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原河网区排涝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洪排涝是平原河网区汛期的重要任务。利用MIKE11模型中的HD模块,以江苏省泗洪县城区水系为实例,建立了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并利用产汇流计算确定了模型的边界条件,对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的城区河网水量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排涝设施条件下,泗洪县城区河网能够满足设计暴雨下的排涝要求。  相似文献   

2.
分析圩区的现状排涝能力和现状排涝标准,对于合理评估除涝减灾效益,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了圩区现状排涝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对现状排涝能力的测算方法进行系统论述;借鉴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涝模数的过程,提出用现状排涝模数反推典型降雨量,进而反演现状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   

3.
合理确定圩区排涝模数对于降低涝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圩区内土地利用性质不同,产汇流机制和排涝标准也不同,但排涝模数计算方法基本一致.本文依据《江苏省暴雨洪水图集》材料,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h暴雨设计,充分考虑圩内河道调蓄作用.以东港镇为例,对勤新联区排涝模数进行计算,同时对其他圩区的排涝模数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地形较为复杂的流域,设计洪水及水位计算涉及到上游山洪与下游涝区排涝洪水组合的问题,传统工程水文计算采用排涝模数计算涝区的设计流量与山洪进行叠加的方法,但今年随着下游涝区经济发展,设防标准逐渐提高,排涝泵站规模扩大,采用各省经验的排涝模数计算排涝流量与山洪叠加的方法已经不够安全,无法真是反映暴雨时洪水、涝水实际组合情况。应用MIKE11HD模型,对流域干流建立水动力模型,涝区通过抽排调蓄计算作为流量边界输入,通过比较模型成果和传统计算成果,探讨水力模型在涉及山洪与排涝组合的流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正> 杭加湖平原位于太湖南面,面积有六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浙江省主要的粮食产区。但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暴雨后洪水排泄不畅,很容易酿成涝灾。因此消除洪涝灾害威胁,对杭加湖平原农业增产至关重要。浙江省水文总站于1966年在杭加湖平原水网区中心地带,设立了双林平原水量平衡实验站,设站主要目的是为平原水网区水利规划及水量平衡计算,特别是排涝计算提供数据和方  相似文献   

6.
河网水力学模型专业应用软件InfoWorks RS软件由英国Wallingford软件有限公司开发,是一个一维水力学模型,可以在一体化的仿真环境中实现降雨径流、汇流、恒定和非恒定水动力模拟,具有复杂水工结构模拟功能,采用逻辑规则表达的系统控制器,可以灵活的模拟复杂的控制结构调度原则。InfoWorks RS软件为可视化的通用软件,前、后处理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完全模拟平原河网内泵站、河涌的布局。通过软件在英雄水系河网水力计算的应用实例,表明InfoWorks RS软件河网水力模型能够为平原河网水系综合整治以及防洪排涝的数值模拟提供足够精确的水动力资料,进而为水系规划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网水力学模型专业应用软件InfoWorks RS软件由英国Wallingford软件有限公司开发,是一个一维水力学模型.该软件可以在一体化的仿真环境中实现降雨径流、汇流、恒定和非恒定水动力模拟,具有复杂水工结构模拟功能;采用逻辑规则表达的系统控制器,可以灵活的模拟复杂的控制结构调度原则.InfoWorks RS软件为可视化的通用软件,前、后处理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完全模拟平原河网内泵站、河涌的布局.通过软件在英雄水系河网水力计算的应用实例,表明InfoWorks RS软件河网水力模型能够为平原河网水系综合整治以及防洪排涝的数值模拟提供足够精确的水动力资料,进而为水系规划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圩区逐渐发展成半城半农的混合圩区,随着圩区性质的转变,开展混合圩区排涝计算方法研究对于合理确定平原混合圩区的排涝系统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现状排涝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圩区排涝计算的水量平衡法的改进算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南京周岗圩地区的排涝计算中。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面积权重法相比,该算法引入了最高控制水位及期末水位等约束条件,兼顾了农田地区与城镇地区的排涝要求,排涝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平原混合圩区排涝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网地区的电力排涝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出科学的河网地区的电力排涝规划,通过分析顺德市的电排现状和现在的电排流量设计标准,找出存在的不符合顺德市新形势的问题,制定了电排规划布局的原则,并举例计算了排涝模数和各排区的电排流量,以此作出了顺德市的近期和运期电排站的规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排涝模数的影响,优化区域排涝管理。