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湖南会同鹰嘴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0.96 hm2次生阔叶林样地中胸径4 cm的树木逐一定位测定的数据,采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该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次生阔叶林内13个优势种的竞争强度排序为马尾松刨花楠红皮树毛豹皮樟赤杨叶城口桤叶树枫香青冈栎狭叶润楠杉木檵木南酸枣黄杞。其中,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的优势种群为狭叶润楠、杉木、南酸枣、黄杞;种内竞争小于种间竞争的有马尾松、刨花楠、红皮树、毛豹皮樟、城口桤叶树、枫香、青冈栎;种内和种间竞争相差不大的树种为檵木和赤杨叶。各优势树种与上层树种之间的竞争较下层强烈,树木竞争强度与胸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红锥、杂交松+红锥混交幼林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6年生1∶1同龄混交马尾松+红锥、杂交松+红锥混交林进行了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杂交松对象木所受到的平均竞争强度随胸径增大而减小,混交林分种间竞争强度大于种内,杂交松混交林分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总竞争强度的49.5%和50.5%,马尾松混交林分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总竞争强度的48.1%和51.9%。杂交松、马尾松对象木胸径大小与竞争指数之间呈三次多项式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太岳山三种树种萌芽更新的调查数据,采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伐桩内萌芽条之间的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伐桩内平均竞争强度随着萌芽条数目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着萌芽条平均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总数以及个体大小均服从幂函数关系,竞争强度与对象木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合偏相关分析得出,影响伐桩内平均竞争指数较大的因子是伐桩内萌芽条总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羊台山的红鳞蒲桃群落种内竞争强度和种间竞争强度,使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红鳞蒲桃的竞争强度呈现双峰特征: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植株径级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种内竞争显著大于种间竞争;在35~40 cm径级竞争指数再次出现一个峰值。目标树种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红鳞蒲桃>九节>鸭脚木>豺皮樟>银柴>山乌桕>山苍子>黑柃。竞争木对目标树种的竞争强度与目标树种的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竞争强度和目标树种个体的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当红鳞蒲桃胸径达到25 cm后,竞争强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公顷样地的调查,利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分析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竞争强度的56%和44%,说明兴安落叶松种间竞争较小,主要竞争来自种内。兴安落叶松伴生树种种类较少,种内与主要伴生树种种间的竞争顺序为:兴安落叶松种内>兴安落叶松种间>白桦种内>白桦种间。兴安落叶松种内竞争强度及白桦种内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而兴安落叶松种间竞争强度及白桦种间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兴安落叶松胸径的增大,受到的竞争强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析了建阳小湖乡葛墩村的红楠天然林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林木径级的变大,红楠受到的竞争强度逐渐变小,红楠的种内竞争强度与伴生树种细叶青冈比较而言更弱。红楠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细叶青冈红楠种内拟赤杨枫香木荷。竞争指数与红楠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并可模拟和预测红楠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从预测结果可知,当红楠胸径达到15cm后,竞争强度明显变小,且变幅较小。红楠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与竞争强度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马尾松人工林强度采伐后套种的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规律,筛选适宜的套种树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2008年2月于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采用4个强度进行采伐,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Ⅰ)、300(Ⅱ)、375(Ⅲ)和450(Ⅳ)株/hm2,于林下均匀套种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2008年底调查套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此后至2016年每2年测定1次,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这些生长指标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下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其中大叶栎和灰木莲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红椎的胸径和冠幅的生长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而红椎、格木的树高生长受采伐强度影响不大;格木的胸径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生长在套种第7年之前受采伐强度影响不大,此后其生长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香梓楠的胸径生长则一直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增大。大叶栎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灰木莲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树高生长高峰出现在套种后第3年;红椎、灰木莲、香梓楠的胸径生长高峰出现在第5年;格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冠幅生长高峰出现在套种后第9年。马尾松人工林强度采伐后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动态表现为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大叶栎、红椎、灰木莲的生长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香梓楠、格木受采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综合比较5种套种树种的生长特性,在桂西南开展马尾松中龄林近自然化改造,选用大叶栎、红椎、灰木莲进行林下套种,宜采用采伐强度Ⅰ、Ⅱ,而套种香梓楠、格木则宜采用采伐强度Ⅲ、Ⅳ。  相似文献   

8.
以藏东南嘎朗国家湿地公园内39株对象木及210株竞争木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计算华山松群落内物种的竞争指数,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对象木胸径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种内竞争强度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1)华山松胸径与树高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2)华山松的种内和种间竞争指数分别占总竞争指数的54.68%和45.32%,以种内竞争为主;3)华山松种间竞争树种的顺序为川滇高山栎林芝云杉高山松;4)华山松胸径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种内的竞争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所得模型能有效的预测华山松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5)华山松种群属于增长型,需加强保护成熟林以防出现断层。  相似文献   

