微粉碎前后和贮藏过程中水分及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微粉碎300目和800目茶粉的水分含量均明显下降;茶多酚、叶绿素的含量均略有下降并随目数的增大而降低;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均略有下降,但目数大的降低反而较少;可溶性总糖、水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并随目数的增大而上升。2种贮藏方式(常温、低温冷藏)贮藏过程中对300目茶粉的茶多酚含量影响不大,但对800目来说,低温贮藏方式的茶多酚含量基本保持平稳,而常温状态下的茶多酚含量在后期急剧下降;300目茶粉常温贮藏下的氨基酸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低温贮藏的氨基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800目超微绿茶粉的氨基酸含量在2种贮藏方式下,从最终结果来看降低量不大;300目超微绿茶粉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叶绿素下降不明显,但常温贮藏及800目低温贮藏对叶绿素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优质蒙顶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对黄茶闷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将蒙顶山茶区主栽的国家级良种名山白毫的1芽1、2叶初展按鲜叶→杀青(锅温230℃,投叶速度4 min/kg)→闷堆1 h→闷堆2 h→闷堆4 h→闷堆6 h→摊放→干燥等工序做成成品黄茶。在鲜叶、杀青、闷堆1 h、闷堆2 h、闷堆4 h、闷堆6 h工序上依次取样,用于蒙顶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酶活性的测定。随着闷堆过程的深入,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呈下降的趋势;茶红素、茶褐素呈增加的趋势,茶黄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闷堆过程的深入而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加,差异达到显著;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闷堆2 h活性最高,差异达到显著。蒙顶黄茶闷堆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均呈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这是蒙顶黄茶茶汤滋味醇爽甘甜、无苦涩味形成的主要原因。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4种酶活在杀青后基本丧失,随后在闷堆过程中又有一定程度的"复活",其和湿热作用一起参与了黄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同产地杉木种子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这与其它种子所含游离氨基酸种类基本一致。不同产地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异趋势不同于杉木种子形态及发芽率的变异趋势。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变异趋势与种子发芽率呈负相关,表明杉木种子的发芽率可能与种子所含的某些游离氨基酸有关。不同产地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与干湿度指数呈负相关,说明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的地理变异亦可能是气候的差异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大葱抗感紫斑病品种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葱对紫斑病的抗性,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以抗病性差异很大的2个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感病前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不论是抗病材料还是感病材料,发病后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但感病材料下降的幅度大。发病前后,抗病材料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后2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大幅度提高,但抗病材料增幅大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未发病时MDA含量差异很小,发病后MDA均增加,但感病材料MDA含量明显高于抗病材料。抗病材料脯氨酸的自然含量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后两类材料脯氨酸含量都上升,抗病材料明显高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可溶性蛋白质的自然含量差异不大,发病后抗病材料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感病材料则略有增加。大葱受紫斑病侵染后,无论抗病材料还是感病材料,可溶性糖含量都呈下降的趋势,但抗病材料下降的幅度小于感病材料。感、抗病材料游离氨基酸的自然含量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后感病材料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而抗病材料的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常规种泗抗1号(Sikang 1, SK1)和杂交种泗抗3号(Sikang 3, SK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低温水平及其处理持续时间对Bt棉盛铃期纤维中杀虫蛋白含量变化及氮代谢生理特征。结果表明,纤维中的杀虫蛋白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低温处理持续期显著影响杀虫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纤维中杀虫蛋白含量的降低幅度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此外,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肽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在低温处理48 h后,均与杀虫蛋白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因此,低温胁迫促使了蛋白质的合成功能下降,分解能力增强,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最终导致杀虫蛋白含量下降,且其受低温胁迫持续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浓缩苹果汁行业在我国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中国作为全球浓缩果汁行业主导国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羟甲基糠醛(HMF)是非酶褐变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浓缩苹果汁中HMF的含量,并控制其含量在储存中升高的现象,研究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加热工序及贮藏温度对浓缩苹果汁中羟甲基糠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浓缩、浓缩工序等工序使产品中的HMF升高,树脂工序能够吸附一定量的HMF,使其含量降低;随着浓缩苹果汁色值的降低,HMF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贮藏温度与HMF含量成正比;降低生产线部分工序的温度,成品HMF指标下降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北柴胡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以0.5%、1.0%、1.5%和2.0%的酵母浸膏液对北柴胡种子进行浸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探讨酵母浸膏液对北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含水量的测定采用烘干减重法,体积的测定采用排水法,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 250染色法,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柴胡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种子内含水量的变化和其体积的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都是呈先下降后上升再缓慢增加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整体呈先急剧下降后上升再缓慢下降的趋势;氨基酸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酵母浸膏液浸种对北柴胡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1.0%酵母浸膏液浸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两种还原剂不同浓度和磁性材料十种组合方式进行栽培姬松茸J1的结果表明,在单一的50mg/kg的硫合剂的作用上栽培姬松茸J1在氨基酸的含量、产量、镉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6%~22.2%、提高6.7%、降低23.2%~27.4%,通过磁性物质和硫合剂50mg/kg共同作用比单一使用硫合剂50mg/kg的作用姬松茸子实体镉的含量下降21%,在氨基酸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产量呈略微下降的趋势,通过F检验镉含量下降达到极显著的水平,选择恰当的还原剂在磁性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其生长量和氨基酸,而且还能促使姬松茸子实体镉含量降低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阐明烤甘薯香气的形成机制,以甘薯为原料,测定烤制前、烤制15、30、45、60、75、90、105、120 min甘薯中涉及美拉德反应的主要成分(淀粉、糖类、氨基酸)含量、淀粉酶活性及香味成分含量,分析各项指标烤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未烤制的甘薯相比,甘薯中淀粉及氨基酸总含量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减少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丝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损失量占氨基酸损失总量的84.56%;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及麦芽糖含量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基本不变;淀粉酶活性随着烤制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45 min时已完全失活;香味成分总含量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大葱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动态。结果显示,随着大葱的生长,可溶性糖呈现低-高-低-高的变化规律,但不同材料的变化有差异。日本品种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而地方品种胭脂红、托县孤葱在采收时假茎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假茎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高-低-低-高的趋势。定植30 d后假茎蛋白质含量最高,以后随着生长、发育,蛋白质含量逐步下降;到采收期假茎内蛋白质含量又在积累,葱叶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与假茎相似。大部分材料定植后随着大葱的生长发育,假茎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近采收期达到最大值。不同材料葱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随着生长发育呈现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葱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远远低于假茎。  相似文献   

