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最近据了解,产量占全国50%以上的江苏沿海文蛤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目前采捕量已由每亩40公斤下跌到15公斤,文蛤滩面也正在日益萎缩,不少以文蛤为生的渔村竞因资源枯竭而全村转业。连成江苏文蛤资源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一是出口渠道混乱,文蛤采捕量过大。1987年以前,江苏外贸每年可出口文蛤8000吨左右,但没有资源的上海,1989~1990年出口的江苏文蛤每年竞达8000多吨,目前文蛤资源已逐渐萎缩,符合出口规格的文蛤锐减,今年春天,竞有大量幼蛤流入日本市场。二是野蛮采捕,糟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养殖基地的江苏省如东县东凌渔业乡,现有文蛤养殖滩涂面积8万亩,年生产文蛤近一万吨,出口活文蛤6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1994年渔民劳均收入达到了15600元,成为省市、县出口活文蛤的重要基地。 一、抓文蛤的精养围养: 一是将8万亩滩涂面积根据滩涂文蛤的贮藏量和规格状况划为3万亩精养区和5万亩管养区;二是每年出口季节的10月至来年2月底再从3万亩精养区中划出文蛤高密  相似文献   

3.
许年强 《海洋渔业》1986,8(3):134-134
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称誉的吕四文蛤,近年来成为江苏省启东县沿海渔民创外汇的主要品种。1985年,启东县向日本出口活文蛤1,900多吨,创外汇100多万美元,破历史记录,出口量约占全国活文蛤出口的五分之一。今年头两个月,全县已有9批共600多吨活文蛤出口,创外汇40多万美元。这个县出口的活文蛤个体大,质量好,交货及时,日本客商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正> 笔者最近在江苏沿海了解到,产量占全国50%以上的江苏文蛤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采捕量由每亩40公斤大幅度下降到15公斤,文蛤滩面也日益萎缩,有不少以文蛤为生的渔村竟因资源枯竭而全村转业。江苏文蛤资源的严重破坏主要原因是人为的.(一)出口失控,文蛤采捕量过大。1987年以前,江苏外贸出口文蛤8000吨左右,1987年以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文蛤因体肥质优、味道鲜美而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在日本和韩国市场上其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所产文蛤,成品文蛤对外出口占全国的20%左右。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黄河口牌文蛤”被评为名牌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口文蛤资源量非常丰富,体重250g以上的文蛤随处可见,仅东营市河口区新户乡一年就能产文蛤5000多吨。  相似文献   

6.
大丰县滩涂总面积120万亩,其中潮间带30万亩,贝类资源极为丰富,文蛤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1986年成立了贝类公司,统管全县文蛤出口业务。根据文蛤堤外暂养风险大、出成率低和投资多、管理难的情况,今年,我县进行了文蛤堤内暂养试验,从5月底开始选购3—4cm的文蛤10吨,在贝苗场  相似文献   

7.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cus)在辽宁的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辽宁省现有文蛤资源面积18万亩,现存资源量4.26万吨,1991年全省养殖产量为1.4万吨。目前我省的文蛤养殖主要采取自然附苗、人工看管的方式。近两  相似文献   

8.
位于江苏省大丰、东台两县市海岸外侧面积为104万亩的东沙滩,文蛤资源丰富,据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考察队调查,在八十年代初东沙滩文蛤资源量约有11000吨左右,是江苏省重要的文蛤生产和出口基地。但是近几年来东沙文蛤资源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池塘养殖文蛤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地处瓯江入口处,气候温和,滩涂资源丰富,盛产文蛤。近几年,文蛤池塘养殖在龙湾区得到迅速发展,全区现有文蛤塘养面积近20000亩,年产文蛤近3000吨,出口量2000吨以上,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文蛤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0.
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地处瓯江入口处,气候温和,滩涂资源丰富,盛产文蛤.近几年,文蛤池塘养殖在龙湾区得到迅速发展,全区现有文蛤塘养面积近20000亩,年产文蛤近3000吨,出口量2000吨以上,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文蛤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1.
启东县海东区海水养殖场积极改进养殖技术,使出口文蛤数量不断增加,1985年达到237吨,今年第一季度,已出口文蛤105吨。近几年来共创值200多万元。该场从1977年开始围养文蛤,主要采用外滩播网围养方法。由于外滩水大,容易破网冲走文蛤,回捕率只有35%~60%。1982年,试验近滩方格围养,即用泥坝  相似文献   

