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妃子笑荔枝早花大果和晚花小果与营养竞争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同一穗上的妃子笑早花大果和晚花小果的对比研究发现,各时期处于大体相同发育阶段的早花果果实争夺水分和溶质的能力均大于晚花果。14C-蔗糖标记实验更证实早花果比晚花果具有大得多的争夺碳水化合物能力。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差异总体看来,早花果争夺矿质营养的能力明显强于晚花果,具体表现为:果皮中Zn、K、N、Mg和P的含量和果肉中N、K、Zn和Ca含量均是早花果明显大于晚花果。据此认为,早花果的果实大与其具有强大的竞争库力有关;果实中K、Zn和N的水平可能与荔枝大果性状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程度,为生产上的分级和研究中定量果皮的褐变程度提供依据,以淮枝、糯米糍、桂味为材料,研究了采后其果皮颜色变化过程中亮度(L*)、色饱和度(C*)、色度角(h)值及a*值和b*值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指标与褐变程度的关系,并推导出褐变与这些指标变化相关的方程式。结果表明,色度指标L*,a*,b*和C*值的变化均可用于衡量荔枝果皮的褐变程度,其中以C*值的相关性最高,并确定了3个品种荔枝C*值与褐变程度的对应关系,将荔枝果皮褐变程度数量化,建立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4.
采后处理对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花色素苷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冷藏、ABA、1-MCP、热处理及HCl护色等采后处理对桂味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花色素苷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冷藏适温(3℃)相比,0℃下果实遭受了冷害,果皮花色素苷酶活性急剧增强,峰值提前出现,花色素苷含量迅速减少。ABA、1-MCP处理能暂时延缓花色素苷酶活性的上升。热水处理不同程度地诱导了果实花色素苷酶活性的升高,果皮褪色,而适当浓度的酸处理能显著抑制花色素苷酶活性,对果皮具有较好的护色效果。 相似文献
5.
6.
‘妃子笑’荔枝不同花期果实大小与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妃子笑’荔枝同一穗上的早花果和晚花果的对比研究发现, 各时期处于大体相同发育阶段的早花果鲜质量极显著大于晚花果, 其果皮中GA1 + 3 、IAA 和ABA 的含量以及IAA/ ABA 的比值均低于晚花果, 而ZRs 含量和ZRs/ ABA 比值高于晚花果。据此认为, 果皮中具有高的ZRs 含量和ZRs/ ABA 比值与早花‘妃子笑’荔枝大果形成有关, 而晚花果中高含量的IAA 和IAA/ ABA 比值则与其高的坐果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8.
9.
胚珠发育与荔枝花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荔枝胚珠发育观察发现,胚珠发育特点同花蕾外部开矿及不同花类型密切相关,提出了荔 枝不同类型花歧化发育的假设模式:胚珠在孢子母细胞时败育,严重萎缩,导致雄花的形成;若胚珠在功能大孢子出现前后败育,则在胚珠形成椭圆的、内含皱折的空腔,决定雄能花的形成;若胚珠能通过2核胚囊期,则建成雌蕊结构完整的雌能花。 相似文献
10.
‘三月红’荔枝不同温度处理的成花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控温室研究‘三月红’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成花诱导期和形态分化期不同的温度对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期较低温(15℃/8℃,昼12h/夜12h),或者中度低温(18℃/13℃)处理,转移到高温(28℃/23℃)条件下,植株成花枝率低,而且也减少了每穗花的小花数和雌花质量。诱导期18℃/13℃,形态分化期15℃/8℃有利于成花。与18℃/13℃和15℃/8℃下发育的花芽相比,28℃/23℃下发育的花芽玉米素(ZRs)含量较低,而生长素(IAA)含量较高。高温处理下花芽中荔枝LEAFY同源基因(LcLFY)表达明显弱于低温处理。对不同温度下的成花与激素,以及与LcLFY表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荔枝果皮色素、酚类物质与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两个荔枝品种妃子笑(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和糯米糍(L.chinensis Sonncv.Nuomici)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可溶性酚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期,糯米糍果皮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妃子笑,是糯米糍着色好于妃子笑的直接原因之一;果皮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对两品种的着色差异的影响不显著;商业采收时,妃子笑果皮的可溶性酚含量较低,可能不是影响其采后贮藏的主因,而果皮PPO活性高将不利于妃子笑的采后贮藏。 相似文献
12.