9.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种群竞争关系及其动态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较之与其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剧烈。华北落叶松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大小顺序为:种内>云杉>红桦>白桦>关帝柳>花楸>山杨。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非线性回归关系,回归结果与林分实际相符,从而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混交林理论研究和合理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种内种间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青海云杉种内、种间的竞争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内竞争指数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远远大于种间竞争,种内种间竞争指数的大小顺序为青海云杉>青杄>桦叶四蕊槭>山杨>红桦>柳树;竞争指数与对象木的胸径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当青海云杉胸径达到45cm以上时,竞争指数变化很小;青海云杉的竞争指数与海拔和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南方地区青冈栎次生林种群的种內与种间竞争关系,可为青冈栎次生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步扩大范围法确定适用于青冈栎次生林的竞争样圆半径,运用Hegyi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青冈栎次生林种群竞争关系。适用于青冈栎次生林种群竞争关系分析的竞争样圆半径为7 m,青冈栎次生林种间竞争(竞争指数为76.776)大于种內竞争(竞争指数为52.333),种间竞争木对青冈栎林木的竞争强度顺序为:甜槠杉木鹿角杜鹃拟赤杨枫香小叶栎橄榄马尾松苦槠杨梅。青冈栎林木胸径与林分竞争强度服从幂函数关系(y=640.11D-1.904)。青冈栎单木胸径达到25 cm之前应采取必要的人工抚育措施,释放青冈栎的生长空间,减少周边林木竞争强度,使其生长环境得到最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对 10a生马尾松细柄阿丁枫 8∶1混交林的生长状况和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细柄阿丁枫与马尾松混交林分生长较好 ,细柄阿丁枫是马尾松的优良混交树种。混交林中马尾松比纯林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增加 12 8%和 6 1%。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有着越靠近细柄阿丁枫列中心 ,生长量越高的趋势。运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析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 ,结果表明 :两种群间存在较剧烈竞争 ,种间竞争大于细柄阿丁枫种内竞争  相似文献   

13.
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模型,对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枫香人工纯林的种内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枫香所受到的竞争强度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小;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的大小以双曲线函数关系为最优,可用IC=-0.137 6+25.745 8/D方程来模拟和预测枫香人工林其种内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樟树福建柏混交林40个样圆的调查,以樟树为对象木,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析樟树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樟树的种间竞争强度大于种内竞争强度,并且竞争强度随对象木径级的增大逐渐减小.当对象木径级≥23 cm时竞争强度变化较小,径级在14~17时受到的种间竞争强度最大.樟树种内、种间、林分的竞争强度符合幂函数CI =AD-R的关系,用此模型拟合各径级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效果良好,可对不同径级的樟树所受的竞争强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光泽天然林中南方铁杉的种内与种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各种竞争指数的比较,提出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研究福建光泽天然林中南方铁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南方铁杉受到的种内竞争指数为52.03,高于任一其他树种的竞争指数,但低于种间竞争指数总和(164.08)。南方铁杉受到的种间和种内竞争大小顺序为:南方铁杉>木荷>猴头杜鹃>甜槠>棕脉花楸>小叶青冈>鹿角杜鹃>厚叶红淡比>黄山松>鼠刺叶石栎>野漆>吴茱萸五加>厚叶厚皮香>柳杉>枫香>榕冬青>石灰花楸>马醉木>树参>冬青>银钟花。南方铁杉对象木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径级的增大呈明显减少趋势。当对象木胸径大于30 cm后,个体受到的竞争强度趋于稳定。竞争指数与对象木胸径的关系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测定,分析揭示竞争强度在云南松群落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云南松种群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在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设置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以云南松为对象木,定量分析林分、对象木、竞争木的竞争强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对象木胸径与林分、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的函数模型.[结果]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80.16%和19.84%;云南松种内与主要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强度大小顺序为:云南松种内> 水红木> 华山松> 米饭花> 大白花杜鹃> 槲栎> 马缨花> 旱冬瓜;云南松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以及种内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对象木胸径越大,其竞争能力越强.[结论]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内竞争;林分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间存在CI=AD-B形式的幂函数关系;胸径20 cm以上云南松的竞争压力变化趋于平缓,胸径20 cm以下的云南松中、幼林是抚育管理的重点林分.  相似文献   

17.
以整合的基径代替胸径,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灌木泰山柳进行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泰山柳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总竞争强度(86.11)的35.01%、64.99%,说明泰山柳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间。随着泰山柳基径的增加,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均逐渐降低。对泰山柳产生竞争影响的树木共9种,其竞争强度为泰山柳>花楸树>紫椴>油松>连翘>湖北海棠>天目琼花>金花忍冬>巧玲花。整个林分和伴生树种竞争指数都与对象木基径近似地服从幂函数关系(I C=AB-K),根据函数模型可以看出,当泰山柳基径达到10 cm后,竞争强度趋于平稳,而基径小于10 cm的泰山柳竞争强度激烈,可以清除其周围部分竞争木,给予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小兴安岭34株对象木(水曲柳)和198株竞争木,通过Hegyi竞争指数模型分析了水曲柳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种间竞争指数大于种内竞争指数,其中,水曲柳的种内竞争指数为135.80,种间竞争指数为165.17;随着水曲柳径级的增加,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指数出现减小趋势,当水曲柳胸径<20 cm时,随着胸径的增加,竞争指数逐渐减小;当水曲柳胸径>20 cm时,随着胸径的增加,竞争指数变化不明显,并最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次生林台湾相思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服从指数函数关系,台湾相思胸径小于26cm时应加强对其保护,采取人工抚育措施促进生长;台湾相思胸径达到26cm时竞争强度趋于稳定。这可为台湾相思次生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外来种无瓣海桑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区调查数据,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研究外来种无瓣海桑(1985年引进)林内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无瓣海桑种内竞争强度随径阶的增大而增强,但胸径大于20cm后增强速度明显减缓。种间竞争强度排列顺序为:无瓣海桑>海桑>白骨壤>秋茄>红海榄>桐花树。乔木上层种间竞争强度与单株胸径的大小严格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同时对无瓣海桑是否造成生态入侵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目前不会造成生态入侵,但它对今后的生态影响仍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