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缓释肥在水稻间歇灌模式下的适宜性,在2019年开展了间歇灌、淹灌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分析了不同生育期水稻的株高、叶绿素SPAD值、分蘖数、产量及黄熟期干物质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淹灌缓释肥处理对株高的促进作用最强,黄熟期达117.5 cm,比最弱的间歇灌缓释肥处理高4.7 cm,不同水肥处理SPAD值各个生育期相差均在3.8以内,淹灌缓释肥处理对分蘖的促进效果最好,分蘖后期至拔节期之间最大达20.4个,在黄熟期为15.3个;间歇灌缓释肥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0 505 kg/hm~2,其次是淹灌缓释肥处理,为10 386 kg/hm~2,淹灌传统肥处理最低,仅为9 679 kg/hm~2。淹灌缓释肥处理的黄熟期干物质总量最高,13 945.2 kg/hm~2,比最低的间歇灌传统肥处理高出33.6%。缓释肥条件下,间歇灌是更为适宜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肥料高效利用的水稻水肥调控模式。【方法】设置了2种灌溉模式:W1淹水灌溉,W2间歇灌溉;2种施肥类型:N1常规肥,N2缓释肥开展水稻测坑试验。【结果】缓释肥条件下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NHI)达到69.0%(W1)和71.6%(W2),分别比常规肥高出2.8%和7.5%;磷素收获指数(PHI)达到84.1%(W1)和86.7%(W2),分别比常规肥高出0.5%和4.4%。间歇灌溉模式下施用缓释肥植株的氮、磷肥偏生产力为58.4kg/kg和145.9 kg/kg,比淹灌模式下的氮、磷肥偏生产力高出1.2%和1.1%,籽粒产量也达到最大值10 505 kg/hm~2,比淹灌缓释肥处理产量高出1.1%。【结论】间歇灌溉缓释肥调控模式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水稻水肥调控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为揭示间歇灌溉模式下不同缓释肥施肥水平对水稻生产影响,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为研究区域,以水稻品种荃早优丝苗为试验材料,于2019年6-9月开展了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两种灌溉模式以及传统肥N1和缓释肥N2不同施肥水平[F(0.5)、F(0.75)、F(1)、F(1.25)、F(1.5)]互作条件下的水稻种植桶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株高、叶绿素SPAD终值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缓释肥条件下,植株株高、叶绿素SPAD值整体上在一定范围与施肥水平呈正相关,间歇灌溉模式下,N2F(1.5)处理与N2F(1)、N2F(0.75)处理差异显著,N2F(1.5)水平比N2F(1)、N2F(0.75)分别显著高出71%、91%。不同水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淹灌缓释肥W1N2F(1)处理产量最高可达18 170.29 kg/hm2,间歇灌溉传统肥W2N1F(1)处理次之,为17 826.86 kg/hm2。不同缓释肥施肥水平下淹灌模式产量比间歇灌溉平均高6.43%。传统肥条件下,间歇灌溉比淹灌产量高3.7%,缓释肥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水稻种植施用缓释肥时,淹水灌溉模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有利于土壤与作物之间进行营养元素的交换,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间歇灌溉模式施用缓释肥对稻田土壤肥力、根干重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于201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水稻种植测坑试验,采集淹灌(W1)、间歇灌溉(W2)和传统肥(N1)、缓释肥(N2)交互作用下黄熟期植株样株高、叶绿素S...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缓释肥间歇灌条件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于2020年开展了不同水肥处理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分析了黄熟期植株地上各部分干物质质量及吸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够促进水稻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干物质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W2F2>W2F1>W1F1>W1F2(W1-淹灌,W2-间歇灌溉,F1-常规肥,...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是维持、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调控对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及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种植的测桶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为荃早优丝苗,设置淹灌W1和间歇灌溉W2两种灌溉模式以及常规肥N1和5种施肥水平的缓释肥N2处理,其中同N1常规肥肥效相同的为N2F (1)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将施肥水平各增加、减少25%、50%,共设计N2F(0.5)、N2F (0.75)、N2F (1)、N2F (1.25)、N2F (1.5) 5种处理。采集泡田前、黄熟期土样、植株样,对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黄熟期干物质量、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W2N2F (1)处理的产量为17 128.4 kg/hm2,比产量最高W1N2F (1)处理低5.73%。W2N2F (1)处理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为44.81%,低于W1N2F (1)处理4.9%。两种灌溉模式下常规肥N1条件土壤中TN的含量显著高于泡田前,W1N1和W2N1处理土壤TN含量分别为1.38 g/kg、1.57 g/kg,且与缓释肥各处理间...  相似文献   

7.