荔枝果皮发育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淮枝’荔枝为试材, 对花前子房和花后果皮发育的解剖学特点进行了观察。荔枝果皮可划分为内、中、外3 层, 外果皮由单层表皮细胞、龟裂片峰处表皮细胞上的角质、裂纹处表皮细胞上的薄壁细胞构成; 中果皮是构建果皮的主体, 由龟裂片峰下的厚壁组织、上中果皮和下中果皮构成; 内果皮由薄壁未木栓化的皮层细胞构成。果皮的细胞分裂主要发生在开花前, 花后不同部位的果皮细胞还有一定的分裂行为, 但分裂的旺盛程度和停止时间有所不同, 下中果皮停止早, 约在花后19 d , 上中果皮其次, 约在花后32 d , 内果皮和裂纹处外果皮最晚, 约在花后47 d。细胞膨大规律总体呈“慢- 快- 慢”的S 型。 相似文献
13.
荔枝果实发育时期的新划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荔枝果实的个体发育应划分两个时期(第1期和第Ⅱ期),第Ⅱ期又可划分为两个亚期(Ⅱa和Ⅱb)。第1期是以果皮和种皮发育为主,为果实缓慢生长阶段,种子的溶质累积生长率小于水分累积生长率,果皮的溶质累积生长率与水分累积生长率近似; Ⅱa期大约维持14 d,种胚快速生长,其它部分也有一定量的生长,溶质累积生长率大于水分累积生长率,而具败育种子果实不具有Ⅱa期; Ⅱb期大约持续21 d,假种皮快速膨大生长,溶质累积生长率小于水分累积生长率,成熟过程加速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划分方法符合数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荔枝液态胚乳对果实生长和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种子正常型的‘白蜡’荔枝品种为试材, 通过针刺抽取液态胚乳的试验, 考察了液态胚乳对果实生长、脱落和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针刺抽乳和不抽乳处理均显著促进落果和抑制果实的生长, 且处理时期越早, 对果实脱落和生长的影响越大, 如花后30 d处理后8 d的累积落果率达到93.3% ,花后36 d处理后15 d的累积落果率介于73.3% ~80%之间, 对照的累积落果率则均低于10%。针刺抽乳处理导致形成种子败育的小果实, 针刺不抽乳处理导致形成小核的小果实, 对照则产生正常大核种子的大果实, 说明早期种皮和液态胚乳的发育对荔枝果实坐果、种子和果实发育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直接证实荔枝果实组织间存在着种皮→果皮→假种皮的顺序性影响的“球皮对球胆效应”理论。 相似文献
15.
荔枝树成花与碳水化合物器官分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择荔枝不同末端梢抽生期的植株, 于成花诱导期间取样分析, 比较了高成花树与低成花树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桂味’荔枝末端秋梢抽生早的树(10 月5 日抽梢) 成花枝率为95.8% , 而抽生晚的树(11月15 日抽梢) 为18.0% ,‘妃子笑’荔枝10月1日抽梢树和‘糯米糍’荔枝两个抽梢期树(10 月15 日和11 月5 日) 的成花枝率均在99%以上。从11月中旬到1月中旬, 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一般先上升而后下降; 淀粉含量则不同程度地提高。低温来临前各器官淀粉含量差异不大, 到花发端之前, 3个品种高成花率树的淀粉含量以小枝(粗度1 cm) 为最高, 形成从小枝到末端秋梢和叶片的下降梯度, 而低成花率的桂味荔枝树的淀粉含量则未见这种梯度。认为这种淀粉含量分布可能是荔枝枝梢接受成花诱导、反映诱花效果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