【方法】选取湖北四湖流域螺山排区为研究区域,将流域水文模型SWAT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S联合应用,设置了6种水旱比、5种水面率及5种城市化率的单因素变化(即其他2个因素不发生变化)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应用CLUE-S模型模拟生成各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建立了SWAT模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降雨径流过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排涝模数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设计暴雨、其他因素维持现状条件下:当水旱比由0增加到1时,排涝模数减小了0.117 m~3/(s·km~2);当水面率由0增加到20%时,排涝模数减小了0.111 m~3/(s·km~2);当城市化率由0增加到10%时,排涝模数增加了0.104 m~3/(s·km~2)。排涝模数随着水旱比和水面率的增大均呈减小趋势,随着城市化率的增大呈增大趋势。在相同设计暴雨、其他因素维持现状条件下:当水旱比由0增加到0.2时,排涝模数只减小了3.06%;当水面率由0增加到10%时,排涝模数减小了14.03%;当城市化率由0增大到10%时,排涝模数增大了16.67%。3种引起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因素中,排涝模数对水面率和城市化率变化的敏感程度相当,对二者的敏感程度明显大于水旱比。【结论】在未来区域规划中,可以通过增大水旱比、增大水面面积和限制城市扩张来减轻排涝压力,其中适当增大水面面积和限制城市扩张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流域内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问题突出。针对四湖流域排涝工程建设情况,耦合自然径流模型、受控径流模型、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湖泊调蓄演算模型,构建了四湖流域水文水动力模拟模型,以2016年、2020年为典型年,研究了排涝工程建设及不同调度策略对四湖流域防洪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涝工程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四湖流域中下区防洪压力,2016年、2020年暴雨条件下,洪湖洪峰水位分别下降1.19 m和1.41 m,洪峰水位由保证水位以上降低至警戒水位以下;实施长湖、洪湖联合调蓄能够有效提升四湖流域总体排涝效益,2016年、2020年暴雨条件下,在洪湖洪峰水位仅分别上涨0.05 m、0.16 m,且不超过警戒水位的条件下,长湖洪峰水位分别下降了0.73 m和0.40m,显著提升了四湖流域上区防洪安全性,但受制于水闸和渠道过流能力,长湖水位仍超过警戒水位。排涝工程建设整体上提高了四湖流域内河渠防洪安全性,除排涝河(西)、沙螺渠及螺山干渠在参与流域统排后平均最高水位有一定上涨外,其余主要河渠平均最高水位均有所下降。排涝工程建设能够降低四湖流域中下区对新滩口泵站和高潭口泵站的依赖,20...  相似文献   

12.
MIKE 11模型在望虞河西控工程排涝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武澄锡虞区遭遇五年一遇暴雨情况,采用适合于平原河网及城市区域产汇流模拟的水文水力模型--MIKE 11模型,将其中的NAM模型和HD模块进行耦合,根据望虞河西控工程调度方案,由设计暴雨推求评价区河道涝水特征值。通过排涝水文计算,模拟对比望虞河西岸封闭前后,评价区遭遇五年一遇暴雨时,河网节点的水位、流量过程,分析望虞河西岸封闭对评价区水系、洪水位、高水位持续时间及半高地淹没状况的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望虞河西控工程实施后,望虞河西岸地区最高水位普遍抬升,受影响区域内高水位持续时间增长,对部分半高地存在潜在淹没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AT模型的洞庭湖区间径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在平原湖区,由于DEM精度较低,很难反映围湖造田形成的大量堤垸,径流的汇流过程亦会受到人工排涝的影响。针对人类活动强烈的洞庭湖湖区,结合GoogleEarth遥感卫星数据,识别出堤垸区的边界,以此修改研究区域的DEM来实现子流域的划分。对于堤垸区的汇流计算,采用天然出流过程的过去n d平均,以此反映人工排涝过程,从而能更好地利用SWAT模型对洞庭湖未控区间进行模拟。利用修改的DEM和过去n d平均出流的模型对流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率定期的效率系数从0.88提高到了0.9,验证期的效率系数从0.85提高到了0.88。提出的模型改进方法,可为于平原湖区的水文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沿江圩区局部洼地涝灾频发,是目前圩区涝灾治理的重点.针对局部洼地排涝特点,以扬州江都沿江开发区为例,通过排涝水文分析计算得到排涝模数与排涝面积、水面率、调蓄水深、暴雨重现期4种关联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取典型区对局部洼地涝灾进行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圩区内局部洼地涝灾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排涝面积与排涝模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905,相关性最大;局部洼地排涝面积小,洪水汇流速度快,洪峰径流模数和排涝模数较大;局部洼地区缺乏小型河网、河流间距过大、水系布置不合理和采用排涝模数较低,是涝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以关联因子分析和成因分析为基础,提出了通过缩小河流间距、增加水面率、充分发挥河道的调蓄作用等措施以防治涝灾的产生,并且提出了符合圩区局部洼地水情特征的一种排水管网与河道布置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地区市政排水与区域排涝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华  黄介生 《灌溉排水学报》2007,26(5):10-13,26