12.
锦县有十万多亩滩涂,其中七万亩可生长贝类,现有五万多亩生长着大量白蚶子(四角蛤蜊)、文蛤和麻蚶子等,资源蕴藏量约有10万吨左右。过去,锦县文蛤的地理分布向来是面广而稀,又在低潮区,不易采捕,常年产量均在50—300吨左右,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从1965年交给附近社队管养后,实行了划区管理,移植苗种、圈养亲贝等增殖措施,并采  相似文献   

13.
高潮区文蛤大批死亡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江苏南部沿海滩涂,近几年来.连年发生高潮区文蛤的大批死亡。仅1989年8~9月间就死亡了6000多吨,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文蛤的增养殖生产。1989年至1990年,我们对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和海区实地考察,结果表明:高潮区文蛤死亡主要原因是环境条件差.文蛤体质弱,弧菌感染等因素共同引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海域盛产文蛤。海洋渔业系统1984年5-10月调查显示潮间带文蛤平均生物量为41.23克/米2,1988年7-9月调查显示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为94.57克/米2。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酷捕乱采以及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域文蛤的生物量急剧下降,至2008年滩涂资源调查时,5月份  相似文献   

15.
最近,山东省东营市划出104万亩浅海滩涂对外招商,从而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工程”增添新的篇章。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海岸线长350.34公里,滩涂面积180万亩,10米以内等深线浅海面积600万亩,黄河流经该市183公里入海,平均每年黄河泥砂新淤土地3万多亩,这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鱼虾蟹类、贝类170多种,是中国对虾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肥育场,文蛤资源丰富,浅海滩涂开发潜力巨大。建市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水产业的发展,1992年水产品产量47541吨,比建市初期的1984年增长了6.62倍,年均递增28.9%;水产业总收入达到3.1亿元;比1984年翻了五番多,年递增65.2%;渔业产  相似文献   

16.
台湾省1965年软体动物的产量为12,519吨,1982年增至53,630吨,其中人工养殖的占93%。养殖的面积约1.9万公顷,品种有13种以上,包括牡蛎,丽文蛤,菲律宾蛤仔,杂色鲍和淡水蚬,其中以牡蛎的产量为最高,占地11,500公顷,次为丽文蛤,菲律宾蛤仔,杂色鲍。丽文蛤,菲律宾蛤仔,杂色鲍和淡水蚬近几年来产量增长很快,  相似文献   

17.
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二文蛤高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为蛤中上品,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之一。广西合浦县濒临北部湾,水质清新,发展文蛤养殖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加上多年养殖后场地老化,养殖成活率低,病害时有发生,致使部分文蛤养殖场减产、失败、亏损,制约了我县文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县于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实施“文蛤高产高效养殖综合技术”项目。两年累计推广文蛤养殖82817亩,总产文蛤173453吨,年平均亩产2094.4公斤。通过项目实施,…  相似文献   

18.
江苏文玲是我国文蛤中的上品,是该省沿海滩涂中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年产量占全国文蛤总产量的50Oh。随着文蛤增养殖事业的发展,文蛤苗种的需求量日趋加大。但由于滥捕、环境污染等种种原因,文蛤苗种资源严重裹退,已不能满足增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为有效保护文蛤种质资源,防止养殖良种性状变异和退化,合理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自然文蛤苗种,推动文蛤种质资源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根据这个省文蛤养殖实际情况,经研究并报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启东市吕四港镇建立江苏省文蛤良种场。该场为全民事业单位,挂靠在该省海洋…  相似文献   

19.
盘锦蛤蜊岗、小河滩涂文蛤及其相关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和2010年,对渤海湾东部蛤蜊岗及小河滩涂文蛤资源现况及相关资源进行了多个航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蛤蜊岗、小河滩文蛤潮上带生物量分别为489.3t和322t。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下降了4600多t,资源严重衰竭。为使辽宁省重要滩涂贝类文蛤资源能够有效地恢复并进行可持续的合理利用,本报告分析了其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20.
蛤蜊岗文蛤资源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科学》1982,(3):50-54
营口大洼县蛤蜊岗是我国文蛤资源的主要基地之一。目前据生产单位反映,资源逐步衰退,补充群体数量减少。为逐步恢复和合理开发蛤蜊岗文蛤资源,以及人工移苗提供一些资料,我们对蛤蜊岗文蛤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内容有文蛤资源蕴藏量分布、性腺成熟期和生活条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