节水灌溉下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设置了4个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水平:OF20(20 kg/hm~2)、OF40(40 kg/hm~2)、OF60(60 kg/hm~2)和OF80(80 kg/hm~2),同时以单施无机肥为对照(CK)处理,研究水稻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反应中心的潜在活性(F_v/F_o)以及光化学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Ⅱ))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P)均随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OF6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且均高于CK处理;气孔限制值(L_s)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低于CK处理;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N)在不同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并无显著差异;施加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CK处理,其中OF60处理产量最高,且米质优于CK处理。综合分析,施用60 kg/hm~2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条件下合理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区试验,在土中施用了不同添加量的沸石(0、2 500、5 000 kg/hm~2),进行水稻种植,在生长期间用不同浓度(0、0.25、0.20、0.15 mg/L)的含铅水进行灌溉,分析沸石与铅复合作用对水稻产量、铅在水稻植株中富集、水稻生长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添加量为2 500 kg/hm~2时,清水灌溉产量提高5.9%,铅水灌溉抑制了水稻的产量,各处理产量降低了7.1%~17.6%。5 000 kg/hm~2时,沸石与铅交互作用,水稻产量提高了8.50%~16.84%,0.2 mg/L铅水浓度下水稻增产最多。当沸石施用量为2 500 kg/hm~2时,与同浓度未添加沸石的处理相比,土壤中铅浓度提高14.69%~15.82%,根中提高3.36%~37.82%,茎、叶、米分别降低28.43%~60.59%、2.12%~27.59%、28.81%~43.49%。施用量为5 000 kg/hm~2时,土壤中铅浓度提高6.04%~8.57%,根提高5.81%~44.71%,茎、叶、米分别降低31.91%~66.03%、11.69%~44.83%、40.11%~49.32%。沸石对水稻株高、分蘖、地上物质重、地下物质重的促进作用主要在生长初期,沸石与铅交互作用,沸石对其促进作用大于铅离子的抑制作用,且对地上物质重的作用大于对地下物质重。针对铅污水灌溉或铅污染土壤种植水稻,在土壤中添加沸石,可以减少金属铅离子向米中运移,在水稻生殖生长期避免用铅污水灌溉。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较,滴灌肥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肥效快等诸多优势,以5a生灵武长枣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405、540、675、810kg/hm~2滴灌肥施用量处理以及复合肥施用量900kg/hm~2的常规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滴灌肥处理对长枣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75kg/hm~2处理下,长枣新梢生长量、枣吊数、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均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产量比常规施肥提高了17.3%;在滴灌肥施用量为405kg/hm~2处理下,果实中总酸含量最低,果实硬度最高;在施肥量675kg/hm~2处理下,长枣生长状况良好,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汉枫牌缓释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南粳46的施用效果,设置3种不同肥料运筹方式,比较各运筹方式间南粳46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缓释肥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的处理(T3)高峰苗数、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穗数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同时综合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缓释肥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最终提高产量。缓释肥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的处理(T3)实际产量最高为9 154.5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的肥料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将不同种类肥料和灌溉定额进行组合,研究其对土壤盐分的动态影响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后,除尿素处理外,有机肥、控释肥和缓释肥处理在常规及节水灌溉条件下耕层和剖面土壤电导率(EC)均值较试验初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机肥处理在常规灌水条件下(灌水定额为1 005 m3/hm2),控盐效果略显优势;缓释、控释肥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灌水定额为750 m3/hm2),控盐效果更明显,剖面土壤EC均值较试验前分别下降16.4%,14.3%;尿素处理在常规灌水条件下,耕层及剖面土壤EC均值较播前分别增加3.6%,2.7%,积盐程度略高于节水处理.4种肥料处理的小麦产量较对照处理增产效果显著;缓释肥处理在常规及节水灌溉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优势.综合考虑节水、增产、土壤脱盐等效应,获得优化灌水施肥模式为:缓释肥配二铵基施,生育期内不进行追肥,缓释肥为800.4 kg/hm2,二铵为350.6 kg/hm2,灌水定额为750 m3/hm2,产量为8 374.5 kg/hm2, 较当地农民习惯灌水施肥处理可增产2.14%、节水25%,作物耕层EC值和剖面土壤EC均值较播前分别下降18.6%,16.4%.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不同灌溉模式下施加控释肥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常规灌溉A和控制灌溉B、C三种灌溉模式,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水稻的茎蘖、株高、叶面积指数(LAI)、产量、灌水量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增加了水稻的分蘖数和LAI,但有效分蘖率比常规肥少,平均减少了13.46%。水稻分蘖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胁迫对LAI影响较大,施加控释肥条件下灌溉模式A水稻LAI与灌溉模式C差异极显著(P0.01),施加常规肥条件下灌溉模式A水稻LAI与灌溉模式C差异显著(P0.05),水分胁迫条件下,控释肥对LAI的影响比常规肥更加明显。施加控释肥条件下,灌溉模式B、C的产量分别比灌溉模式A减少1.67%、5.77%;施加常规肥条件下,灌溉模式B、C的产量分别比灌溉模式A减少1.19%、4.24%。