城市化地区的排水系统不仅包括由市政雨水管网构成的市政排水系统,还包括原属农田排涝范畴的区域排涝系统。2种排水系统遵循不同行业规范,采用的暴雨选样方法、设计标准、频率分布模型、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等各不相同。针对水利区域排涝和市政排水的特点,研究了不同暴雨选样导致的重现期的差别、频率分布模型异同,给出了采用不同暴雨选样方法重现期的衔接关系和频率分布模型的转换关系,并分析了2种排涝体系常用的推理公式法的异同性和适用性,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改进平湖法的时间步长对排涝模数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进平湖法是排涝规划中感潮河段水闸水力计算的重要方法。以上海某圩区为背景,针对改进平湖法在实际计算中时间步长的划分问题,研究了不同的时间步长对设计排涝模数的影响,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时间步长的增大,排涝模数也增大的结论,并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可为利用改进平湖法进行水力计算时选取合理的时间间隔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流域河湖密布,水系复杂,水利工程众多,确定合理的防洪排涝规划方案是保障该区域防洪安全的重点。为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文章构建河网规划概化图,建立湖泊调蓄演算模型。通过分析现有防洪能力,文章从增加调蓄能力、增加外排能力、高水高排三方面来拟定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并进行演算。通过方案比选,文章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即方案4。通过湖堤加高加固、退渔还湖、湖区港渠整治、阻水建筑物改造和新建挖沟泵站,涨渡湖涝水可由最短途径直接排入长江,实现了分区排水的目标,防洪排涝调度上更为灵活,技术上更为合理;当泵站设计流量为60 m~3/s时,基本满足设计防洪排涝标准,提水扬程相对较低,可利用现成引水渠,设计引水流量满足提排要求,经济上较优。该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平原水网地区的防洪排涝工程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暴雨公式参数可为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山洪灾害防治和城镇排涝提供科学依据,对城镇规划和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陕西省18个主要气象站1984-2013年实测暴雨资料为依据,采用年最大值选样法选取了10、30、60、90和120 min 5个短历时的暴雨系列,分别依据经验频率点据的全系列和P50%半系列以及P-Ⅲ型频率曲线拟合得到的全系列和P50%半系列4个系列,应用麦夸尔特法求解了4参数暴雨公式的参数,分析了参数的精度,并研究了暴雨公式参数的地区性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经验频率点据计算的暴雨公式精度比基于P-Ⅲ型曲线计算的公式精度高;基于P50%半系列比基于全系列计算的暴雨公式精度高;基于经验频率点据P50%半系列推求暴雨公式参数是最有效的途径;暴雨公式各参数与站点经纬度和高程在秦岭以北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以Fok和Bishop提出的下渗水形状系数计算公式为基础,通过整理并分析部分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提出了计算下渗水形状系数的简化公式和经验公式。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引入地表储水形状系数和提出的公式所计算出的下渗水形状系数,建立了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畦灌水流推进简化解析模型。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对模型进行检验,表明所提出计算下渗水形状系数的简化公式和经验公式是可靠的,以此建立的水流推进简化模型具有严谨的物理基础,且计算求解方便、精度较高,可用于畦灌合理灌水技术指标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杭加湖平原水网区概况与水量平衡计算 杭加湖平原水网区通常捐钱塘江以北,太湖以南广大平原地区,包括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全部以及杭州市部分地区,总面积12 300平方公里,属太湖流域。本文所指杭加湖平原水网区系指东苕溪、导流港以东部分(不包括上塘河水系351平方公里),面积为6 000平方公里,其中河网水面面积605平方公里,约占10%,属典型的江南平原水网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遇暴雨易酿成涝灾,洪水涨落缓慢。区内水稻田面积2 680平方公里,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5%。正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因此水势也由南向北或由西向东。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起自杭州,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区,进入江苏省境内,既是通航河道,又是排水通道。参见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