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与挖掘胡杨基因组大片段的潜在功能,发掘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胡杨基因簇。[方法]利用已构建的胡杨基因组BIBAC文库,采用花序浸染法,将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中。采用抗性筛选、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等方法鉴定、分析转化型植株。[结果]共获得15株特异表型的转化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化型植株主侧茎生长受到抑制,莲座叶面积增大近3倍,叶片数量增多,叶边缘皱缩,抽薹推迟约13周,株高增加近32.0 cm,侧茎发育成次生莲座,植株寿命延长约7周。[结论]胡杨基因组片段78A2D10可延长植株营养生长期及植株寿命,据此推测该基因片段可能与营养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
胡杨大片段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及耐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EBP1是一个可能在植物器官大小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但其在木本植物如杨树中的功能仍未知.在前期获得杨树PtEBP1基因并构建相应表达载体pBI121-PtEBP1基础上,利用花序侵染法遗传转化拟南芥,进而通过观察转基因拟南芥的性状变化,对PtEBP1在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杨树PtEBP1基因已成功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拟南芥表现为植株茎增粗、叶片明显增大且种子数量增多等显著有别于野生型的性状特征.该研究结果初步证实PtEBP1在植物器官发育,特别是器官大小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小黑杨花药为外植体,进行花粉植株(即单倍体)的诱导及体系的优化。通过染色体压片及PCR方法进行检测,证明已获得了单倍体植株。同时,以pROKII为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单倍体植株进行了遗传转化,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入单倍体小黑杨中。本研究可为林木单倍体的诱导及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杨树及林木的育种方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毛竹PeMADS1基因的克隆及转化拟南芥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毛竹中分离到1个含完整的编码区和5′端非翻译区的cDNA,长776bp,编码240个氨基酸,命名为PeMADS1(GenBank登记号:EU327784)。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box基因结构,与拟南芥的E类功能基因AGL6编码蛋白的一致性为57.2%。将PeMADS1基因置于CaMV35S启动子控制下,构建PeMADS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应用农杆菌介导将目的基因转入拟南芥,RT-PCR证实PeMADS1基因得到异位表达。转基因拟南芥呈现开花提早、莲座叶卷曲、发育迟缓等表型,表明PeMADS1可能参与毛竹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发育调控。  相似文献   

6.
<正>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良食用油料树种,由于是两性花,主要靠昆虫传播,进行异花授粉,长期的实生繁殖,使其品种类型混杂,优劣混生,加上经营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为了提高油茶选育的效果,拟定油茶优良单株的选择指标及油茶选种早期鉴定指标,了解油茶营养器官性状、生物学特性与产量指标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杉群体POX酶系统表型分析吴子诚,张灿玲,王乐辉(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文应用过氧化物酶(POX)同工酶电泳技术分析了云杉(Piceaasperata)天然群体POX基本酶谱型式和谱带变异,以及群体遗传基础的POX表型特征。初步论述云杉树种POX...  相似文献   

8.
为了精确定义牡丹不同品种的花色,以160个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差仪、比色卡和ISCC-NBS色名表示法对其进行了花色测定和花色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聚类分析法和ISCCNBS色名表示法可将牡丹品种花色分为8类,但聚类分析法不能将浅色系与白色系进行合理区分,ISCC-NBS色名表示法对于牡丹花色表型分类更加适用。在此基础上,使用CIELab颜色体系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花色在CIE表色系统坐标上分布广泛,多数色系的L~*与a~*、L~*与C~*、L~*与h存在负相关关系,所有色系的L~*与b~*之间都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多数色系的a~*与C~*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接穗〔核桃(Juglans regia Linn.)〕、砧木〔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以及核桃的嫁接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接穗与砧木的同工酶谱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酶带的数目多少、活性的强弱,而且也表现在酶带迁移速度的快慢上;同时在酶谱中也反映出两者共同具有的两条同源酶带。 嫁接植株的同工酶类型丰富,兼有接穗与砧木的酶谱特点,不仅表达了二者之间的酶带互补关系,而且还检测出了新的特殊酶带。所以,嫁接植株是一种有别于接穗与砧木的新类型。从而为核桃品种的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嫁接是一项创造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措施。 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嫁接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农杆菌介导的山新杨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对MnSOD基因导入山新杨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获得的较优转化体系如下:菌液浓度OD600=0.1,浸染2~5 min,共培养时加入200μmol/L乙酰丁香酮,脱菌时加入3 mg/L的AgNO3;对部分抗性植株经PCR及Northern杂交检测,证明MnSOD基因已经整合到山新杨基因组中并能够在转录水平上表达。  相似文献   