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控释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但总灌溉水生产率比常规肥低0.1kg/m3。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施加生物炭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常规灌溉和控制灌溉两种灌溉方式,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施加生物炭条件下节水灌溉水稻的茎蘖、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SPAD)、产量、灌水量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轻微抑制了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保证了水稻稳产,灌水量平均减少34.91%,灌溉水分生产率平均提高了0.69kg/m~3。施加生物炭处理增加了水稻茎蘖数、株高以及LAI,提高了水稻的有效分蘖率,使水稻对氮素吸收相对平稳,SPAD值变化波动小,水稻产量平均提高947kg/hm~2,灌溉水分生产率平均提高0.16kg/m~3。控制灌溉与生物炭联合应用水稻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为2.12kg/m~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间歇灌溉模式下不同生育时期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确定适宜的施硅肥时期。【方法】选取“津原85”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间歇灌溉模式下设6个施硅肥处理(不施硅肥(CK)、分蘖期施硅肥(F1)、拔节期施硅肥(F2)、孕穗期施硅肥(F3)、抽穗期施硅肥(F4)、扬花灌浆期施硅肥(F5)。研究间歇灌溉下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间歇灌溉下增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使水稻叶面积指数增长1.15%~11.36%,干物质量增长9.17%~24.24%,产量增长2.05%~8.63%,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增长2.16%~8.63%。不同生育时期施硅肥对水稻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分蘖期施硅肥效果最佳。【结论】间歇灌溉模式下,通过增施硅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可将分蘖期作为间歇灌溉下“津原85”水稻适宜的施硅肥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叶片荧光参数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灌溉配施不同施氮量对寒区黑土水稻荧光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利用LI-6400XT型光合仪测定不同施氮量(0、60、85、110、135、160 kg/hm~2)下水稻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通过对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权重进行分析,发现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较其他荧光参数指标更为重要。不同生育期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可用Gaussian函数进行描述,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0.78、0.58。基于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6个施氮肥处理分析比较后,发现施氮量为110 kg/hm~2的处理光合能力最佳;且当施氮量为110 kg/hm~2时,产量最高。【结论】当施氮量为110 kg/hm~2时,通过模型及产量评价为最佳施氮肥处理。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扬黄灌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和施肥条件下制种玉米的产量表现、水分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结果表明:适宜的灌溉定额和施肥量均有利于制种玉米增产,灌溉定额偏低,制种玉米产量下降;施肥过量,增产效果不再显著。在灌溉定额3 450 m3/hm~2、施N 270 kg/hm~2、P2O590 kg/hm~2、K2O 54 kg/hm~2的水肥条件下,制种玉米比其他处理增产1 395.5~3 600.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3~9.38 kg/(mm·hm~2),种植纯收益增加7 779.0~21 920.0元/hm~2,产投比增加0.09~1.41。水肥利用效果和种植效益相对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效果,开展不同品种缓释肥施用效果比较试验,筛选适合应用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缓释肥品种类型,并进一步研究机插秧侧深施肥不同施肥量对水稻群体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舒耐施缓释肥效果最好,且施肥量为480 kg/hm2时,产量比对照(常规肥料人工撒施)增加...  相似文献   

18.
干旱沙区土壤有机质少,土壤持水能力、保肥能力差,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保水剂(SAP)、聚丙烯酰胺(PAM)等保水剂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特性,并能够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产量等。通过采用SAP、PAM等保水剂进行不同施用方式下紫花苜蓿种植试验研究,探求促进沙区紫花苜蓿高产、高品质的新方案。结果表明:SAP、PAM单施及复配施用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促进了紫花苜蓿品质的提高、产量的增加以及水分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以及促进紫花苜蓿增产提质而言,若采用单施,45 kg/hm~2 SAP效果较佳;若采用复配,45 kg/hm~2的SAP复配30 kg/hm~2的PAM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肥模式单季水稻生长特性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灌溉模式与施肥方式的组合对单季水稻分蘖、根系生长、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模式下(薄露灌、间歇灌),水稻分蘖优于常规灌溉,并且3次施肥处理的最终分蘖量好于2次施肥;水稻根系长度和根毛总量均大于常规灌溉;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影响不显著;节水灌溉加3次施肥处理的实测产量略大于常规处理,每亩增产10~30kg。另外,节水灌溉模式可显著提高单季水稻的水分生产率,生育期用水可减少10%~30%。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对中量元素水溶肥在苹果上施用的增产效果进行验证。试验表明:施用中量元素水溶肥5 kg比常规施肥苹果增产172.3 kg/667 m^2,增产率为6.7%;施用中量元素水溶肥10 kg,比清水处理苹果增产234.6 kg/667 m^2,增产率为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