13.
探索不同施氮水平白肋烟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及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取新鲜烟叶冰浴研磨,经3次无离子水蒸干脱处理后,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游离氨基酸的组分及其含量;检出的16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高,合计占总量的63.25%~63.97%,其它13种合计只占36.03%~36.75%;总游离氨基酸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其中下部叶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中部叶的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上部叶的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呈下降趋势,施氮水平对脯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大,而对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影响较小,对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施氮水平300kg/hm^2更有利于白肋烟香气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发花"是形成茯砖茶色、香、味的特征工序。本文综述了茯砖茶发花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变化,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氨基酸类、芳香物质、生物碱、色素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及转化方向及与其品质密切相关的酶类活性的变化,为控制茯砖茶"发花"过程和提高成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发花"阶段,优势菌冠突状散囊菌大量繁殖,部分酵母菌及曲霉在特定时期数量较多,多酚类总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特征香气成分含量上升,生物碱含量变化较小,多酚氧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留树保鲜技术在油甘生产中的可行性,以‘上湖仙’油甘正季果(11月采摘)和留树保鲜果(1月采摘、4月采摘)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量法测定果实的氨基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糖(总糖、还原糖和蔗糖)、营养成分(水溶性果胶、单宁、纤维素和还原型抗坏血酸)、功能性成分(总抗氧化能力、类黄酮、原花青素和总酚)和活性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等24个指标。结果表明,‘上湖仙’油甘留树保鲜与正季采收相比,氨基酸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且积累量与留树保鲜的时间呈正比;果实中总糖、蔗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留树保鲜时间越长下降程度越显著;水溶性果胶的含量与正季油甘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单宁和纤维素含量与正季油甘相比显著降低,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显著升高;总抗氧化能力、原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中总酚含量下降了77.75%。油甘果实中8种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留树保鲜与正季采收相比,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乙酰胆...  相似文献   

16.
土壤酸化会降低玉米的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在大田设置中性(pH=7,CK)、弱酸(pH=6,T1)、中酸(pH=5,T2)和强酸(pH=4,T3)4种土壤酸度处理,比较各处理下玉米产量、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含量、叶片与茎秆中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基因表达量以及硝态氮(NO3-)、铵态氮(NH4+)、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相比于CK,T1、T2、T3处理产量分别降低4.2%,30.7%,52.3%;穗粒数分别降低1.8%,28.1%,42.8%;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T3处理显著降低14.5%。在大喇叭口期,随着酸度增加,叶片氮素积累量显示出下降趋势,其中T2和T3处理分别显著降低28.1%和56.2%;茎秆中氮素积累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1处理显著增加33.1%,T3显著降低65.4%。大喇叭口期,T3处理下叶片和茎秆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而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茎秆中氨基酸表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转...  相似文献   

17.
小麦籽粒形成期间氨基酸含量的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卫华  张东海 《种子》2000,(2):21-23
通过对蛋白含量不同的四个小呼喊在籽粒灌浆期(花后12天)、乳熟期(花后18天)和成熟期的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发现,籽粒中氢氨基酸总量在籽粒形成过程中表现为递增趋势,大多数氨基酸含量随闰发育进呈递增趋势,赖氨酸(lys)含量则大体随籽粒发育进展呈减少趋势,通过对供试品种必需基酸的平衡性分析表明,亮酸和酷氢酸十苯丙氨酸的含量基本接近要求,其它六种必需氨基酸均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共氨酸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茶树杂交种新选801和新选807制得白茶茶样27个,从萎凋变化规律、审评得分和生化指标3个方面对其进行白茶适制性鉴定.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茶一样,会随萎凋时间延长,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变化,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上升趋势变化.对品种间在审评得分及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方面的差异作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荼在感官审评得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方面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新选801、新选807适合付制白茶.  相似文献   

19.
水稻感染小球菌核病菌后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球菌核菌侵染水稻后,植株叶片含水量下降,细胞膜损伤率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随接种时间延长,植株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核酸含量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光周期诱导对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光周期诱导的方法,对中晚熟红小豆品种冀红4号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叶龄(LF)处理下硝酸还原酶(NR)活性基本高于自然光(CK)处理而低于连续短日照(SD)处理;随着叶龄增大,各处理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光周期诱导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叶龄表现有所差异,与SD处理交替上升;诱导可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并连续诱导出现累积效应;2LF是光周期诱导可溶性蛋白变化最敏感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起单个叶龄诱导可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连续诱导却可提高;LF处理下类胡萝素总体含量高于另2个处理,而LF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仅在3叶龄前高于CK,随后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