11.
以竹园采集土样分离出的根际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常规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对笋用竹正常生长植株及病害植株进行分析研究。有病竹植株的根际微生物可培养菌落数目比正常竹植株的多。特征分析表明:在分离纯化出的45株细菌中,其中的8株细菌初步鉴定为:菌株5-1-4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5-1-10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4-1-1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3-1-8为洋葱博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菌株2-1-9为粘金黄菌Chryseobacterium gleum,菌株4-1-14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4-1-16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菌株4-1-6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野生红树莓在河北省内的资源现状,掌握其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表型性状对非生物生态因子的响应规律,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典型植株取样,记录了野生红树莓在不同区域的生境条件和植株差异,并结合其表型性状指标与非生物生态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野生红树莓在冀东区、冀北区、冀西北区和冀西太行山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群落分布,介于海拔116~1767m之间。其适生土壤质地多为砂质壤土,且在砾石质量含量百分率44.44%以下、p H 5.33~7.61之间的土壤中均可正常生长。不同区域的野生红树莓具有相似的生境和植物群落,而分布类型存在差异;野生红树莓的叶形存在种质差异,主要分为掌状单叶和三出复叶两种类型。经相关性分析发现,非生物生态因子中的年积温和海拔对野生红树莓的表型性状起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梅州市平远县、梅县区、丰顺县三个地方的18株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叶缘周长、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5个表型性状。结果表明,18株树叶片的5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刨花润楠叶片表型变异丰富。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20%,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叶面积>叶片宽>叶片长>叶缘周长>叶片长宽比。聚类分析将18株刨花润楠分为4种类型:第Ⅰ类即普通型刨花润楠,包含10株树;第Ⅱ类是宽叶型刨花润楠,包含平远9号、丰顺10号、丰顺11号、丰顺12号、丰顺13号、平远14号等5株树;第Ⅲ类为窄叶型刨花润楠仅包含1株树梅县5号;第Ⅳ类是大叶型刨花润楠,也只包含1株树平远7号。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肉桂叶表型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化桂(Cinnamomum cassia var.macrophyll)和西江桂(Cinnamomum cassia)的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分析1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状况,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11个家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清化桂家系的叶全长、叶片长、叶宽、叶子鲜重、叶面积的平均值显著大于西江桂家系。不同品种家系间的变异系数差异程度不同,范围在13.29%~22.41%之间,其中,西江-6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3.29%,而西江-5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2.41%。主成分分析中,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0.979%,说明这三个主成分概括了10个性状指标的主要信息。其中,叶柄长/叶全长的载荷量最大,其次是叶片长和叶全长,是区分肉桂不同品种最主要的叶片性状。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1个家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清化桂家系,一类是西江桂家系,表明清化桂和西江桂是2个遗传距离较远的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花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新品种的定向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引种至盐城林场的23个文冠果无性系W1~W23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变异系数分析16个花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包括株高、地径、冠幅、顶序长、顶序雌花数量、顶序雄花数量、顶序花蕾数量、顶序总花数量、红花型花色L值、黄花型花色L值、红花型花色a值、黄花型花色a值、红花型花色b值、黄花型花色b值、红花型花色C值、黄花型花色C值、W5S响应值、W1W响应值、W2W响应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法对各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参试无性系的14个花表型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9.62%~210.04%。共有5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 <0.05),14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选取冠幅、顶序长、顶序总花数量、红花型花色L值、红花型花色C值、黄花型花色L值、黄花型花色C值、W1W响应值、W2W响应值共9个重要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指标简化为4...  相似文献   

16.
黎蒴叶片形态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华南3省区的33株黎蒴(Castanopsis fissa)优树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叶缘周长、叶片长、叶片宽和叶片长宽比5个表型性状。结果表明,33株优树叶片的5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黎蒴叶片表型变异丰富。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叶面积〉叶缘周长〉叶片宽〉叶片长〉叶片长宽比。聚类分析将33株黎蒴分为5种类型,第1类为普通型黎蒴,包括29株优树;第Ⅱ类是广西高田2优树,属大叶型黎蒴;第Ⅲ类为广东韶关1优树,是窄叶型黎蒴;第Ⅳ类是广西小镜2优树,属宽叶型黎蒴;第Ⅴ类为广西镇龙1优树,属大叶尖削型黎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揭示麻栎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促进麻栎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对7个天然群体麻栎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在群体间和群体内,不同群体麻栎种子的长度、宽度、长宽比、表面积、体积和千粒质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0.34%~28.18%,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8.84%,表明群体间变异为主要变异来源。各表型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利用系统聚类可将7个群体分为2个组群。 结论 麻栎种子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与各个群体的地理位置分布无明显相关性,此研究为麻栎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0.95 cm和7.00~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叶形、果实长、小叶面积、复叶长度、小叶对数.对印楝属植物和外类群近缘属植物川楝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2个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又可分为2个小分支,印楝和变异类型聚为1个小分支,而泰楝单独聚为1个小分支.[结论]印楝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类型与印楝遗传相似度最大,但是否为印楝的变种或印楝和泰楝的杂交个体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9.
山桐子自然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属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山桐子属(Idesia Maxim.)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华北和西北南部的17个省区。另外,朝鲜、日本的南部也有分布[1]。山桐子树干通直,树形美观,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材质优良,3年生实生苗木即可挂果,是我国南方主要城市园林绿化和用材树种之一.研究发现,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及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不饱和脂肪酸中尤以亚油酸含量最高[2-3].  相似文献   

20.
2012~2013年开展了油杉属油杉、江南油杉的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在49个调查区选出254株优树。这些优树综合表现好,树干通直圆满,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平均枝下高分别为16.49 m、59.0 cm、3.24 m3、9.39 m和3.55 m。各优树10个表型性状差异明显,变异系数为:材积(156.51%)结实(64.09%)胸径(61.13%)枝下高(39.27%)树高(37.17%)冠幅(24.16%)分叉性(13.25%)整枝度(13.16%)圆满度(10.83%)通直度(6.62%)。种实性状千粒重、球果重量、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球果宽比值等指标差异也比较明显,种实主要性状指标千粒重和球果重量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6.07%和31.66%。性状差异传递出的丰富的遗传信息,为油杉和江南油杉的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